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发展中国家协同合作,共创繁荣未来

加强发展中国家协同合作,共创繁荣未来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需要、产业协同度高、消费市场不饱和等因素,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合作成绩。因此,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是完善区域协同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该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目前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众多的自由贸易区。这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加强发展中国家协同合作,共创繁荣未来

发展中国家的协同发展晚于发达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协同发展属于强强联合型,然而,发达国家由于各自利益上的冲突,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状态,甚至因为部分冲突而产生了加征关税、提高技术壁垒、严禁核心商品出口、诋毁他国形象等不利于协同发展的手段。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需要、产业协同度高、消费市场不饱和等因素,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合作成绩。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在WTO成员通报的214项区域贸易中,向该组织通报的南南型区域贸易协定有109个,占总数的50.93%。[4]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分析,2006—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70%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金砖国家占到了其中的35%。因此,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是完善区域协同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

(1)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作为由众多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最大能源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之初的原因就是要维持国际石油能源价格,使市场经济不因能源价格过度涨跌而严重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也是为维护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输出利益而成立的国际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截至目前,欧佩克通过调节石油的产量,从而保证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既保证欧佩克成员国的合理利益,也有效维护全球市场经济稳定。该组织成立之后的宗旨是:与众多产油国协同和制定年度产油量,维持石油生产国的合理收入。总体来看,该组织自成立以来,虽然众多石油产出国由于背后的政治集团因素和经济利益因素很难达成有效的一致,但是,该组织一直斡旋于西方大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世界旅游组织(UNWTO)

世界旅游组织是联合国系统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旅游领域的领导性国际组织,最早由国际官方旅游宣传组织联盟(IUOTPO)发展而来,2003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该组织目前由158个正式成员国和6个联系成员国和地区组成。除了德国、瑞士、波兰等欧洲发达国家外,其余大部分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目前,由于该组织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牵头国家,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合作成效不够突出。该组织目前的协同功能仅仅停留在为各成员提供旅客数据、制定国际性旅游公约、分析当前旅游国要注意的旅游开发问题、全球化旅游趋势等信息类传播和经验类传输等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和阶段性的协同成效,但是该组织由于各个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成员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出国旅游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因此,世界旅游组织的功能在将来会得到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成员的就业压力,还可以刺激本地区的市场需要,从而有效拓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促进各方的人文交流,为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有利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目标。世界旅游组织将每年的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该旅游日得到众多成员的欢迎,其主要目的是向全球世界宣传和推介成员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引导全球各国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于2010年,作为全球较大的服务贸易区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占到了全球的13%,覆盖全球27%的人口,GDP达到6万亿。该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目前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众多的自由贸易区。为了与更多国家获得经贸往来,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启了大规模的市场经济改革,而东盟自由贸易区无论从经济实力、区位优势、贸易规则等方面都是当时中国的第一选择。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中国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普遍回应。因此,在2000年11月,中国同东盟经贸合作委员会开展了首次具有成果的磋商谈判,磋商谈判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成立可行性协调小组就有关细节问题进行进一步洽谈。次年,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在2002年的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发展至今,东盟国家与中国在经贸合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东盟国家内部的利益分歧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干预、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构等问题,发展过程并不是很顺畅,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中国提出要加快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自由贸易协作,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双方协定未来在商业、通信、建筑、教育环境金融、旅游、运输等方面取得更深层次的合作。总体来看,自中国启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东盟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取得正式自由贸易的区域,两地区之间的合作从无到有,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这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4)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的概念最早于2001年由高盛集团作为投资市场理念提出,至2008年中、俄、印、巴首次举行外长会议时,“金砖国家”的概念才首次登上政治舞台,2009年升级成为领导人峰会后,又陆续举行了8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达成了《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框架协议》《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等协议,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基本形成。[5]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国家间的合作机制,是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和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针对合作机制结构松散、缺乏稳定性的问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经历从经济领域浅尝辄止的无序合作,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系统化的合作转变。特别在南非的德班峰会上,金砖五国达成了共识,将为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机制而拿出实质性的努力。例如,中国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印度在计算机以及药品制造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巴西在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方面与其他国家具有互补优势,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和重工业,南非在采掘以及金属加工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总体来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从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相当的互补性,特别与俄罗斯在地缘、产业、贸易、文化上存在较强的合作潜力。

