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自然烙上了60年代人的时代烙印。关于60年代,有人说“60年代人的精神碎片”,有人讲“红色时代的遗民”、“红旗下的蛋”,还有人慨叹“沉默的60年代人”、“被遗忘的一代人”。但我却推崇和欣赏“60年代气质”这一提法。60年代人,是一群具有远游气质的行为部落,是一帮不被现实磨蚀的文化贵族,是一伙生来就在思考的思想动物。有人评价道,没有40、50年代人因对政治的参与而被赋予的权谋,也没有70、80年代人因对现实的追逐而被注入的功利,60年代人是一群文不上又武不下的时代“弃儿”,或迂腐,或文弱;既愤世嫉俗,又无可奈何;追求理想,又不入现实……总之,他们与发展的社会、与进步的时代多少有点“格格不入”。但我要说,这也正是60年代人的气质和精华所在,他们始终怀揣梦想,充满激情,不因现实而庸俗,不以利益而折腰。
相传,古希腊贤哲泰勒斯一次一边走路一边仰望星空,一不小心失足跌入积满雨水的坑里。这一幕,恰被一女仆看见。女仆嘲笑说:“真可笑!他连地上的事都不了解,还想知道天上的事。”泰勒斯一时被传为笑柄。然而,两千多年后的黑格尔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却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看天的人,才永远不会跌进坑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我想,泰勒斯式的迂腐,也许正是60年代人的精神气质。那就是,为知识而知识,为美好而美好,为纯粹而纯粹,“无用之为用,是为大用。”
60年代人又是幸运的,极幸运的。虽然成长于“文革”,但他们基本接受了完整的中小学教育,风华正茂之时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特别是作为“80年代的新一辈”,在投身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同时,也亲身感受着祖国面貌的巨变、时代列车的飞奔……
改革开放,不仅具有划时代的中国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其思想的解放意义、经济的启示意义和政治的变革意义而言,丝毫不逊色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十月革命……如果说,新中国的诞生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其世界影响意义是广泛而深刻的。
才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三十多年前还是青春激扬的我们,而今已经迈入知天命之年。正是感召于激情燃烧的伟大时代,正是自豪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遵循“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这一“环形三角”的历史逻辑,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科教兴国”(1995)—“人才强国”(2003)—“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国策的演进历程,我们对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科技成就进行了回顾、发掘和评述,旨在反思历史、把握现在并放眼未来。
在本书的材料收集和构思写作过程中,我的两位博士生贾争卉和庞雪晨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特别是庞雪晨参与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写作。此外,我的博士生李斌也提供了不少资料和图片,也帮助撰写了部分章节。对他们的努力和工作,我深表欣慰,并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东华大学徐明稚校长、人文学院张怡院长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在此深表谢忱!同时,也对两位领导给予东华大学科学技术史事业的长期一贯支持表示敬意!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门类多、史料浩如烟海,我们所掌握的资料不够全面,加之水平所限,本书只是宏观、梗概和局部有选择性地对我国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科技成就进行了回溯、解析和展望,肯定会挂一漏万,甚至不免讹误,还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杨小明
2011年1月
于东华镜月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