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东唐代缫丝纺织及其诗意描写

山东唐代缫丝纺织及其诗意描写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说当时缫丝与纺织的工具与方法,尚未看到有关山东的具体记载,只能通过唐代整体的情况做一大致的了解。这首诗表现了野蚕丰收的大好景象,蚕茧多到无人收取,以至在野外扑扑生蛾的程度,其中的“檐头索索缲车鸣”和“麦收上场绢在轴”也表现了农家忙着缫丝和纺织的情景。

山东唐代缫丝纺织及其诗意描写

关于隋唐时期山东缫丝与纺织的具体情况,文献记载并不多,现在我们所能知道的,一是这一时期不仅桑树种植业兴盛,而且纺织业发达,如李白《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中的“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杜甫《忆昔》中的“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都反映了这一状况。二是这一时期山东仍能纺织高级丝织品,除齐纨鲁缟外,此时绫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从进贡丝织品看,不仅许多地方进贡一般的绫,青州还能进贡特殊的仙文绫,兖州更是能进贡镜花绫和双距绫,此外,北海的绢、成武的缣也都很有名气。至于说当时缫丝与纺织的工具与方法,尚未看到有关山东的具体记载,只能通过唐代整体的情况做一大致的了解。

根据朱新予先生的考察,唐朝以前我国文献中没有缫车的名称,而在唐诗中却多处出现缫车的记载,如王建《田家行》诗:“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这首诗表现了野蚕丰收的大好景象,蚕茧多到无人收取,以至在野外扑扑生蛾的程度,其中的“檐头索索缲车鸣”和“麦收上场绢在轴”也表现了农家忙着缫丝和纺织的情景。陆龟蒙《奉和夏初袭美见访题小斋次韵》中有“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尽趁晴(清)明修网架,每和烟雨掉缲车”句。从这些诗中可以推断,唐代已普遍使用缫车,诗中的“掉”是摇动的意思,这说明,当时所用是一种手摇缫车,而不是脚踏缫车;从索索鸣响估计,当时缫车上已安装了鼓轮,即后来的“响绪”。(www.daowen.com)

至于织机,唐代有许多类型,如提花机中可分高楼束综提花机和多综多蹑机两类,素织机中可分卧机、立机等类。[8]从青州、兖州、贝州等可织高级绫的情况看,当时山东必定具有优良的提花机,只是缺少具体文献记载和说明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