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业致胜的关键素质与条件

创业致胜的关键素质与条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一个伟大的创业者都是由很多不确定而获得成功的。总结和分析成功创业者的成功要素和条件非常必要,至少会有利于准备创业的朋友认真思考和检查自己的创业条件和素质是否合格,也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关键是每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创业投资的兴起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中国创业风起云涌的最基本的条件。

创业致胜的关键素质与条件

想好了才开始创业,我认为是不现实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创业几乎不存在,否则就不是创业。千万不要苛求创业者什么条件都具备才创业。

创业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创业的魅力也就在于这种不确定给我们这个社会进步和探索的力量。任何一个伟大的创业者都是由很多不确定而获得成功的。

总结和分析成功创业者的成功要素和条件非常必要,至少会有利于准备创业的朋友认真思考和检查自己的创业条件和素质是否合格,也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一,创业者定位

有一本书叫《定位》,是美国两位营销学大师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著名畅销书。这本书对营销战略的影响非常大。我在这里用这本书的名字来告诉年轻的创业者,希望你在做出创业决定之前,思考一下“定位”两个字。

这里说的定位特指创业者对自己的定位,你是一个合适的创业者吗?这个项目适合你创业吗?你适合在这个时候创业吗?

我的资本生涯快30年了,近30年来我经历并见过无数的老板。称他们为老板,是因为每一个老板都是由一个创业者走过来的(富二代接班的不算)。我下海经历的第一个老板范日旭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老板是天生的。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所谓老板是天生的,其实是说,老板是由性格决定的。很多创业不成功的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不是合适的创业者,不是合适的老板。

我通过过去多年的观察,觉得老范的观点是对的。你适不适合创业做老板,不需要一次次反反复复去试对试错,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对自己进行创业定位评价,或者找有经验的人给你做创业评价。

顶级的老板一定包括这么几个性格特性:

——聪明,充满智慧;

——爱说,能言善辩;

——执着,注重结果;

——理性,思维严密;

——情商,让人舒服。

如果按照上述要求来描绘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这个标准,最多只是具备某些特性,能够同时具备这些特性的,近乎完美。

企业家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企业家要求的不仅是聪明,还需要智慧。聪明不一定做得了企业家,但是企业家必须聪明。

企业家几乎都爱说,善于表达,包括谈判。爱说、会说并不是油腔滑调。尤其是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你必须要把你的观点通过语言传达给和你企业相关的所有人。

聪明和智慧还必须表现在执着上,强调执行力,注重结果,所有事情必须完整地体现出逻辑链的初始和结束。有头有尾,充满计划性。

理性的表现指不是随着情绪来决定事务和对事件进行判断、决策。这不是学习来的,不论大事小事都在性格里被规范了,好像这些事情不是他自己决定的,而是他身体内部还有一个指挥他的人,无论外界发生什么,他都非常坚定。

有很多人情商很高,但用力过猛。情商高的人有时候是由长相决定的,这个长相和身高、胖瘦没有关系,而是由这个人身上透露出的每一个表情和肢体语言决定的。你和他在一起没有拘束感,每一分钟都很舒服。

以上五条看起来并不多,但是同时具备这些性格特质的人我一个也没有见过。也许和以上特质的重合度越高,成就可能越大,它们很难用优点或者缺点来评价,有些人用做人的美感和价值观来评价,你不一定欣赏,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他需要这样的特质。

但是不是他人给你定位或者自己给自己定位不具备做老板的那些素质,就不适合创业了呢?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关键是每一个创业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你是一个人创业,还是需要一个创业团队和你一起创业。如果一个人创业,你至少需要具备领袖一样的创业者素质和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需要找到可以弥补你的缺陷的合伙人一同创业。如果仅仅是为了选择管理团队,依靠团队力量来弥补你的创业家领袖的气质,是非常危险的。

