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感受自然之音:大自然的乐章与音乐灵感

感受自然之音:大自然的乐章与音乐灵感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危害最大的是大量自发性的音乐产生的印象。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乐章,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大自然的乐章。孩子们的心灵对母语、对自然世界之美、对音乐旋律的敏感度是相同的。我们又听了一遍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我觉得,孩子们从中找回了他们感到十分亲切且难忘的那些关于盛夏、秋日美景的回忆。

感受自然之音:大自然的乐章与音乐灵感

学校能够教会人在美的世界生活,使他离不开美,也使世界的美能够在他身上继续创造美。

音乐旋律和乐音之美是人进行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高尚心灵和纯洁灵魂的源泉。音乐能让人发现自然之美、道德关系和劳动之美。音乐,不仅让人认识到周围世界的伟大、壮美,也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崇高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我对同一批学生进行了多年的观察,从他们幼年一直到成人。多年的观察使我确信:电影、广播和电视对孩子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无益,甚至还会危害正常的美育。危害最大的是大量自发性的音乐产生的印象。我认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要与感知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音乐之美的背景交替进行,也就是说,儿童还要感知田野和草地的静谧音乐之美、橡树林的沙沙作响、蓝天下云雀的歌声、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和大黄蜂的嗡嗡作响等。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乐章,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

在一般的美育中,特别是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十分重要。教师将孩子引入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种目标。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们获得美感的能力,让他们有追求美的信念。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校能够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不开美,也使世界的美能够在他身上继续创造美。

“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大自然的乐章。此时的第一个任务是:激发对旋律的情绪反应,之后逐渐让孩子们相信,音乐之美的源泉是周围世界之美;音乐旋律仿佛在呼唤着人们,让人们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享受世界之美,爱护这种美,使其增长、将其传递下去。多年的经验表明,人只有在童年时期才能既掌握母语,又能掌握基础的音乐素养,即掌握感知、理解、感受和体验旋律美的能力。童年时期错过的东西,成年后是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弥补的。孩子们的心灵对母语、对自然世界之美、对音乐旋律的敏感度是相同的。若在童年早期就让音乐作品的美感深入孩子内心,若孩子能从声乐中感受到人复杂多样的情感起伏,那他的文化修养水平将会大大提高,达到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达到的水平。感受音乐旋律的美,能够向孩子们揭示他们自身的美——这些小小的人儿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新的空气中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音时,每每傍晚时分,我都会和孩子们在碧绿的草地上席地而坐。我让他们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歌剧《萨旦王的故事》中的“野蜂飞舞”。音乐让孩子们才思迸发。他们说:“野蜂一会儿飞近了,一会儿又飞远了。还能听到鸟鸣声……”我们又听了一遍,然后来到开满鲜花,蜜蜂可以采蜜的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那竖琴般的声音,野蜂嗡嗡地不停。看,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野蜂,时而在花周围飞舞,时而落到花上。孩子们听了很高兴,毕竟这几乎就是录音带中的那个旋律,不过音乐作品中有一种独特的美,作曲家在自然中听到又展现给了我们。孩子们想再听一听录音带中的旋律。

一天后的清晨,我们又来到繁花似锦、蜜蜂采蜜的地方。孩子们倾听着蜜蜂竖琴般的声音,试图捕捉毛茸茸的野蜂的嗡嗡声。此前他们觉得普通的事物现在竟彰显了美——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我给孩子们欣赏的音乐,都是以儿童易理解、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孩子们在周围世界经常听到的声音:啾啾鸟鸣、树叶飒飒、雷声轰鸣、溪水潺潺声和呼啸的风声……同时,我还避免孩子们产生过多印象,我重申一遍:过多的音乐形象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会使孩子心神不宁,继而导致情感反应迟钝。我每个月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围绕每首曲子我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们想一再听这首曲子的渴望,保证让孩子每次都能从作品中发现新的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聆听那些对掌握基本音乐素养具有一定影响的乐曲时,中间不应夹杂任何自发的、杂乱无章的印象。听完曲子的旋律后,孩子们应该仔细聆听寂静的原野,并在同时感知两种旋律时认识到自然之美。

于是,有一天我们来到了橡树林。这是初秋一个温暖又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照耀下的树木绚丽多姿,我们听着秋日鸟儿的歌唱,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成群的大雁从蔚蓝的天空飞过。我们听着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乐曲的旋律帮助孩子们体会之前在周围的自然中从未察觉到的独特美感:树叶在泛黄的橡树枝上微微颤动,清新的空气散发着芬芳,路边的雏菊慢慢凋零。

