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终生 造福人类

第十一章 奋斗终生 造福人类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意义靠行动实现,这是基本的生命价值观,是生命价值升华的基础。只有明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才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个连生命的价值都不明确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创造和贡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创造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使人快乐……它包含着贡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11.1.老当益壮 余热生辉

一些退休的老人认为。自己为社会拼搏了大半辈子,理应好好地“休息”一下了,但“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夕阳更上一层楼,不知老之将至,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为人民、为社会继续做贡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许多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真实写照。

“大凡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在有生之年什么都赶不上趟,又什么都赶上了。好事赶上了,不好的事也赶上了。闹饥荒年月赶上了,不读书年月也赶上了,上山下乡赶上了,晚婚晚育也赶上了,计划生育赶上了,光荣下岗也赶上了,人事体制改革又碰上了……年轻的时候盼望年纪大一些,等年纪大了又靠边了,时兴提拔年轻的。唉!仰着头对天只有哀叹:只怪自己生不逢时呀。”

这是某日,一群那个年代的人聚在一起,小酌了几口酒,便酒酣耳热,群情振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评述的一番话,他们接着又从国家形势说到地区经济,从个人工作说到家庭。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感慨万分,大有将心中的不平一吐为快。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江山自转,日月轮回。时代变了!变得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了,变得让这些四五十年代的人有点茫然了。他们认为:

这个世界快成了年轻人的世界了,理发的是年轻的,服务的是年轻的,参加比赛的是年轻的,卖车卖货的是年轻的,外出考察学习的是年轻的,提拔的还是年轻的,商店摆卖的商品大都是年轻人的……好像所有人的眼光都聚集在年轻人身上,而那些年老的人就像一钱不值了似的。

其实,并不尽然。树高千尺,它也不能忘记根的功劳;高楼万丈,它也不能忘记它扎实的地基。没有这些老一辈打下的江山,没有这些上一辈人的艰苦创业,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吗?你能否定老一辈人的丰功伟绩吗?

毛泽东生前说过,老中青三结合是领导班子最好的组合。你看看,现在有的单位,清一色的是年轻的领导,自己工作没几年,阅历浅薄的很,仗着自己有个本科文凭,个个都显得很能干似的,凭着一时的热情冲动,赶时髦、摆花架子。在上级领导面前,理论一套一套的,玩嘴皮子功夫。实际上虚得很,不务实,再加上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混乱松散一锅粥,群众意见纷纷。

有一位老老九,这几年身体不太好,年轻的领导见他这样,让他去学校图书室管理图书。可他不领领导的情,坚持站好三尺讲台,期末他以全班成绩在年级排列第一完美谢幕。他这一做法,维护了老老九的尊严。

像这样老有所为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从古到今不能一一列举。如本书前几节的很多经典例子充分说明:年纪大了,并不是一无是处,什么都不行。他们只要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干得比谁都有劲,比谁都认真还要好。年轻的,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并不是什么都行,他们还是要在老前辈的带动之下,才会逐步成长成熟起来!

众人七嘴八舌,直抒胸臆,说到这里,便豁然开朗——老了不可怕,只要自己心不老就行了。干好自己的工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年轻的也会有年老的时候,等到他们老了的时候,新生一代说他们的时候,方才会体验到年老的心境,也会像我们一样哀叹这个生不逢时的咏叹调。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年轻人,请不要看不起老年人,请你也别忘记你也有老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的!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最美的花,夕阳是醇美的酒。岁月的痕迹,是你丰富人生的写照;满脸的沧桑,是人间一幅最美、意义最深的画!

11.2.生命不息 拼搏不止

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这里的“学”,也是一种拼搏进取。学海无涯,同样,拼搏进取也是没有止境的。

1673年2月的一天,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患有严重的肺疾,又受了风寒,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劝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毅然参加了自己的新作《无痛呻吟》的演出,并出演男主角。莫里哀全神贯注地投入了角色的塑造,由于咳嗽,震破了喉管,他的生命结束在舞台上。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从十七八岁开始科研生涯,从此终生不离开试验室。他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在1844年,他在实验室去世前的几个小时,还像往常一样记录了当天的气象数据。

三百多年前发明显微镜的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晚年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夜以继日地观察动植物细胞,并详细记述观察结果。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微观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我国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40岁开始学画,直到60岁画虾还主要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就在画案上放一水碗,长年养着几只虾,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工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画出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飞跃,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这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岁,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简直就是炉火纯青了。

1973年,已年过8旬的毛泽东完成了他毕生最后一首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几个月后,他让护士长用毛笔把他一生的全部诗作都抄了一遍,然后,亲自一一核对,对其中一些诗又做了修改。所以,世人不仅认为毛泽东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还认为他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

