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魔术流派
第九节 中国魔术流派
18世纪末,西洋魔术开始传入中国。魔术是英语MAGIC的意译。从其语源来分析,希腊文是波斯古代僧侣的意思。MAGIC通常分为白魔术和黑魔术,黑魔术是借助魔鬼的妖术。可见魔术与宗教的关系是密切的。
中文“魔”是梵文“魔罗”的略称,《正字通·鬼部》引《译经论》:“古‘石’作‘磨’,梁武帝改从鬼。”(一说乃译人义作,不始自梁武帝)宗教认为魔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
把英语MAGIC译成魔术是十分恰当的,魔术的本义就是“惑人的妖术”。作为艺术可以解释为神奇的艺术,和我国原有的幻术的含义是一致的。但魔术与幻术就定义来讲,也有微妙区别。“魔”字是就其术对观众的作用而言;使人着魔;而“幻”字则是就其术的特点而言:倏忽变幻。从文字方面推敲,称“幻术”更为确切。所以至今有一些演员沿用“幻术”的名称,但约定俗成魔术的叫法已经更为普遍。
现代魔术在中国兴起之后,与中国的传统幻术相融合,经老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流派,虽是同一种艺术表演,但各具特色。派不同之处,具体在表演形式和舞台形象等方面体现出来。
北派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担任主演,另外一人担任助演(也有设两名助手的),即固定由一个人使活,一个人量活。当主演者表演时,助演必须密切配合主演的动作,担任托、捧、扶、拉、推、送等工作。助演还要和主演者对口说白,二人一问一答,随声附和,同时要在自己面部做出悲、喜、惊、怒等表情,配以富有幽默感的动作,近似于相声演员的表演。有些重要的机密门子,往往掌握在助演手里。虽然名义上是助演,实际上在演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三分使活七分量”之说。
南派演员表演的时候,也由一人担任主演,由二人至若干人担任助演。一些巨型魔术团队则由4~8人分别担任前后台工作。在表演进行之前,台上助演全部出场,排成八字形分站左右两旁。等主演者出来时,左右助演随即退入侧幕,注意着主演者的动作。根据表演需要,助演们及时而又恰当地从两侧配合出场,进行接拉、托捧、推扶等工作;每个节目完毕又立即退下,待下个节日开始时,再出场工作。整个表演过程和哑剧一样,没有对口说白,只是一个又一个节目的连续演出。据南派老艺人介绍,早在20世纪30年代,南派也有过对口说白和幽默动作等,后来由于节目内容日渐增多,把这些对白和动作挤掉了。
再从节目内容等方面比较,北派偏重于手彩,以技巧细腻胜人,富于生活情趣;南派多以巨型为主,以精巧华丽著称,想象力强。北派把魔术的神秘寓于稳重之中,表演起来滴水不漏,耐人寻味;南派把魔术师的智慧寄于快速之中,如同迅雷闪电,一气呵成。
总的来说,南北两个流派各有其特点和长处,但也都有不足之处。北派的优点是:
1.主演与助演各一个,长期合作,比较固定。主演的一举一动,助演都能体会其意图,易于做到配合默契,收到“以假当真”的预期效果。
2.主演与助演二人,边说边演,过程交代得比较清楚,也易于突出重点。
3.对口说白,词句幽默,生动有趣,可以加强观众的欣赏兴趣。
4.每场演出节目虽少,但能使观众把每个节目都看得比较清楚(北派一般每场演出30分钟,共表演5~7个小节目,最后以一个中型或巨型魔术收场)。
但北派也相对地产生了以下的缺点:
1.表演时往往对口说白占的时间太长,形成相声化,演出的魔术节目少了,不符合观众希望多欣赏魔术节目的要求。
2.一般讲求表演技巧结合对白,而不太重视服装、道具和舞台布置等美化艺术。创新节目少,经常是一些老节目,连续演出多年不换。
南派魔术表演形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主演一个人—贯到底,不用固定的对白助手,专业性强,场面壮丽大方,适合于各种场地演出。
2.不用对口说白,省了时间,使节目内容增多,分期更换。一般演30分钟时间,能表演小型、中型、大型节目15~20个(南方称为闪电表演形式)。
3.讲究服装、道具的美化,特别重视舞台画面艺术,创新较多。
南派魔术表演也同样有缺点:
有时舞台上陈设道具太多,演出过程中助手上下过于频繁,影响观众的视线集中。同时,闪电式的表演动作,虽能让观众欣赏较多的节目,但前一个疑点尚未破除,后一个幻象又展现眼前,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看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不能对每个节目留下深刻印象。
南北两个流派的形成,与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有关。上海是我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与外国接触较为频繁,因而有利于模仿和革新。京津一带经过明清两朝惨淡经营了五六百年,所以习惯于讲传统、求稳健。在北方,对白幽默的表演形式早已时兴。“道光初年,以国丧不演戏,大家酒馆,辄以戏法弄碗,杂以诙谐,为佑筋之具,自此风行一时。”(清·钱泳辑),可见中国戏法在北方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
对于南北两派表演形式的发展趋向,曾引起许多专业演员和业余爱好者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魔术艺术是属于智慧技巧的表演艺术,而不属于说唱艺术,因此它主要是依靠演员的表演技巧,配合道具,才能做到神奇变幻、吸引观众,收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古典戏法《箩圈献彩》《仙人摘豆》《巧结连环》等节目很受欢迎,关键在于演员的精湛技艺和精彩表演。另一种意见认为魔术已成为综合性艺术,要有红花有绿叶,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以加强效果也是必要的。人们各抒己见,看法不一。因此,很多人都主张对两种流派应做具体分析,扬长避短,吸取各自的优点,形成新的流派。
此外,滑稽魔术应属于另一种流派。新中国成立后滑稽魔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创作了一些优秀节目,但是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滑稽魔术流派,还需要努力实践。
总之,无论哪一种流派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既然能够长期流传,有群众基础,就有存在的道理;不该有门户之见,应根据艺术规律和观众的喜欢去发展。我们认为,仅有两种流派并不是多了,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还需要发展更多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