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魔术发展简介

第七节 中国民间魔术发展简介

中国民间魔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总结,有关著述也极为罕见。究其原因,一是魔术师们长期养成的保密风气,一是民间魔术艺术缺乏文化,无力记录整理魔术技法。已知的相关著述,除了早已失传的明代魔术书《神仙戏木》外,《鹅幻汇编》便是现存最早的魔术书了。

据南北朝时任佑《述异记》记载,我国民间魔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魔术曾被称作“幻术”、“眩术”、“戏法”、“奇戏”、“鱼龙之戏”等等。100多年前西洋魔术传入中国后,我们经过学习和借鉴后才改称为“魔术”。

人们曾经把魔术的“魔”字拆开,分解为上边一个麻痹的“麻”字,下边一个捣鬼的“鬼”字,通常戏称为只要你(指观众)一麻痹(其实你看得越仔细,看得越明白也就说明这个魔术师的水平越高),他(指魔术师)就捣鬼。更有人把魔术精练地概括为四句话,即“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这的确很贴切,确实道出了魔术表演的特点。正因为魔术师的“神出鬼没”和“偷梁换柱”,做到了常人想象不到的事,所以他能够成功地表演魔术这个令人感到非常神秘的把戏。

三国时的曹操很懂音乐,善舞剑,能马上作乐施舞,而且十分注重收罗各种奇才异士,开展各项娱乐活动,其中不乏善幻术的大师。在他的影响下,曹家几代人都善百戏。

《后汉书·左慈传》中“左慈戏曹”的故事广为流传。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从小就善变幻术。一日,曹操欢宴宾客,元放也在座。曹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淞江鲈鱼耳!”元放接曰:“此可得也。”他取出贮有水的饲盘,以竹竿钓于盘中,引出一条鲈鱼。曹大笑,众客皆惊。曹又曰:“一条不周从席,可更得乎?”元放又钓出一条三尺多长的鱼。曹继曰:“恨无蜀中生姜耳!”元放曰:“亦可得也!”又变出许多四川生姜,围观者多惊叹他的法术。

又一日,曹操带百官到郊外游玩,备有丰盛的酒菜,准备野餐。左慈也随操行,只带了一斤酒和一斤肉脯。中午时,左慈自斟自饮外,还邀请其他的官员同坐一起喝酒吃肉,客人均吃得酒足饭饱,最后左慈的酒肉还有剩余。曹得知后,感到奇怪,仅仅一斤酒,一斤肉,怎能让这么多人醉饱呢?最后曹操才知道左慈是用了搬运法,将曹的酒菜偷来请客。曹一怒之下,要杀掉这个会妖术的左慈。谁知左慈却往墙上一撞,就无影无踪了。有关左慈的记载还很多,说他可以“死羊复活”“掷杯飞鸟”“即刻种姜”等。

曹操之子曹植也是一位业余杂技艺术家,他喜欢斗鸡、走马、跳丸(抛球)、击剑,还不断举行“百戏会”(杂技、魔术、气功、马戏、驯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曹氏父子对民间幻术的喜爱,直接影响着民间魔术艺术的发展。

晋书《西京杂记》中有记载说:“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驯虎,佩赤金刀,以锋绘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民间幻术也有所记载。根据他的记述说,汉武帝对幻术很感兴趣,也非常重视,所以使其成为宫廷中经常欣赏的一种艺术。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的“乐舞百戏”盛况空前。当时,从端门到建国门鼓锣喧天,万人空巷,设有盛大的演出场地,表演幻术和气功,其精彩节目有《黄龙变》、《易马头》、《吐火》、《自肢解》,还有《驯兽》、《滑稽》、《马术》等,技艺均甚精湛。这也证明了当时中原民间杂技、幻术的繁荣兴盛情况。诗人张福《大隋火》载:“车笃东来值太平,大腊三日洛阳城,少儿一使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就是对这一盛况的侧面反映。

唐朝年间,民间幻术出现了相互对比、相互竞争的局面,技艺强者组织“瓦舍”,次者“摞明地”来进行演出,使我国出现了最早的魔术团,后来形成了民间“社火”。一遇春节、元宵节等重大喜庆节日,艺人往往云集京城比赛献艺。

到了宋代,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等专业,还出现了专业的民间社团——云机社,出现了杜七圣“杀人复活”的著名幻术。

明清时期,民间魔术有了较大发展,明人储泳《祛疑说》一书中记载了《咒水自沸》、《移景法》、《剑断鬼》、《钱入水自化》等魔术,方以智《物理小识·神鬼方术类》也列举了许多假冒道术的魔术。

到了清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切磋,魔术表演更为令人拍案称奇。当时民间艺人不断创出“高”、“难”、“新”的节目,如古戏法《吃火》、《九连环》、《罗圈献彩》、《箱中变人》、《吞剑》、《斩首术》、《遁术》等精彩节目都已经演得很纯熟。力学、药物学、光学等科学原理已在魔术中得到了应用,使魔术的表演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使得一提的是清代山东兖州人乌三娘。她自幼随父学艺,足迹遍豫、鄂、陕、冀等地,20岁就练成一身精彩技艺,尤善绝妙的绳技。1774年,乌三娘夫妻俩曾参加白莲教起义,在临城与清军对阵,身穿黄衣,双手舞刀,出入清军,皆莫能伤。清军惊呼说:“果有神术,不畏枪!”这位英雄的女艺人表现出的英勇气概使清军见而丧胆,为起义军壮大了声威。

清末,唐再丰编著的《鹅幻汇编》记述了当时经常演出的300多套节目,并把所演节目分为“彩法门”“手法门”“丝法门”“符法门”“药法门”等类,后又出版了《鹅幻续编》、《鹅幻余编》,总结了中国民间丰富多彩的戏法。

随着近代国际间的交往,中国魔术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西欧和日本等国的魔术也进入了中国。1899年,中国魔术大师朱连奎首次到美国演出,他的精彩表演使外国人为之倾倒,不少外国魔术师拜他为师,请求传播技艺。

五四运动后,韩秉谦魔术团在北京演出了新创巨型魔术节目《变驴》,轰动一时。留美学者魔术师李松泉回上海演出时,极受观众嘉奖。

河南开封的相国寺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齐名,是百戏活跃的场所,杂技、幻术、马术等民间艺人云集这里,每逢重大庆典都进行表演活动。河南的现代杂技演员赵新春(艺名“一撮毛”)表演的“上刀山”“马术”,声震艺坛。

1993年德籍犹太人魔术师尼古拉到上海参加国际魔术大竞赛,我国著名魔术师张慧冲与他同台演出。比赛中,张慧冲技高一筹,以“水遁”取胜,成为魔术界的佳话。

中国民间魔术史虽然源远流长,但是缺乏系统阐述。今仅择其要者连缀在一起,以为魔术爱好者探究这一学术领域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