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新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新的统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最近人们热谈的“科学大战”,是否就是科学与人文长期对垒最终引发的论战?

〇不错!20世纪,人类经历的世界大战有两次,但经历的大规模学术之战却有三次。两次世界大战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最后以明确的胜负而告终;相形之下,三次学术之争,只是茶壶里的风暴,却无休无止。世界大战带来的是人类文明的浩劫,而学术之争带来的却是人类思想的繁荣。

三次学术大战,都是科学与人文之战。80多年前在北京爆发的科玄论战,虽然时间集中在数月之内,但其回响至今不绝;20世纪50年代在剑桥爆发的两种文化的讨论,几乎波及整个西方世界;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科学大战,则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席卷全球文化界,今天仍如火如荼。

如果说,第一次学术大战基本上是从限定科学的疆域开始,第二次学术大战的主要目的是填平两种文化的鸿沟,那么,第三次学术大战则主要是检讨两种文化的游戏规则。三次学术大战的主题不同,但遇到的问题却常翻常新,甚至可以说,论战中涉及的基本问题,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回避,但结果却无疑是文化的进步。[4]

●在历史的回声中,您怎样看待科学与人文融通的现代价值?

〇科学革命,从物质与观念上极大充实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可谓“尽美”;人文关怀,则为不断充实的人类文明点燃了光明,科技革命之美与人文关怀之光相得益彰,进而形成科技与人文圆融共生的充实之美、尽善之美与光大之美。

●真棒!您能说得具体些吗?

〇好的。科技活动的意义以及科技决策的实践,须臾都不能离开对价值的人文主义思考。

拉普(Friedrich Rapp,1932~ )说得好:

如果要给解决特定问题的技术上可能的方案确定范围和预测某一技术决策的物质后果时,就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做出回答。

只有科学技术能够告诉我们事实和从事一定活动时应预见的后果。而只要讨论有关规范的问题,就离不开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由于各学科间的分工,这两个门类的知识都无力单独解决全部领域的问题。

柯瓦雷(Alexandre Koyré,1892~1964)则坚信人类思想的统一性原则,思想统一的信念必然要求在科学理性旁打开非理性、社会和文化的历史思考的大门。

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毕生倡导并实践新人文主义,他满怀热情地期待着双重的复兴:对人文学者是科学的复兴,对科学家则是文化的复兴。用萨顿的话说,对人文学者来讲科学就像到了住宅门前的大西洋水,用拖布是挡不住的;另一方面,科学家抛弃了盲目的自信与自负,增添了宽厚和艺术思想,对科学是多么人性的一件好事!

整个科学史,就是一部科学人性化的历史。在当今以科技为中枢的知识经济社会里,科学技术并非全部,必然包括科技与人文、科技专家与人文学者的统一。科学的人性化与人性的科学化,构成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精髓。

●科学与人文必然走向融通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呢?

〇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探究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实事求是,反对盲信,拒斥先入的偏见;相信理性,追求知识,注重可操作程序;热爱真理,憎恶一切的虚妄;遵循公正、普遍和创新等准则。科学精神,重在求真务实,探究万物之理。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和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人文精神,重在价值蕴涵,追求理想境界。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世界本质的真实图景。弗朗西斯·培根在阐述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时,曾把宗教和科学看作一种共同的努力,即补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所受到的伤害:

人由于堕落而同时失去他的清白状态和对创造物的控制。然而,这两个失去的方面在此生中都可能部分地修复,前者靠宗教和信仰,后者靠技艺和科学。

科技与价值,构成了人类物质生存与精神涵养的两大支点。我们倡言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我们呼唤人文关怀,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关怀。不然,就会落入当年斯诺的忧虑之中,即丧失对现代社会的正确判断,并失却应有的蓬勃创造能力。

华裔科学大师李政道先生就极推崇诗圣杜甫(字子美,712~770)的两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即把探究万物之理当作出自本能的快乐,这和庄子“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相通的。事实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正是诺贝尔奖的要求。且看诺贝尔奖章上的那行箴言:

多么仁慈而伟大的人物,人们仰赖他的贡献和发现,使得人们智慧生活更见充实。

●是啊。《文心雕龙》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如此,方为科学人文融通臻美之境。

记得,“文革”中有句政治流行语:“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不是很能与上述科学与人文的疏离、对立“对号入座”呢?而到今天,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的论断,也强调“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自主创新之源”。能否说,李政道的论断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特征,是历史奔腾的巨大涛声?

〇是的。当代中国科学人文观的演进也基本遵循了这一轨迹,虽然有所滞后,也不免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