孩子们情绪很高昂,心情很愉悦,但明快的旋律唤起了淡淡的忧伤。孩子们已经预感到,那秋雨绵绵的阴雨天、冷风呼啸的暴风雪,还有黄昏降临得越来越早的日子要来临了。乐曲旋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据此谈论着夏日之美,谈论着处处金黄的初秋时节。每个孩子都记住了最鲜明、最富有表现力的东西,此时,夏日和秋季的形象以其最美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比如,拉莉莎说:“我和父亲去了峡谷。峡谷山坡上是一堵碧绿的墙壁:树林,树林,到处都是阳光普照的树林。还有一只斑鸠在不远的地方咕咕鸣叫。树林里好美好美……真想走啊走,让阳光永远这样照耀着。”斑鸠咕咕鸣叫时,树上的叶子仿佛也停了下来静静地听着。舒拉回忆道:“妈妈带我到田野里去过。她跟着联合收割机干活,我就和联合收割机司机叔叔坐在上面。后来我困了,妈妈就把我抱到一个刚收割的麦秸垛上。我仰望着蓝天,忽然觉得麦秸垛飘了起来,在广袤的田野上空飘得很高很高。我一会儿向小鸟飘去,但那只鸟还在天上飞着呢,一会儿我又离鸟儿越来越远。小蚂蚱也和我一起飘荡着,它们成群结队唱着歌,向鸟儿飞去。我就这么睡着了。醒来时,鸟儿还在天空中飞着,蚂蚱唱得更响亮了。”

我们又听了一遍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我觉得,孩子们从中找回了他们感到十分亲切且难忘的那些关于盛夏、秋日美景的回忆。孩子们还听到了最崭新的回忆。

“我和父亲拉了一车干草。我躺在干草上,满天星星在闪烁。田野里传来鹌鹑的叫声。星星变得越来越近,像小灯笼似的,仿佛触手可及。”

这是季娜的回忆。听着她的回忆,我很是诧异。要知道,季娜向来沉默寡言,很难让她说出一句话。但音乐却让她开口说话了。

音乐使情感反应更加敏锐,也唤醒了受音乐形象的美感启发的想象,这真是让人十分开心。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去想象、去幻想。音乐能够加深孩子们那富有诗意和幻想的本性,这是多好的一件事!让我高兴的是,无论科利亚还是托利亚,在听到塔尼娅和拉莉莎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后,还能坐下静静地沉思,他们也在回忆着什么。

音乐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儿童就不可能有全面的智力发展。音乐不仅来源于周围世界,还有人自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通过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中便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图画;这幅图画有要求用话语来描述。为了这些新的想象和想法,孩子们从大千世界中汲取素材,同时用言语进行创作。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们就是按照这条路径发展自身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唤醒了孩子心中生动鲜明的想法。它是培养思维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孩子们一边听着格里格的曲子,一边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着神奇的山洞、茂密难行的树林、善良和邪恶的生物。最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开始说话了:他们拿起画笔和画册,想把那些神奇的幻想形象画到纸上。即使是那些最消极、最不活泼的孩子,音乐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音乐似乎给思维细胞注入了一些神奇的力量。我觉得,在音乐影响下的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增,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

冬日里,所有的小路都被积雪掩埋,我们就坐在教室里,欣赏柴可夫斯基、格里格、舒伯特、舒曼等人的曲子。黄昏时听童话乐曲让孩子们尤为高兴。我给孩子们讲乌克兰民间童话凶恶女巫婆的故事,然后一起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女巫》。在这首曲子的影响下产生的幻想形象和想象极为丰富,难以用言语表达。孩子们幻想着冲向遥远的山川,迈向茂密的森林,奔向蔚蓝的大海,深入那神秘的峡谷和岩洞。孩子们创作的故事简直出人意料,我听到时感到非常惊讶,甚至有些故事让我终生难忘。在尤拉的想象中,邪恶的巫婆变成了愤世嫉俗的人,企图不让人歌唱,蓄意夺走人从中得到的欢乐。“她带着一个罐子,坐在臼上满世界乱飞。若听到哪里有歌声,她就飞到人们开心唱着歌的地方,用罐碰一下臼,人们就不唱了,也忘记怎么唱歌了,因为这首歌已经被她藏到罐里了。巫婆就这样把所有的歌曲都藏了起来。只剩唯一一个牧童会唱歌了。他一边吹着木笛,一边唱歌。不管女巫怎么用罐子敲臼,还是一点用都没有:因为那是神笛。女巫气呼呼地坐在自己的小山上,坐在盛满了歌曲的罐子上,而世间一片寂静,没有人唱歌,所有人都不开心,只有牧童在吹笛。牧童躺下睡着后,女巫把他的木笛偷走了。牧童醒来后召集了一些勇敢的小伙伴,去找巫婆了……”然后,尤拉继续幻想着,牧童怎么解放了歌曲,人们又如何重拾欢乐。于是产生了比较惊人的现象:在音乐的影响下,孩子们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了那么多鲜明体现善恶的童话形象,他们自己俨然已变成为正义抗争的斗士。音乐赋予了童话形象鲜活的生命,使它有了心跳、产生了思想。音乐将孩子带入了美的世界。

