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运河北大关甘露寺发现明朝大砖

南运河北大关甘露寺发现明朝大砖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运河北大关(钞关)曾经是天津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与税关,人文故事颇多。1922年7月26日《益世报》报道,这里的甘露寺宣讲所在建房施工过程中挖出“明朝大砖七块,破裂两块”。甘露寺明砖上的“苏”字指苏州府,说明该砖产自苏州。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苏州金砖深得皇上赞誉,接续成为明清皇宫建筑的专用品。甘露寺大砖送交时恰在广智馆筹办期间,急需有价值的文物。

南运河北大关甘露寺发现明朝大砖

南运河北大关(钞关)曾经是天津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与税关,人文故事颇多。1922年7月26日《益世报》报道,这里的甘露寺宣讲所在建房施工过程中挖出“明朝大砖七块,破裂两块”。甘露寺的位置相当于今北门外大街与河北大街交口处金华桥(旧称钞关浮桥、河北浮桥)旁,对岸就是昔日买卖兴隆的针市街、竹竿巷一带,其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潞河督运图》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皆清晰可见。

甘露寺历史悠久,然始建时间多语焉不详。经查,目前所知天津最早的志书康熙《天津卫志》中载:“甘露庵,在北门外,河北岸。”又据乾隆《天津府志》表述:“甘露庵,在北门河北岸,明季建,顺治六年(1649)重修。”甘露寺也许是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设卫筑城后率先兴建的知名庙宇之一。

甘露寺香火很旺,善男信女游人如织,因为它位处北门外通京大道,此地为天津商贸中心,钞关衙门近在咫尺。钞关是专门收税验货的关卡,早先交税用明代宝钞,故名“钞关”。此关原在武清河西务,随着天津漕运商船往来激增,经济日盛,康熙四年(1665)钞关迁于甘露寺旁,规模更大,且树起标旗,方便税收。刊于光绪十年(1884)的《津门杂记》中有言:“天津钞关,在北门外河北浮桥旁,人称大关,征收水陆出入货物税银。”后来的甘露寺因钞关而发达,成为天津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比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夏,津地有识之士为普及社会教育开办了几处通俗讲演所,每晚举行,备有茶水,感兴趣的市民均可参加,其中一处就在甘露寺。

上述《益世报》文云:“该砖木尺二尺二寸见方……砖之侧面,有天启七年(1627)制,并有直隶苏监制官及窑户姓名。”明代南直隶地区下辖(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区别于北直隶(京津冀及豫鲁一部分)地区。甘露寺明砖上的“苏”字指苏州府,说明该砖产自苏州。笔者另见类似明砖上也有“直隶苏州府长洲县金行下窑户金造”之类的印记。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朱元璋定都南京而筑城,向周边各地大量征砖,并要求砖上刻记时间、产地、制造者,甚至各级督造官的信息,目的是确保质量,便于追查。嘉靖朝(1522—1566)以前,北方敕建工程、重要建筑用砖一直多由江南特别是苏州调运。苏州是当时著名的“钦工”用砖产地,苏州砖工精料细,音清声亮,断之无孔,质地极为坚硬,尤其是宫廷专用的细料方砖被誉为“金砖”,始终无出其右者。民间传说,明朝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苏州金砖深得皇上赞誉,接续成为明清皇宫建筑的专用品。(www.daowen.com)

甘露寺出土的大方砖尺寸“二尺二”,与御用金砖尺寸完全一致,故宫金砖另有二尺、一尺七见方两种。由于精工细制,金砖成品尺寸误差极小,不超过一毫米,当然产量也有限。这是此次明砖重现甘露寺的最大亮点,如此也为“金砖”何时何因而存落天津甘露寺,留下历史之谜。

根据《益世报》新闻表述,所发掘的七块大砖中的两块,经由宣讲所送交社会教育办事处,存于广智馆中,其余五块送直隶博物院陈列,供考古研究用。

为传扬文化与振兴教育,1915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成立,由著名教育家林墨青主理。后来,在教育家严修的倡导、资助下,从1921年开始筹备,到1925年,林墨青又建成天津广智馆,地点在西北角文昌宫旁。广智馆内的乡土、工农、文化、科技等展览内容十分丰富,对启发增进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甘露寺大砖送交时恰在广智馆筹办期间,急需有价值的文物。直隶博物院即成立于1918年的天津博物院,创办人、首任院长是严修的次子严智怡。

(由国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