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宋本谓《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一部临床经典巨著,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祖”,是研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该书组方基于阴阳理论,顺应辨证规律,理法兼备,其收载的方剂被誉为“经方”。方剂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掌握并熟练运用方剂于临床,是对每位中医人的基本要求。
古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所有的方剂都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系统体系下经辨证论治总结而来的,反此才会导致古人所谓的“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背方容易用方难”的现象。“用药如用兵”,特别是对经方的应用,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每个方子中一味药或剂量上的差异都会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如茯苓甘草汤和苓桂枣甘汤,仅是生姜大枣的区别;如四逆汤与白通汤仅是甘草和葱白的区别;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是芍药剂量的不同,临床的应用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临床用方是需要辨证施治的。只有娴熟地掌握方药特点辨证施用,才能更好地作用于临床,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中医人,只有悟得仲景医道,娴熟掌握仲景方药,才能称得上是仲景传人。为此,笔者参考现行中医高校通行的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社会上能够搜到的其他版本,如桂林古本(本书中均简称为桂本)《伤寒杂病论》、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等诸多版本共集成370首方剂,和每一个方剂所涉及的所有条文,其中包括杂疗方中“还魂汤”和“三物备急丸”,经我多年研读及临床验证,这些方子疗效确切,这些条文所描述的症状表达准确,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了便于传承仲景之学,特把这370首方子编写成歌诀,便于传诵记忆,把每个方子所涉及的所有条文列于方药之下,便于对比研究“仲景学术”和“方证学说”及方证临床运用,特别对“方证学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作为一部工具书,便于中医临床医师、中医学生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演习“经方”,熟谙“方证”,更快地全面掌握仲景学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现对方歌及条文问题说明如下:
1. 该部书收录了现通行的宋本(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和桂本《伤寒杂病论》的所有方剂共计370首,其中人参汤的方歌同理中汤,三物小白散、桔梗白散方歌同白散方,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方歌同肾气丸,因其剂量均相同,故不再重复整理,即有365方。每个方子附有自编方歌,囊括了每个方子的方名、药物组成、药物用量、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及每个方子所涉及的所有条文。
2. 编写顺序:按照笔画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以方统症,其中从第327条到第365条皆为宋本独有。
3. 每首方剂下列出方歌、方名、药物组成和剂量、煎服方法、所见条文,其中桂本《伤寒杂病论》独有方药、条文下面加下划线,并且标明出自桂本《伤寒杂病论》哪一篇,其中鼻塞方、胶姜汤、黄连粉、禹余粮丸,宋本有方名无药物剂量,也加下划线以作区别。桂本比宋本共多出92个方子。
4. 个别方剂,宋本和桂本药物和剂量差别大的,分别编有方歌,或者在方歌下面标明小注。同一方剂桂本和宋本方名不一样的,也均有小注标明。
5.条文通篇以桂本《伤寒杂病论》为轴线,桂本《伤寒杂病论》独有的条文标示下划线和条文出处,出处不标下划线;宋本独有的条文在条文前面标出【宋】,不用下划线;宋本和桂本雷同但内容差别较大的条文,宋本放在桂本后面列出来,前面标【宋】。宋本与桂本共同条文不做特殊说明。
6. 本书是本着传承和贴近临床实践的宗旨,因书的版本较多,故桂本和宋本之间“之”“乎”“者”“也”之类的用词区别,及条文标点符号不做深究,以不影响阅读文意为前提。
7. 条文中古本和宋本明显不同的内容,则做小注标明如①②③……在后附有解释说明。
8. 本书提及的“宋本”即现通行的宋本(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桂本”即桂本《伤寒杂病论》。
9.个别方歌是按药物顺序排列药物用量。如“大黄香蒲汤”中“大黄香蒲连地丹,四一连三八六验”,就是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如 “大黄厚朴甘草汤”中“ 大黄朴草四六三”,就是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
“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做好临床”,是历代中医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特整理本书,为研究仲景学术的朋友们提供一部工具书,供中医同道们演习,为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水平有限,疏漏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编者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