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比较分析国际经验并得出启示

比较分析国际经验并得出启示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为数众多的农业企业也是美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核心部分。大面积的农场化、规模化生产是德国农业的一个基本特点。据统计,德国每人每年的啤酒消费量平均在130公升左右,啤酒产量仅次于人口数量是自己数倍的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德国食品销售市场的年营业额为1400亿欧元,其中86%由10家大型销售连锁企业集团所控制。随着食品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德国不断加大对食品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积极采取各种食品保鲜技术措施。

比较分析国际经验并得出启示

美国农业生产的平均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由于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由市场为主导,因此,农产品基地市场相对集中的局面逐渐形成。另外,美国高速公路铁路等运输网络非常发达,农产品运输保鲜设备的效能、现代化程度较高,再加上数目众多、经营规模较大的大型农产品零售连锁终端,使农产品货源稳定、供货时点及时,这进一步促成了以超级农贸超市、连锁经营商店为引导的农产品供应经营管理模式的形成。当然,这种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直接衔接农产品零售连锁终端的流通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农产品零售商等大规模经营的基础之上。该种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路径短、流通速度快、运行成本费用低等优点,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农业流通体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美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目前,农业生产微观主体同宏观国民经济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构成了美国非常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同时,为数众多的农业企业也是美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核心部分。在整个农业产业体系之中,农业企业按照农产品品种相对集中、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准则进行经营活动,直接导致那些优势农业生产、流通企业的农产品流通管理发展目标定位更为精准,不同农业企业之间的组织管理手段灵活性更强、弹性更强,进一步适应了美国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

美国将农业生产企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前、产后服务部门紧密地组合在了一起,该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的经营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由于农场生产的产品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商品率高等特点,因此,使得美国众多农产品物流企业、代理企业、加工企业等直接参与到了农产品供应核心链条之中。该链条直接承担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包装交通运输、装卸搬运、信息传输等一系列业务。另外,在同一条农产品流通渠道中,众多农业生产主体根据“订单交易原则”,建立了互相信任、较为稳固的供需关系,极大地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稳定性、适应性。

德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紧密衔接。

大面积的农场化、规模化生产是德国农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德国土地总面积将近3600万公顷,大约一半用于农业生产,目前农场的规模大多在50~100公顷之间。规模化的生产有利于单一作物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农场主可以同食品企业间建立直接的市场伙伴关系,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农场主按合同向加工企业供货。如甜菜农与糖厂,奶牛农场与奶制品厂,水果蔬菜马铃薯生产者与这类产品的加工制造厂之间直接发生关系。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如良种、饲料、设备、燃料等,由相关厂家按照合同如期供给。

德国食品加工业高度延展的农业产业链和深度加工令人赞叹,通过商标、品牌等商业运作使得农产品价值成倍增加。法定全部以大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为原料的啤酒,在德国更是品种极其繁多,几乎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生产的当地啤酒。据统计,德国每人每年的啤酒消费量平均在130公升左右,啤酒产量仅次于人口数量是自己数倍的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的零售业相当成熟,并且基本上都已经连锁化,商业布局也已大体定型。德国食品销售市场的年营业额为1400亿欧元,其中86%由10家大型销售连锁企业集团所控制。在全国连锁商业中,目前处于上升势头的也主要是标准的食品连锁超市。这些超市中80%左右的商品是食品。这些食品连锁超市最大的优势在于商品价格低廉,深入社区方便居民,因此深受消费者欢迎。作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德国食品零售系统深扎于社会和民众之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外国零售商很难与之竞争。

(1)政府:严格监管食品安全与品质。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政府对保障流通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德国,消费者很少考虑食品的安全问题,因为德国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法律,人们相信政府已经对食品进行了严格控制。所有在德国出售的食品,在包装的标签上都注明商标、食品成分和有效期,还有有关商检机构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看到上面的文字说明和标志消费者自然有了一种安全感。

(2)合作社:农业生产与流通出色的组织者。德国的合作社制度在农业产销一体化、农工综合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德国的农村合作社有130多年的悠久历史,1864年由F.W.赖夫艾森创立。70%以上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农资供销和加工合作社也是农村合作社的主要形式,如购销合作社、奶制品和牛奶加工合作社、葡萄酒合作社、牲畜饲养和加工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遍布德国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信贷、农资供应、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服务网络。它结构完善、法律完备、服务周到,在农业中发挥着个体农民和国家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3)便捷物流:高效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运输、存储、包装等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农产品的顺畅流通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在德国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上,时刻穿梭着大量大型的冷藏运输车,担负着联系农产品产地、加工厂和销售点的重任。随着食品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德国不断加大对食品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积极采取各种食品保鲜技术措施。通过先进的技术,德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甚至跨出国界,无论产品产于何处,保证在德国市场可以以正常价格买到全球的农产品。

(4)农产品会展:“会展王国”的独特营销之道。德国是世界公认的“会展王国”,在全球每年举行的150个大型展会中,就有超过120个是在德国举办的。仅在农业方面,德国每年要举办数个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如柏林绿色周、科隆食品和饮料展、法兰克福肉类食品加工展、纽伦堡有机农业展等。各类展会除产品展示外,还通过论坛、研讨会和时装秀等各种形式,满足了新的商业模式要求,也将展会打造成为一流的国际订单交易平台。