每当我发现孩子们思维不是很活跃时,我就带他们到橡树林或者花园里,一起欣赏能激发鲜明善恶观念的音乐。音乐旋律似乎开启了思想的源泉。冬日里,我们学校里不断出现新的幻想家。小丹科非常腼腆,让人觉得,永远不要指望他说一句话。但是,他也讲了自己编的巫婆的故事,虽然和尤拉的故事有些相似。丹科编的故事中,巫婆也是坐着臼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摘下世间所有的花朵;又飞回到她那个地狱般的地方,将罐子放入烤炉里,导致所有的花都死了。“但是我(童话故事里,孩子们常常把自己当成善良的英雄)把所有花朵的种子都收集起来,然后种到了地里。花又盛开了。巫婆知道了之后,一气之下砸碎了她的臼,还折了一条腿,现在她再也不能害人了。”

听孩子们讲述了这些故事后,我和老师们讨论了教育的困境和弊端。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我们现在的教育经常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半时间里,他首先是一个孩子。老师向孩子们头脑中灌输现成的规律、结论和论断时,常常甚至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近思维的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也就束缚了孩子们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从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一个记忆机器……不对,不应该这样。不能用一堵高墙将孩子与周围世界隔绝。不能剥夺孩子们欢乐的精神生活。孩子们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他们才算有真正的精神生活。若没有这些,他就是一支枯萎的花朵。

当然,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也不可能是接连不断纯粹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组织这项劳动时,必须要考虑在智力、道德、情绪和审美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精神世界的特点。儿童的脑力劳动与成人的不同。对于儿童来说,他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标不可能成为他脑力劳动的主要动力。渴望学习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本质,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和智力体验。若这个源泉枯竭了,无论用什么方法,你都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看书学习。

我永远都忘不了“快乐学校”的第一个冬天。若没有音乐、幻想和创作,再温暖舒适的教室也会让人很快生厌。音乐使我们的周围充满惊人的魅力。在寒冬夜晚的暮色中,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在呼啸的暴风雪中,在池塘冰面的咔嚓声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想象创造的童话人物。

“快乐学校”的第一个春天来临了。溪流潺潺,雪花莲盛开,蜜蜂在盛开的白色苹果花和梨花花海里嗡鸣。这些天,我们聆听着春日森林、蓝天、牧场和原野里传来的音乐之声。

寂静的傍晚,我们来到牧场。我们面前伫立的沉静柳树已抽出嫩芽,池塘中映照着茫无边际的苍穹,成群的天鹅从纯净的天空飞过。我们静静倾听着这美丽黄昏的乐曲。忽然,从池塘的某个地方传来了奇怪的声响,好像有人轻轻触动了钢琴的琴键,池塘、岸边和蓝天都好似发出了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万尼亚低声问。“这是春天草地上的乐曲,”我告诉孩子们,“你们看,池塘里是蓝天的倒影。在深邃的池塘底下有一座巨大的水晶钟。那里有一座神奇的宫殿,里面住着一位漂亮的春姑娘。她用金锤轻轻敲一下水晶钟,回声就会散布到草地的角角落落里。”(www.daowen.com)

这种声音又响起了。科利亚笑着说:“那是青蛙在呱呱叫。”我担心孩子们会哄然大笑,冲散那令他们陶醉的力量。但他们谁都没动。“可能是青蛙,也可能不是。”小萨沙说,“就算是青蛙吧,不管了,反正是草地在歌唱。”

