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
〇当今世界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小平同志早已敏锐地观察到,并对未来国际形势作出了贴切而科学地论断:“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9]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滞后,小平同志深感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那么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开放也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我国新时期、全球化时代科技政策制定实施中的应有之意。
●对,我也记得小平同志曾说过:“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科技工作对外开放,当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客观需求。
〇早在一百多年前,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随着新的技术革命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的科技政策制定实施也应时代所需,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寻求广泛合作,谋求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这真是战略性的科学决策啊!
〇坚持对外开放,加强科技交流,既是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科学技术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10]
江泽民同志认为:
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和更大的进步。[11]
正是从这一科技政策观出发,我国同世界各国广泛签署了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和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开辟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的格局。
●我国参与的水稻基因组国际合作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成功的国际合作案例吧?
〇你说的这两个举世瞩目的计划,都是大科学研究项目。
●什么是大科学研究?
〇大科学研究,是指需要大规模的仪器设备和巨额资金的研究,此种研究一般涉及多学科研究队伍,主要受政府资助。如你所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种围绕一个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地进行分工协作的科学研究。通常大科学研究分布在高能物理、能源资源科学、天文和空间科学等领域。
●是否因为大科学研究的耗资巨大,才多形成国际间合作的趋势呢?
〇大科学的国际合作趋势是由其本身性质要求的,也是为了研究目标成功实现的保证。你提到的耗资巨大即经济因素是其中一点。大科学研究耗资巨大且获益周期长、风险高,国际合作能够实现共同投资、共同获益、风险共担等好处;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如国际空间站、哈勃望远镜等,都是国际项目合作的先例。大科学国际合作的第二点原因,是科学深度、技术复杂的要求。一些大科学的研究问题,往往超出一个国家范围,而带有区域或全球性质,单独一个国家往往无法完成,需要汇集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智慧。例如,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海洋科学钻井计划、大陆科学钻井计划等等。
大科学研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并且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外交实力息息相关,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科学研究的发展,希望能在国际合作计划的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早已不是能够“单打独斗”的时候了,只有开放合作才能有出路。
〇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看到了这一点,主张“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科学界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关系”[12]。小平同志为全方位的、开放的科技政策观扫除了障碍,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一再强调当今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我国参与了哪些国际合作项目?您能列举几个吗?
〇好的。
在生命科学领域,你刚才提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是生物科学领域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大科学计划,是人类追求科学前沿突破的“大科学”事业的代表之一,也有人称其为生物学的“阿波罗计划”。这个计划的规模之大,就体现在它的国际合作研究方式上,它的研究成员由包括来自美、英、日、法、德、中6个国家的20个测序中心组成,各国所占份额分别是:美国54%、英国33%、日本7%、法国3%、德国2%、中国1%。这项计划于1992年开展,我国于1999年9月加入,成为该计划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1999年的加入,对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是一个偶然。其实,我国早在1993年就开始涉足人类基因组计划。1993年7月,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决定将“中华民族基因若干位点的研究”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列入重大项目。
●听您这么一说,我又想到了我国倾力参与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计划啊!
图6-5 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〇正如你所说“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与我国的积极倡导与投入是分不开的。1998年,科学家黎志康在美国启动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旨在利用基因技术,选育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为非洲、亚洲等不发达地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2001年,我国农业部“948计划”将“参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研究纳入重大项目立项。还是2001年,在科学家张启生的主持下,联合全国科研力量,中国科学家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历经6年中外科学家的联手攻关,终于打开了水稻基因的“天书”。我国科学家独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这是仅次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第二大基因数据库,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储基因数据最全的数据库。这就为我国研发“绿色超级稻”——一种“不打农药可抗虫,少吃化肥也长壮,没有雨水照样活”的神奇水稻,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和研究工作的出发点。
图6-6 中国水稻(籼稻)的基因组“精细图”发布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Dean Gooderham Acheson,1893~1971)“预言”:同历届中国政府一样,共产党政权也将因无力解决中国当时4.7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垮台,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直到今天还让我们心有余悸。水稻基因数据库的建成真是振奋人心啊!
〇水稻基因测序的完成只是一个开始,利用基因功能育种同样还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尽早实现人类“绿色超级稻”的共同梦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基因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这绝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危言耸听,但它的实现前提和最终受益都离不开国际科技合作的大视野。
●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国际性、人类性科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带动了参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〇的确如此,在地学研究领域就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于1995年加入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组织后,科学钻探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将“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列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之一。1998年,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委员会的资助下,经国内外专家反复研究论证,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江苏省东海县被选为我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的最佳位置。超高压变质带研究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2002年我国在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实施大陆科学钻探,在世界史无前例。同年,我国科学钻探工程在坚硬的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完成了2 000米的先导孔钻探。此次成就入选当年全国“公众关心的十大科技事件评选”候选事件。目前,我国钻探深度已超过4 586米,当钻进5 000米时,就可获取理想的科学数据,这将推动新的地学革命,开启新的资源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政策的开放性趋向,不仅符合国际科技发展大潮流,而且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站在国际起跑线上。看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注释】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9页。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3页。
[3]张静如主编:《邓小平思想通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605—60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225页。
[6]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7]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7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11]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6月5日。
[1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