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的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其本质是将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应用“1+2+3”等于6、“1×2×3”等于6的原理,使原本作为一产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www.daowen.com)

日本的农产品企业、农协与农产品批发商之间的委托代理销售模式是一种以企业间互相高度信赖为基石建立的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日本农业生产一体化经营与销售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农协加快了日本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改革,使其摆脱了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基本上实现了从农业生产到产品销售、服务链的完全一体化。凭借农协嫁接在农产品销售、服务链中所处的基础性、关键性的最佳位置,农户也可以从中获取相对稳定高效的供销渠道、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劳务轻、反季节性强、品种质量佳、收入理想已成为日本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典型特性。

日本是世界上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之一。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很难与大规模农产品经销商直接交流、对接,这就客观上促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发挥重要渠道作用局面的形成。因此,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就成为日本的农产品流通管理机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农产品流通管理中的重要枢纽之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买卖双方在扩大经营规模、扩展农产品交易空间、节省交易费用的需求方面发挥了纽带作用,也很好地化解了日本农业小规模生产行为与大市场销售之间的矛盾。

各类合作组织在台湾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扮演着带领小生产者进入大市场的重要角色,台湾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相对完善,各种流通模式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台湾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多样,主要有农会、合作社和产销班、产销策略联盟等。这些组织通过建立集货场,实现分级包装,配置了贮藏和初加工设施;通过组织办理共同运销,形成商品规模,提升运销效率;通过超市和大型消费单位,实现批量直接销售;通过开办自营商业企业,共同购销降低成本。通过这些途径在选种、生产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使小农经营的每一环都做到组织化,统一面向市场。

拍卖方式成为农产品价格形成的主要方式。台湾批发交易大多采取拍卖、议价、标价或投标方式,其中拍卖方式作为台湾最具特色的交易方式,通过加强商品和客户管理,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克服了管理者与交易者“暗箱操作”的干扰,促成了合理的价格形成,较好地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加强价格指导作用,批发市场形成的价格按照规定必须及时向社会公布。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的两个果菜批发市场,每日交易蔬菜水果共约2000吨以上,75%的蔬菜和50%的水果通过竞价拍卖方式成交。

台湾农产品标准化的发展与台湾农产品流通制度的建设密切相关,形成了很好的倒逼机制。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的措施:一是通过制定《农产品分级包装标准与实施办法》,并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做到有标准可依。二是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和关键环节。目前,在果蔬方面已经推行了GAP、CAS认证,在畜牧方面推行了ISO、ACCP和GMP认证。三是大力推行品牌化建设。积极推动品牌化来凸显台湾农产品的特色,希望通过品牌为产品或服务提供附加价值。

台湾已经基本建成以田间地头集配中心小型冷库为起点,连锁超市冷柜等为终端,以流通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市场的大型冷库为骨干,便捷的冷藏运输为纽带的全过程冷链物流网络,为农产品实现快速、稳定、合理的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便降低交易费用。目前,上海农产品供应模式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导致市场交易费用(成本)较高,很难分享到由农产品流通渠道高效管理运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要实施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重视农业组织体系的基本支撑力量,创建畅通无阻、高效能的农产品流通管理机制。

首先,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不能没有能够集散来自国内外主副食品的中心批发市场。因此,政府应该规划并建设这一涉及民生根本的基础设施。其次,上海有63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应该在农产品生产或销售相对集中地区,打造一批产品集散功能较强、影响范围较广、信息流通较快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再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依托超商、标准化菜场、灵活性较强的菜店、采用线上订购线下送货的网店等的服务,满足市民的日常需要。最后,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选择一批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农产品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长期合同”的交易模式,以稳定农产品供给、需求关系,最大限度地规避交易风险,确保我国农产品流通管理体系健康、持续、高效地运行。

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性以及在流通过程中易损耗,因此,发展第三方物流,由农产品物流劳务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企业来运作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长协议”推动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长期性、合作性、利益共享及风险分担。但目前,上海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而且基本上以农产品运输、仓储等最基本的物流业务为主,农产品的分类、清洗、包装、品牌、网订店取等延伸、增值服务功能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可以根据上海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建立以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为先导的社会化、专业化农产品物流流通渠道服务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培养(育)大型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企业集团),进一步整合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资源,为上海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给予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必要的经济扶持与政策优惠(如信贷支持、减免税收等)。

农产品流通管理能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信息共享能力的强弱,农产品流通管理的每个具体流通环节、生产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都是以信息沟通方式来实现的。如果企业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或企业与农户种植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管理的每个流通环节或生产要素之间就会互相孤立,成为残缺不全的片断。目前在上海,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即使是合作社,大多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非常分散,因此,农产品供给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不完整性,通常是零零散散的。同时,来自市场终端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也很难快速、高效地传送至经营十分分散的农业生产者,如此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农业生产决策风险和流通、交易收益风险的发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作用,加快以多层次、多目标为核心内容的农产品流通渠道集成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目前,上海市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总体投入远远超过产出,占财政每年支出比重的5%以上。按照各国的经验,政府对农产品的投入应该与农产品实现产出的相关环节挂钩。否则,就会导致各种涉及农产品流通的中间费用上升,并最终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可以通过地方立法或行政规定的形式,制定相关的涉农信贷利率优惠、涉农税费免交、涉农产品流通补贴等方面的农业保护政策;可以通过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创建良好的硬件基础;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渐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机制,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不符合食品卫生法规的现象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