最能弥补原始创业者不足的方法,是通过合伙人创业模式,而不是一个人创业的模式来解决创业成员综合素质和条件的不足。

第二,创业目的明确。

到底为什么创业?这是创业目的。

改革开放40年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创业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创业者绝大多数是被动创业,对什么是创业都说不清楚,为了有一口饭吃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如果那个时候有正常的职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尤其是有国有企业这样的铁饭碗,很少会有人选择创业。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再次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一大批有识之士选择主动创业。但他们同样是依靠一腔热血和勇气下海创业,对于创业目的并没有太多想法。

新千年前后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科技推动以及风险投资的出现,中国才开始有比较系统的关于创业的解读,才出现真正的创业行为。

创业投资的兴起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中国创业风起云涌的最基本的条件。一方面是创业资本需要大量创业项目,另一方面创业项目也需要创业资本的支持。(www.daowen.com)

这期间尤其是出现了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兴的产业,这个产业从一开始就和其他产业没有多少关联,都是从零开始的创业行为,也基本不是传统产业经营者和投资者的游戏,和原来已有的产业没有什么传承关系,创业行为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进一步融合与转型升级,创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所以,在中国近40年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创业特点,创业目的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从被动的创业发展到目的性很强的创业。

有的创业者是怀着远大的创业理想和目标去的,创业的目的性非常清晰,所决定的创业项目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既希望通过创业获得巨大的财富,又希望通过创业的成功在所从事的这个行业领域给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

有的创业者就是希望通过创业赚钱,认为通过创业赚钱既可以满足财务自由,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包括思维和时间的自由。这类创业者不需要选择太大的创业目标,也不需要太大的压力,选择创业的难度不要太大,投资规模也不需要太大,可以自己创业,也可以选择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业。

有的创业者是因为其他投资经营项目失败了,需要选择重新创业。这类创业者需要很好地吸取前面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到前次失败的真正原因。这次重新创业是不是需要完全和前次创业拉开距离,是否完全不利用前次创业失败的团队和各种资源,另起炉灶。

有的创业者从来没有经历过创业,这类创业者里面又分为有过工作经验的和没有工作经验的。有的创业者完全没有工作经验,仅凭着一项技术或者一个发明决定创业;甚至有的创业者还不是技术领域出身的,因为一个创意和想法就决定创业。

有的创业者完全是被各种原因忽悠而创业的,很多东西都没有想清楚,很多准备也不到位,就稀里糊涂地创业了。

也有一类创业者把创业当成一种闲情雅趣,既不是为了挣多少钱,也没有太大的志向与抱负,只是把创业过程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在创业的过程中获得很多快乐。既赚钱又好玩是这类创业者的最大目的。

还有一类创业可以称之为欺诈性创业,从创业的目的和动机开始就是欺诈行为,这类在道德上、法律上让人不齿于进行讨论的欺诈行为,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希望所有创业者不要抱着这样恶劣的心理去创业。

除了最后一类,其他的很难评价正确与否,但至少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这个选择应该是对你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急功近利、意气用事的选择。

最近我去耶鲁大学演讲,听众主要是在耶鲁大学读书研究生、创业者。有一位耶鲁大学的学霸,本科学习数学,又在数量经济学领域读了研究生,还在著名投资银行有过工作经历,这么好的基础条件,最好的去处应该就是在对冲基金做交易预案或者做投资经理,然后做对冲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者。但让人非常意外的是,她却选择在时尚领域创业,希望将她的数理模型用在时尚经营者的领域,给时尚经营者提供高水平的经营模式和数据产品。我问她为什么这样选择,她认为是个人兴趣。对于她的这个选择,我有些无言以对,也许这个年代的创业者就是这样的时代特质。

第三,正确的项目选择。

到底是先有项目还是先有创业动机?成功的创业中两种都有。有的是需要创业了才选择创业项目,寻找创业机会;有的是有了项目和创业机会,才决定创业。不管是哪一种,是先有项目还是先有创业动机,都需要正确选择创业项目和创业机会。