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中外名人,都是生命不息、拼搏不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如果他们浅尝辄止,或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那么莫里哀即使写出一两部成功的作品,也不会给世人留下这等深刻的印象;道尔顿即使在某些学科有所建树,也不会在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列文·虎克即使发明显微镜,也发现不了使他永垂青史的生物细胞,齐白石即使成为画家,也不会成为艺术大师。

我曾有个高中同学,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非常刻苦,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录取。后来,他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非常满足,整日沉迷于往日成功的喜悦之中,不再去拼搏进取。结果,大学四年下来,竟因还有四门功课考试未通过,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当然,现实生活中这种浅尝辄止的例子非常多。但是,值得一再重申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忌讳浅尝辄止,故步自封。因为干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不可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否则,便会走下坡路,甚至前面的付出都会付诸东流。

因此,生命不息,拼搏不止,应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用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11.3.终生拼搏不退休的徐匡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徐匡迪曾经说过:“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我必须终生为之奋斗。”

1937年,徐匡迪的父母在颠沛流离的途中生下了他。度过童年后,重新回到故乡的徐匡迪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新中国成立后,时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计划,徐匡迪决定以国家最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并选择在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从此,徐匡迪与钢铁冶金结下终生之缘。“文化大革命”中,徐匡迪被下放工厂、干校,一段时间里,徐匡迪甚至成为一名颇能露一手的炊事班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钢铁事业的追求,并在此领域内严谨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徐匡迪作为上海工业大学的资深教授独立完成了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80年代中期,总部设在瑞典的世界著名的兰赛尔公司需要高、精、尖人才的支持,他们便找到了徐匡迪教授。为了加强合作,同时也为了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里去体验一下生活,了解世界一流公司的科技水平、管理情况,徐匡迪决定接受邀请。

到了瑞典,徐匡迪发现兰赛尔公司果然名不虚传,公司管理既灵活又有秩序。最让徐匡迪感受深切的是,兰赛尔这一市场经济下的庞然大物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徐匡迪越来越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徐匡迪怀着研究和发现的目的深入兰赛尔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一流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同时,他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赠给兰赛尔公司。

由于徐匡迪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兰赛尔公司的总工程师。在这个位子上,徐匡迪没日没夜地干了整整三个月。在此期间,徐匡迪写下了不下十万字的工作报告。

三个月后,徐匡迪被兰赛尔公司任命为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三个月就获此信任和重视,绝非易事。由于徐匡迪的杰出贡献,兰赛尔公司击败了在此专业上一直处于强势的德国和日本竞争对手,从而获得了对北海石油的管理开发权。这可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技术资本,以至于兰赛尔公司所在的城市也为此欣喜若狂。在该城市举行的庆祝活动上,徐匡迪作为功臣,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欢迎,并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瑞典方面为了吸引徐匡迪留任,给徐匡迪开出了高得惊人的薪金,还提出把徐匡迪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并承担全部差旅费、全家的医疗费及子女的教育费。

但是,徐匡迪拒绝了。一年后,他完成了所有的项目,如期回国。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国家也建几个这样的跨国一流企业,使中国经济真正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林。

难得的“双料”精英。回国后,徐匡迪没能亲自去建设几个大型企业,但他的理想得到了间接的实现。由科技而经济,由经济而政治,徐匡迪从上海工业大学调出,担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长兼教委副主任。

1995年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市长以前,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每周仍回实验室半天,直接指导研究生的工作,即使1995年后,对于当了市长的徐匡迪来说,名下的研究生还是要亲自面询研究进度、审查开题报告、批改博士论文,并对要求自己署名的文章,一律亲自过目。凡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或未指导、参与过工作的文章,即使出自他的梯队的成员,也决不挂名。

总之,徐匡迪院士作为海派学界的带头人,可以说是工科学界的泰斗。他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涉外活动中,以精湛的技术和领先的科技眼光为外国专家所认同,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出访欧洲的过程中,徐匡迪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甚至比随团的翻译更精通一些专业术语。在谈到经济问题时,他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时也使朱镕基总理大加赞赏。结束对欧洲的六国访问,在回国的飞机上,朱镕基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发现人才的欣喜对徐匡迪说:“真没想到,你这位技术精英竟然对经济如此在行,看来仅仅让你管教育实在是有些不合适了。依你的才干,到计委工作比较合适。”

当时,徐匡迪并没有太认真,但后来,他真的当上了上海市的计委主任。为了更好地发挥徐匡迪的才能,上海市委决定让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划委员会主任。不久,他出任上海市市长。在当选市长不久,徐匡迪以其科技方面的实力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位院士市长。

作为“院士市长”,徐匡迪花了很多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创新问题,力图在知识经济时代不错失良机。他在1998年上海科技论坛上说,尽管上海成绩斐然,但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科技创新力度还不够大,与上海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经济地位还不相称。