旁边池塘的某个地方传来了声音,好像在响应他的话,片刻后,远处的草地也响应了。我们就这么站着,陶醉在春天草地的美妙乐声里。这种音乐是使人乐观地认知世界的不竭源泉。它帮助儿童从美中理解、发现和感受生活的乐趣。在我看来,美的和谐如同光芒四射的光环,它终生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照耀着我们令人难忘的童年岁月。

四月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古老的峡谷在雾霭中颤动,我们来到旷野倾听云雀的歌声。一团灰色的生物在晴朗的天空下颤动,银铃般柔和的声音传到我们耳边。铃声戛然而止,灰色的小生命坠向地面。嫩绿的冬麦田上空,鸟儿缓缓地张开双翅,好似紧牵着一条无形的琴弦,向高处飞去,越飞越高。我们听到的不再是铃声,而是银弦声了……我希望,这美妙的音乐能够深入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能看到周围世界的美。于是我讲了一个云雀的故事。

“它是太阳之子。”冬天,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地面被大雪覆盖,被严寒封冻。但慢慢地、慢慢地,太阳又回到我们这里,但它很难将雪融化。于是它把火花洒落到积雪上。火花降落的地方积雪开始融化,那里的土地也随之苏醒,神奇的鸟儿——云雀就在这里诞生了。它飞向蓝蓝的晴空,飞向太阳,一边飞一边歌唱。太阳洒下银色的火花。云雀停留在晴空,往下看去,寻找最明亮的火花。看到最明亮的火花后,它团成一团冲向地面,衔起火花,火花立刻变成细细的银线。云雀将线的一头扯向地面,线头挂到麦秆上,另一头则拉着向太阳和蓝天飞去,越拉越高。看,它向上拉得多费劲,它那小小的灰色翅膀扇动得多用力。银线如琴弦般演奏出声音,云雀飞得越高,弦发出的声音也越高。云雀把银线一直拉到太阳那里,然后再次返回地面,重新寻找火花。

童话会不会妨碍人了解真正的自然规律?不会的,童话反而会有助于认识自然规律呢。孩子们很清楚,土地不可能变成活生生的生物,他们也知道,不存在“巨人铁匠”“女巫”“长生不老的卡谢伊”[1]等。但是,若孩子们缺少这些,若他们未体验过善与恶的斗争,感受不到童话中反映的是一个人对真理、荣誉和美的概念,那他们的视野便是狭隘的,他们的世界也不会很舒适。

云雀的故事帮孩子们了解了大自然的音乐,为他们欣赏音乐旋律做了准备。回到学校后,我们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云雀之歌》。当从美妙的乐声中听出银铃的响声,听出那连接碧绿原野和太阳的细银弦的悠扬乐声,孩子们无比兴奋。这首歌我们反复听了多次:无论是晴朗乌云的清晨,乌云密布的阴天都听过。孩子们总是回忆起那沐浴在阳光下的美妙世界、蔚蓝的苍穹、灰色的小小生命和一望无际的广阔原野。孩子们还希望将他们对这童话小鸟的想象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他们画出了云雀的童话形象,银色火花和从地面延伸至太阳的银弦。

渐渐地,我们将孩子们喜爱的音乐作品做成了一个专辑。我们经常到活动室欣赏音乐。我把这个作品集称为“八音盒”,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喊,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有一个八音盒”。于是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每年我们都从音乐文化宝库中搜集最优秀的音乐作品,创建一个“音乐室”,我们就在其中欣赏自然美和人所创造的美。我们还将唱歌,学习拉小提琴、弹钢琴,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情,我们暂时先尝试学习吹奏简单的木笛。

在一个阴天,我们来到小树林,用接骨木做了一支木笛,打磨后钻了孔。我吹奏了一曲有关快乐牧童的乌格兰民歌。孩子们的快乐难以言表。每个孩子都想一试身手,都梦想着有一件自己的乐器。每个人都做了一支木笛。丽达、拉莉莎、尤拉、季娜、谢廖沙、科斯佳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和很强的乐感。没过几天,孩子们就能够吹奏民歌和民间舞曲了。我永远都忘不了季娜演奏乌克兰民歌的那个宁静夜晚,那天她演奏的是《啊,山上收割忙》。她的双眼闪烁着热情的光芒,脸颊泛着红晕。她母亲曾告诉我,季娜经常一个人久久地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木笛,吹着笛子,还“琢磨着”什么,有时还充满幻想地凝望着天空和大树。