创业机会的把握和项目的选择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

2016年,昔日风云人物牟其中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非常令人关注。这位曾经的中国第一位首富虽然因为十多年前的牢狱之灾从江湖消失已久,但是他曾经的风云故事,一直不绝于人们的茶余饭后。此前有巨人集团倾塌之后的创始人史玉柱再出江湖成功逆袭,创造过佳话;也有70多岁走出监狱再次创业成功的褚时健,而且褚时健和牟其中还有些相似,都是在70多岁出狱创业。大家在期待是不是会出现第二个褚时健,因为很多人知道牟其中过去的坎坷经历和性格,他绝不是一个善罢甘休的人,也绝不是回来要低调生活养老的人,对他这样把工作当成生命一样的人,养老就等于等死。

牟其中是有备而来的。在监狱里,他一直在研究和等待出狱之后的一系列创业举措,但出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铺垫和创业尝试,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实质性动作。从此前他对媒体透露的创业计划来看,我有些为他担忧。他并没有明确表述出他的创业项目和创业机会,而是讨论了他的创业动机和创业哲学,这些创业哲学和讨论创业理论差不多,没有具体的创业项目和商业模式,项目所设计的内容更像是创造一种产业生态的整合机制。他认为自己的融资计划都是千亿级别的,由于目前没有持续的信息,也不便于过早地提出质疑,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是我觉得牟其中不是在考虑创业,而是在观念上把自己架在一个自己都下不了台阶的地方,大有“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而最终可能是一朵没有雨的云。

十年前,曾经的产业和金融界传奇人物仰融也信誓旦旦,准备回到国内再战江湖,号称要投资多少亿,买多少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再造仰融的汽车产业辉煌。虽然未见仰融本人,但是他也注册了公司,招募旧部展开了计划。后来没有看见他有什么具体项目落地,从他们宣布的计划来看,思路早已经过时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庞大的计划停止了,但停止至少比错误地持续下去英明。

创业机会和创业项目浩若星云,但是哪一个机会、哪一个项目是属于你的,如何把握,实在很重要。

创业行为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创业机会,另一类是创业项目。创业机会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由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这些机会蕴含了许多创业项目,需要创业者去发掘,找到这些机会的商业逻辑,设计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才能确定具体的投资项目。另一类是从技术、知识产权等相关项目内容中形成的可以创业的项目,但是需要创业者好好去论证这个项目是不是适合的项目,或者从商业逻辑、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方面是否成立。

当然有时候创业者的区域选择也非常重要。我在耶鲁大学认识的耶鲁高材生王女士,毕业后在世界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工作了九年时间,她选择在华尔街创业,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我告诉她,以她的条件和中国市场的需求,如果她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创业,把贝莱德这样的大机构学到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带到巨大的中国市场,比在华尔街创业机会多很多,她就接受了我的建议。

第四,创业者的素质。

创业期间是检验你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和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阶段。一旦一个创业行为没有从创业阶段进入持续成长阶段,不管经历了多久,投资了多少钱,都还在创业阶段,都算不上已经成功创业。

这期间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因为处于创业阶段,企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能导致创业失败,都可能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这和脱离创业阶段,进入成长、发展阶段的企业是不一样的,成熟企业有承受风险的能力,有一定的犯错误的空间,而创业企业一不小心就是满盘皆输。所以这个阶段要求创业者有非常强大的心脏,尤其是抗压能力和在抗压阶段正确决策的能力。

传统产业里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和新兴产业是不一样的。传统产业创业相对容易把握,到底是外部问题还是内部问题容易找到,市场、行业和技术变化周期较长,创业初衷和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变量容易修复。新兴行业最大的压力来自未知和不确定性,大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味,创业者自己把握的空间有限,所以创业失败率在新兴产业要普遍高于传统产业。

创业者在创业阶段过的日子和炼狱差不多,不是团队执行力不到位,就是技术没有过关,或者产品没有找到客户,要么就是美好的明天总在和现金流战斗。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让你抓耳挠腮。即使出了再大的危机,你还要在员工、客户面前装得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有的创业者天生就有非常好的素质,有的创业者没有经过创业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所以有的经过磨练能够走得出来,有的就被心理素质压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