徐匡迪开出的药方是力争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他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创新。”他展望上海的未来发展,把工程科技和城市经济结合起来,提出了“信息城市”、“虚拟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的各种构想。并认为这是上海21世纪建成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思路,会逐步加以实现。

不少人在羡慕上海的各方面发展的时候,常常禁不住对这位院士市长交口赞赏。说上海有一个科学家当市长,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是福莫大焉。

在刚刚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徐匡迪提醒在座院士:“每一个院士要认识到自己的成绩是国家和人民培养的结果,工程科学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院士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希望单位里不要搞什么庆功大会,院士不是状元。希望院士继续在自己的领域里多带中青年人成长,勤勤恳恳做专业工作千万不要成为社会活动家。”

在去年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徐匡迪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作为在科技、经济、教育、政治几个领域都有突出作为的学者,徐匡迪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务实、肯干的可贵品质。特别是他常年在钢铁冶金领域不懈追求、苦心钻研的学术态度,更为人们所称道。

11.4.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道尔顿出生在英国坎伯兰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他的父亲是一个纺织工人。当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很多破产的农民沦为雇用工人。道尔顿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顿,道尔顿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夭折。道尔顿在童年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只是勉强接受了一点点初等教育,10岁时,他就去给一个富有的教士当仆役。也许这也算是命运赐予他的一次机会吧,在教士家里他读了一些书,增长了很多知识。于是两年后,他被推举为本村小学的教师。

1781年,年仅15岁的道尔顿随哥哥到外地谋生。不久后,他就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之余,他一边系统地自学科学知识,一边进行气象观察。在这里他还结识了著名学者豪夫,他从豪夫那里学习了很多知识,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四年以后,便成为了肯达耳中学的校长。1793年,在豪夫的推荐下,道尔顿又受聘于曼彻斯特的一所新学院。在这里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科学著作——《气象观察与研究》。第二年,他在罗伯特·欧文的推荐下成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的会员。

1799年,为了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道尔顿离开了学院。他在几个富人家里做私人教师,每天教课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这样,既能谋生又保证了他的科研工作。后来,他越来越重视对气体和气体混合物的研究。道尔顿认为,要说明气体的特性就必须知道它的压力。他找到两种很容易分离的气体,分别测量了混合气体和各部分气体的压力。结果很有意思,装在容积一定的容器中的某种气体压力是不变的,引入第二种气体后压力增加,但它等于两种气体的分压之和,两种气体单独的压力没有改变。于是道尔顿得出结论: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组成它的各个气体的分压之和。道尔顿发现由此可以做出某些重要的结论,气体在容器中存在的状态与其他气体无关。用气体具有微粒结构来解释就是,一种气体的微粒或原子均匀的分布在另一种气体的原子之间,因而这种气体的微粒所表示出来的性质与容器中没有另一种气体一样。道尔顿开始更多的研究关于原子的问题,寻找资料、动手实验、不断的思考……

同年10月,道尔顿报告了他的化学原子论,并且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文《第一张关于物体的最小质点的相对重量表》。道尔顿的理论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他应邀去伦敦讲学,几个月后又回到曼彻斯特继续进行测量原子量的工作。有些时候,道尔顿也遇到一些困难。有些物质被氧化后生成不同的氧化物,这是一种难解释的现象,当然前人已经进行了分析化验,为了进行计算,道尔顿就只能利用这些结果;有时他在原始文献中发现的结果只是由一位科学家测得的,为了保证可靠性,道尔顿就再做一次分析。道尔顿所得出的原子量有很多是不准确的,但实际上他所计算出来的正是今天所谓的当量。例如他把氧的原子量确定为7而不是16。

1804年以后,道尔顿又对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实验,他发现,甲烷中碳氢比是 4. 3: 4;而乙烯中碳氢比是4.3: 2。他由此推出碳氢化合的比例关系,并发现了倍比定律:相同的两种元素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时,若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另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重量成简单的整数比。道尔顿认为倍比定律既可以看作是原子论的一个推论,又可以看作是对原子论的一个证明。

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17年,道尔顿被选为曼彻斯特文学哲学会会长;1826年,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科学勋章;1828年,道尔顿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又相继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慕尼黑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科学协会名誉会员,还得到了当时牛津大学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法学博士称号。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猜想,虽然早就提出来了,但一直到了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兴起,科学迅速发展,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大量化学、物理学实验,才加深了对原子的认识。把原子学说第一次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应归功于英国一个教会学校的化学教员,他就是道尔顿。

道尔顿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直到临死前,他还用颤抖的手,做了最后一次气象记录。他自始至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所用的仪器大多是自制的,所用的材料也都是自己搜集来的不值钱的东西。他在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仪器,得出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出色结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勇于实践,而且还因为他善于思考。

