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轻松的好妈妈——答《深圳青少年报·家教周刊》访问
记者:一些母亲在说到孩子的时候,总会抱怨孩子没有孝心,说自己为了孩子心都操碎了,头发都熬白了。孩子必须要为母亲的辛劳愧疚吗?
赵静:现代母亲应改变观念,做一个朋友式的母亲,而不要当一个“烛光里的妈妈”、一个对孩子恩重如山的母亲,让孩子每天都记着你的好,让孩子的内心总对母亲充满愧疚。事实上,不背负养育之恩的孩子活得更快乐、更轻松、更不受束缚、更有创造力,和父母会成为朋友,对父母会更孝顺、更体贴一些。实际上,做母亲的也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伟大与无私,无休止的抱怨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养育孩子当作人生的乐趣和责任,把孩子当成朋友。这样你在抚养孩子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你就不会有过多的抱怨,孩子也不用背上“报恩”的负担。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生活得非常快乐。
记者:您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的孩子,而不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您在设计这些角色时,是怎样思考的?
赵静:的确,以传统的眼光看,这些普通的孩子算不上是“好”孩子,而世俗常规中的“好”孩子大多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能力也强的孩子。这些“好”孩子由于成绩好、学习能力强,也就拥有了特殊的家庭地位,这种特殊成了他们蛮横无理、随心所欲的资本和法宝。因为他们的父母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学习好,让我干什么都行”。父母盼着孩子有个好前程,就拼命向孩子要分数。有了分数,在家里父母就成了孩子生活上的仆人,而孩子成了有资格对父母指手画脚的主人。在学校,老师、同学也对这些“好”孩子的缺点忍让三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重智育、不重德育的教育,其恶劣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对自私、冷酷、无情、无爱心的“好”孩子,可以以“孝敬”为突破口,让他们从孝敬父母开始,学会助人和奉献。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小事,如洗袜叠被、擦桌扫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而且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道德教育也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记者:父母肯定都不喜欢孩子跟自己顶嘴,您为此也创作了“顶嘴小孩儿和唠叨大人”系列故事。那么,请您谈谈在孩子顶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赵静:顶嘴当然是一种坏习惯。顶嘴作为一种发泄情绪的方法,带有挑衅性,并常常激化矛盾。但是如果孩子总是顶嘴成功,那当父母的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该闭嘴了。
我曾做过一项关于顶嘴的调查,有关“为什么顶嘴”的理由一般有以下几点:
1.父母言而无信。答应了的事,最后反悔。
2.因为学习。父母总要孩子看书,他们自己却吃喝玩乐。
3.认为父母太霸道。比如母亲经常教训孩子:“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
4.父母冤枉孩子。
5.父母对孩子不信任,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只知道打击孩子,而且还总是对孩子大喊大叫。
所以,当孩子与我们顶嘴后,我们这些大人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孩子顶嘴的原因:是不是与孩子缺乏交流?自己能不能以身作则?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干涉太多,或者是平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而我们当父母的又未能及时纠正这种行为?
另外,还要告诉孩子,顶嘴不同于辩论,顶嘴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最重要的是,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长大成人后人际关系的和睦。
记者:经常听到家长说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之类的话,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赵静:要充分信任老师。我儿子从一所非常普通的初中考进了北京市重点中学——人大附中后,很多家长追问我:“也没看见你管孩子呀,他怎么考得那么好?我一天到晚累死累活的,和他捆绑在一起学,还是看不到希望,我都快崩溃了。”
我明白这些家长的话,他们所说的管孩子就是管孩子的“学习”。事实上,我所做的就是把孩子完全信任地交给老师,让孩子像喜欢幼儿园的阿姨一样喜欢他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如此,一切逆反期的矛盾和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了。我也乐得做一个轻松的妈妈,而不是疲于奔命、费力不讨好的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