七画

七画


135.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因火逆,七升麦冬夏升一,

枣枚十二粳三合,参甘二两补正气。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日三服,夜三服:宋本作“日三夜一服”)。

咳而上气(咳而上气:宋本作“大逆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脉数者:宋本作“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36.赤石脂禹余粮汤

仲景赤石禹粮汤,赤石余粮一斤匡,

利在下焦病可探,理中不应宜此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三升:宋本作“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37.赤豆当归散(赤豆当归散:宋本作“赤豆当归散”或“赤小豆当归散”,当归用量各个版本出入较大,故方歌不录剂量

赤豆当归症多端,脉数无热病微烦,

目赤眦黑脓已成,赤豆生芽曝令干,

更有下血亦可治,先血后便可安然。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十两(当归十两:宋本作“当归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匙,日三服。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血而便者(先血而便者:宋本作“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138.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

连翘阿胶夏豆用,或在心下心中痛,

郁郁不乐脉大涩,心脏结病显奇功,

一两半胶连翘二,三两小豆夏半升。

连翘二两 阿胶一两半 半夏半升(洗) 赤小豆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139.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三两参,一升吴萸洗后存,

枣枚十二生姜六,吐利头疼是寒侵。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此为虚寒,当温之:宋本作“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宜吴茱萸汤。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140.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散如何,病瘥腰下水气多,

商葶蒌根蜀漆藻,等分异捣臼中和,

白饮和服方寸匙,便利止服日三喝。

牡蛎(牡蛎:宋本作“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腥)(洗去腥:宋本作“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腥)(洗去腥:宋本作“洗,去咸”

上七味,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141.皂荚丸

皂荚丸方治浊痰,咳逆上气坐难眠,

皂荚八两去皮净,炙酥为末炼蜜圆,

每服三丸桐子大,日三夜一枣汤餐。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时唾浊痰:宋本作“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142.诃黎(黎:宋本作“梨”,下同)勒散

诃黎勒散涩肠便,气利还须固后天,

十个诃黎煨研末,调和粥饮不须煎。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之。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143.附子汤

附子汤治少阴病,炮附二枚术四用,

人参二两三苓芍,背冷脉沉肢节痛。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妇人怀孕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之(温之:宋本作“温其脏”)。

144.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一枚附,一两连芩二黄入,

恶寒汗出心下痞,专煎轻渍细参悟。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恶寒:宋本作“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5.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辛连芩病少阴,附枚四连二辛芩,

手足厥热小便难,脉沉细数咽痛擒。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146.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腹切痛,呕吐逆满雷鸣呈,

附子一枚枣十个,半升粳夏一甘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