在科学理论上,道尔顿的原子论是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之后理论化学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他揭示出了一切化学现象的本质都是原子运动,明确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对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此后,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哲学思想上,原子论揭示了化学反应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继天体演化学说诞生以后,又一次冲击了当时僵化的自然观,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辩证自然观的形成以及整个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原子论建立以后,道尔顿名震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11.5.探索微现世界的先驱——列文·虎克

三百多年前发明显微镜的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晚年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夜以继日地观察动植物细胞,并详细记述观察结果。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微观世界,这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不好,中途辍学,没有受过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但他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他觉得生物世界奥妙无穷,有一种巨大的魅力让他着迷。

1665年,列文·虎克研制出了一台显微镜,对他来说,这无异于如虎添翼,仿佛有了一张走向微观世界的通行证。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些肉眼很难看清楚的东西,比如苍蝇的翅膀、蜘蛛的脚爪、羊毛的纤维。微观世界的精彩令他兴奋不已,他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

1673年,他将观察记录材料整理成《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一文,寄给英国皇家学会。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许多人对文章中的内容抱怀疑态度。因为文中所述的微观世界谁也没有见过。

列文·虎克对学术界的态度感到遗憾,但他并不气馁。他想只有更有力的证据,才能扫除权威们的偏见。他继续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动植物。

1675年的一天,天空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狭小的实验室又黑又闷,列文·虎克无法再观察显微镜,便站在屋檐下的窗口,眺望从天飞落的雨水。忽然,他萌生了一个念头:用显微镜来看看雨水里有什么东西。于是,他跑到屋檐边上,用吸管在水塘里取了一管雨水,滴了一滴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雨水怎么会活?”列文·虎克不禁大叫起来。原来,他看到雨水里有无数奇形怪状的小东西在蠕动。他认为是自己眼睛过于疲劳而造成错觉,便揉了揉发涩的眼皮再看,结果仍与刚才一样,他感到十分惊骇,连忙大声呼唤自己的女儿,女儿听到父亲的喊叫声,以为实验室里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直奔实验室。

“我给你看个东西。”列文·虎克指了指显微镜。女儿凑到显微镜跟前一看,惊奇地叫道:“哎呀,这是什么东西啊?跟童话里的‘小人国’一样。”

“这是雨水里的世界。”

“那真是太奇怪了。”

“是啊,确实太不可思议了。”列文·虎克陷入了沉思,“这些‘小人国’里的‘居民’是从天上来的吗?”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列文·虎克叫女儿用干净的杯子到外面接了半杯雨水,然后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结果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可是,过了几天再观察,杯子里的雨水又有“小居民”了。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小居民”不是来自天上。

雨水里有“小居民”,那么其他东西里有没有呢?他将牙齿缝中的牙垢取下来,用刚取的雨水稀释之后,放在显微镜下,结果看到了“小居民”;他又将泥土取来,用刚取的雨水搅拌后,取一点放在显微镜下,结果也看到了“小居民”。列文·虎克将这些实验记录,写成实验报告,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列文·虎克的这篇实验报告无异于向英国学术界投掷了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引起一片哗然。

“雨水里怎么会有生物,这简直是胡说八道。”

“这恐怕是在跟我们开玩笑。”

“看这报告的格式、文法,就可想而知文章的真实性。”

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持怀疑的态度。幸亏,英国皇家学会具有严格的验收科技成果的法规。这些法规不允许草率地将这篇文章束之高阁。

于是,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由十二名学术权威组成的考察团。他们乘船渡过北海,来到列文·虎克的家乡——荷兰的德尔夫特。

在列文·虎克家,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水中的“小居民”。他们激动万分,纷纷称赞列文·虎克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考察结束后,他们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书面报告,报告称:“列文·虎克在他的小实验室里创造了奇迹!”

列文·虎克发现的“小居民”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细菌。他的这一发现,打开了微观世界的一扇窗户。透过这个窗口,人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把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各种活泼物体统称为“狄尔肯”。并报告说像“狄尔肯”这种具有丰富生命现象的小东西,在一滴水中会有二百七十万个。伦敦皇家学会专门委派了罗伯特·胡克和植物学权威格鲁去设法核实列文·虎克的报告内容。

1673年,41岁的列文·虎克完成了一项对生理学研究和教学很有意义的工作——他详细记述了鱼类、两栖动物和人以及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的血红细胞,并把这些细胞画成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1676年他和他的学生哈雷一起发现了人、狗和兔子的精子。列文·虎克认为精子中就存在着真正的胚胎,精子就是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未受精的卵只不过是在胚胎发育中向胚胎提供了营养。

1680年,列文·虎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是对他二十年来刻苦钻研的最好褒奖。

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