(5)“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ww.daowen.com)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首次提出的重大倡议,它是我国在新环境下,在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方面的新探索。它不仅联结了东南亚11国、南亚8国、西亚北非17国、中亚5国等60多个国家,还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更多的国家加入共商、共建,影响面广,同时涉及外交、政治、文化、经济等全方位合作,开启新南南合作。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的推进需要符合周边国家广泛的利益,顺应全球经济大势。目前,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升级为全方位、系统化的协同发展,具体协同发展的路径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关注区域之间的经贸合作,而且更加强调以积极开放、温和的姿态与众多国家分享建设成果。其最终的目的不是形成一家独大的发展格局,而是要促进各个地区的国家共同发展、协同共进。各个国家的合作愿望很强烈,并且已经形成了以多边协议为主导,以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为内容的合作框架,这为有效实现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外部战略合作的有效态势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据相关数据统计,前7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5.0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

(6)南美国家共同体

2004年,在巴西的倡议下,南美国家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由南美洲12个国家组成,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增强南美地区的经济实力,从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该组织有着较为完整的区域协同基础,并在成立后不断深化制度、组织、产业、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力度。该组织不断走向成熟,其综合能力已位居全球第五位。南美国家共同体虽然由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但是其国土面积和可开发利用的资源超过了北美洲和欧洲,因此,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005年,该共同体通过了《主席声明及优先日程》《行动计划》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声明》等文件,这些文件为共同体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南美地区的文化相近、政治相亲,因此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南美洲各个国家在降低关税壁垒、加强技术协作、加强人文交流、降低客货出入境办理时限、产业互补合作方面有着较多的优势与基础。

总体来看,南美国家共同体是发展中国家协同发展的典范,其合作经验有着很多的借鉴之处。一是政治相似性,南美众多国家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解放全国,普遍认同共产主义,因此在合作上,大部分国家都有一种普遍的政治互信。二是文化相近性,南美洲的大部分国家由于地域相通、气候相似,从而形成了相近的风土风貌和风土人情。三是借助北美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南美地区的现代化企业、人才、制度得到有益的发展,从而使得南美地区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经济区域。四是借助当地丰富的能源和肥沃的土地,使得南美地区成为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抢夺的重要区域,这也为该地区带去了大量的投资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使得该区域的协同基础比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更有优势。如果南美洲国家能够不断深化区域协同,那么在未来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该地区很可能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7)非洲联盟(AU)

2002年,经过多方的磋商和会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共有55个非洲国家加入,属于政治、经济、军事集于一身的政治实体。该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实现非洲大陆和平稳定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在维护非盟各个国家的利益基础之上,加快同欧洲、西亚、东亚等地区的开放合作,从而促进本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改善该地区人民生活状况。非洲联盟的成立,是非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步骤,它标志着非洲已从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转入克服贫困、实现富强的新纪元。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自成立以来为消除地区贫困、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和平做出了积极努力,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总体来看,非洲联盟由于贫富差距较大、军事独裁、种族问题等原因,取得的成效还停留在一定的阶段,但是随着非洲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以及内部共同发展的意愿逐渐强烈,该联盟的实力会变得越来越强。目前,该联盟已经在教育、公共卫生、反腐败、降低关税、统一市场建立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并且该联盟有正式的非盟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专项发展委员会、金融机构等9个部门,较好地发挥了联盟应有的作用,为非洲大陆各个国家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穆斯林发展中八国集团(D8)

穆斯林发展中八国集团是1997年对外宣告成立的。该组织是由8个发展中的伊斯兰国家共同组建,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为8亿,占世界人口的13.5%。该集团强调以和平发展为根本原则,突出国家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最终目的,将矛盾冲突作为一种建设性发展方向,从而减少地区武力冲突。该集团成立之初是想通过建设一个强而有力的穆斯林集团,为成员国的发展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后成员国也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以期能达到该项目标。例如,逐步取消成员国的关税壁垒,给予成员国最惠国待遇;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力度。该集团自成立以来,在消除地区冲突、减少贫困、提升经济质量、扭转种族歧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食品、服装、日用品等方面达成了一致,为伊斯兰国家的产业标准化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指引,为加快地区间少数民族合作、加快伊斯兰国家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验借鉴。随着地区间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加深,消费市场越来越大,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出入境手续的便捷化,该组织未来在地区的协同发展中会更加举足轻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