有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周围一片寂静。忽然从花园深处的某个地方传来了柔和悠扬的笛声。我循着声音走去。有人在随意演奏着自创的曲子,旋律显然是即兴吹奏的。整首曲子都贯穿着一种明朗、纯净的忧伤情绪。为了不惊扰吹笛之人,我小心翼翼地向玫瑰丛走去。季娜坐在草地上,木笛似乎与她已经融为一体。她凝视着盛放的玫瑰,目光柔软,满眼深情。此时我才理解了这个曲调:她吹奏的是美丽的花朵,是春日里的蔚蓝苍穹。我以为是忧伤,实际则是一种忧虑情绪:小女孩在乐声中表达的是她对未来的思考。

科斯佳也喜欢上了吹笛子。用一只手演奏是比较困难的,但他很快就学会了吹奏几首民歌,随后他开始“自编自演”,也就是即兴演奏,用音乐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一次春日惊雷过后,我们坐在“幻想角”。雷声过后,空中映出了彩虹。我们静默不语,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某处传来了柔和的乐声,是科斯佳在吹笛子。从乐声中我们听到了潺潺溪流声,忽然转为惊人的隆隆雷声——雷雨云正在逼近,远处响起了雷鸣。科斯佳完全沉浸在创作中,已全然忘记我们在听他演奏。忽然,他看到同学们沉思的神情,有些害羞了……他们并非每个人都会成为音乐家,但我深信,他们每个人都能培养出对音乐旋律的欢喜之情。

对这种简单质朴的民间音乐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个人情感。一种特殊的“音乐情绪”会不时地出现:孩子们想坐下来演奏一番。通常是在日落后的寂静傍晚,那时太阳已隐没到地平线下,但折射出的余晖还照耀着大地。对我们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音乐给了我们快乐和满足。

科利亚具有敏锐的音乐听觉,他很快就学会了演奏民间乐曲。有一次我们从森林回家的路上,我对科利亚说:“你还记得,你画过铁匠锻造银色花环吗?你现在试一下用笛子讲一下那两个铁匠:他们是如何锻造的,冰冷的火花是如何洒向地面的……”

“不对,他们不冷,”他坚决反驳道,“它们很烫的,啊,看它们多烫啊……”

“对的,它们当然是烫的……从锤子和铁砧下怎么可能飞溅出凉的东西呢。我也要试着用笛子来讲一下两个铁匠,讲讲太阳上的铁匠。”

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学校的花园。我们用自己的笛子吹奏出巧妙朴实的旋律,用笛声来述说两位神奇的铁匠。我们不仅能互相理解,还能感觉到支配我们乐曲的那种情绪。我留心听着科利亚的曲子《铁匠》。他不仅传达了铁匠那两个铁锤非常微妙的捶击声,还感叹赞美了他们的力量。他还赞叹着洒落在田野和花园的银色火花构成的美景,也为不能纵览世间一切而感到遗憾。他总想看到他在世间万物中隐约感受到的美。

的确,我看到了通往这个孩子内心的一条路。音乐曲调能够培养人的心灵,使感觉更加人性化。音乐同语言一样,都能表达真正人性化的内容。我们培养孩子的音乐敏感性,就是使他的思维和志向更加高尚。我们的任务是,让音乐曲调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打开人类情感源源不断的源泉。无论是生动多变的母语,还是乐曲,都在向儿童揭示周围世界的美。但是乐曲,这种人类情感的语言,不仅向孩子的内心展示世间之美,还向人展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还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孩子们的灵魂,就是敏感音乐家的灵魂。灵魂中紧绷着琴弦,若您能够触动它们,就会想起迷人的音乐。并且,这里并不仅指“音乐”这个词的转义,也指它的直接意义。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经验证明,音乐是教师和儿童产生精神共鸣的最坚实基础。音乐似乎能开启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并且赞叹音乐之美,就会变得越来越亲近。

在只有音乐才能唤起的共鸣出现时,教师才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没有音乐时永远都见不到的东西。在乐声影响下,当灵魂沉醉于那崇高的感受时,孩子就会十分信任教师,把他的激动和不安都告诉教师。有一次,科利亚就是在这样一种时刻告诉我的:他有一本画册,他把他担心的、关心的,让他高兴的一切都画在了里面。之后,他还给我看了他的画。他的梦想世界展现在了我面前。科利亚梦想能开拖拉机,在哨所守卫边疆。

【注释】

[1]卡谢伊:俄罗斯童话中的邪恶老人,有长生不老的秘方。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