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贺兰县西夏寺塔遗存—西北边疆考古教程

贺兰县西夏寺塔遗存—西北边疆考古教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测文物原应堆放在方塔的10、12两层塔心室内。贺兰山位于西夏都城兴庆府西侧,是西夏的“神山”“圣山”。拜寺沟方塔、拜寺口双塔是贺兰山中仅有的3座西夏高层砖塔,而沟内又有如方塔区、殿台子等相当规模的西夏遗址,说明拜寺沟在西夏是一处宗教活动兴盛的地区。

贺兰县西夏寺塔遗存—西北边疆考古教程

五、贺兰县西夏寺塔遗存

1.宏佛塔及其文物

宏佛塔俗称“王澄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佛塔年久失修,损毁严重。1990年拆除,出土一批珍贵佛教文物。宏佛塔残高28.29米,为楼阁式塔与覆钵式塔相结合的复合建筑,由下部楼阁塔、上部覆钵塔、塔心室、塔座等组成;造型独特,风格浑厚、古朴。

贺兰县宏佛塔立面实测图

(引自《文物》1991年8期)

槽室的空间较小,但出土彩塑泥像残块、西夏文木雕残版、绢质彩绘佛画、经书残页、彩绘木雕残件等。其中,佛画、经书残页等堆放于泥像残块上部,木雕残版散置于整个槽室内。绢质彩绘佛画包括喜金刚像、千佛像、佛像、护法神像、千手观音像、菩萨坐像等。西夏文木雕残版共计2000多块,大小不一,版面文字清晰;大部分版两面有字,少部分版一面刻字,按照字号初步可以分为大中小3种。从彩塑泥像中清理出佛头像、佛面像、罗汉头像、力士面像等,还有部分残件。彩绘木雕残件有菩萨像、木雕女像、木塔模等。另外有西夏文木简、西夏文墨书残页等。塔身出土宋代钱币18枚,有皇宋通宝、熙宁元宝、太平通宝、治平元宝等。夯土地基出土绿色琉璃残件、黄色琉璃残块、灰陶残块、碎瓷片等。部分瓷片与西夏陵区及灵武窑址发现的西夏瓷器十分相似。

宏佛塔是西夏时期建造的,将楼阁式塔与覆钵式塔两种建筑形式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造型,在我国古塔中比较少见,为研究古塔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从出土的建筑残件看,这里很可能有过较大的殿堂。[36]

2.方塔遗迹

拜寺沟是贺兰山东坡的山沟,在宁夏贺兰县境内,沟口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寺口双塔。方塔位于距沟口约10公里的贺兰山腹地。

方塔不见记载,始建年代不详,以沟名塔形为名。1984年文物普查时认为是明代建筑。1990年调查时获得墨书西夏文和汉文题记的塔心柱,可知方塔为西夏古塔。1991年对方塔废墟进行了清理发掘,弄清了方塔的基本结构,抢救了一批西夏文献和文物,并调查了沟内其他西夏遗址。

方塔背山面沟,坐落在方塔区坐北向南的高台上。方塔被毁后,残留塔檐。塔檐及上下壁体高2.5米、西北两壁皆残宽1.6米,檐角已残。壁面施白灰皮,塔檐部分白灰皮涂赭红色。清理塔体上部堆积时,发现第3层塔心室。此层塔体边长6.2米,塔心室居中。塔心室后壁及西壁尚存,壁面平直,未抹墙皮。塔心室残留木塔心柱,部分柱体已朽,倒向一侧。塔心柱洞略呈方形,直通底部。根据推定,塔基用毛石堆砌而成,没有地宫类构造;塔身直接从塔基上筑起,不设基座。塔体以塔心柱(木质)为中心,表里内外逐层向上铺砌,每层叠涩出檐,并在3、10、12层构筑塔心室。塔心柱从地基圆坑起立,从下向上,通过3个塔心室,贯穿全塔。塔心柱上下层柱与柱之间榫卯相接。在地基圆坑和3、10、12层塔心室顶部横置大柁,塔心柱从中穿过。有的塔心柱上段和下段在大柁圆孔中交会相接。以长方板、板皮等材料,交错架于大柁及塔体上,构成塔心室方顶。塔刹底部以槽心木构成井字架,以加强塔心柱的稳定性。塔刹早年被毁,其形状似应为唐宋北方流行的相轮式。

出土文物主要集中在方塔废墟中部,上压厚约1米的残砖。推测文物原应堆放在方塔的10、12两层塔心室内。此外还有部分晚期文物,出土在塔前山洪积石堆积层中。主要有西夏文佛经、西夏文文书、汉文佛经和汉文文书等,还有汉文诗集残卷、佛画、雕版佛画、朱红捺印佛像、丝织品、铭文塔心柱、西夏文木牌、木刀、铜铎、麻绳舍利子、小泥塔、小泥佛、棋盘砖、元丰通宝等。方塔废墟出土的丝织品,质地有绢、绫、纱、罗、织锦等;工艺有绣花、补花、印花、锁边等,是西夏考古中发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一次。[37](www.daowen.com)

3.方塔区遗址

方塔区距沟口约10公里,是一个山间盆地。方塔原即坐落于沟北近山的台地上。遗址总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

方塔区原是一处寺庙建筑群落。在沟南、沟北的台地上有大面积的西夏建筑基址。条条石砌护壁是西夏所筑,护壁的平台上多有遗迹可寻,有的地段暴露出铺地方砖,洪沟的断层上也有遗迹暴露出来;方塔下是一座寺庙遗址,它的西部墙基和石砌台阶尚存,而东部已被山洪冲毁。塔后山腰及沟南高台上,各有一座已毁的墓塔。塔后山腰的两个天然石洞前,有坚固的石砌护壁和山道上残留的砖包台阶,证明天然石洞也是被利用过的。

遗址的文化堆积很薄,出土遗物瓦多砖少,大部分为琉璃构件,有板瓦、筒瓦、滴水、瓦当和脊兽残块等。瓦砾层下是整齐的铺地方砖和石砌墙基;铺地砖破坏严重,皆有辐射状裂纹。墙基由毛石砌筑。高台建筑的总体布局采用传统的对称方式。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多,如筒瓦、板瓦、瓦当、滴水、脊兽,另有陶瓷器、鱼纹形模具、铭文砖、铜钱和纺轮等。

4.殿台子遗址

殿台子遗址位于拜寺沟西端贺兰山分水岭下,距方塔三四公里。三面环山,背靠分水岭,坐西面东,呈喇叭口状。可分为6级台地,每级台地均有遗物可寻。遗址局部地表砖瓦非常密集,有砖、筒瓦、板瓦、瓦当、滴水,其中琉璃件占很大比例,色泽光亮,造型美观。殿台子所采集的建筑材料,与方塔区所见有所不同,绝大部分为灰白色瓷胎,质地坚硬,造型规整,如琉璃筒瓦、琉璃板瓦、槽心瓦、花边砖、花卉砖和六边形花纹砖等。

贺兰山位于西夏都城兴庆府西侧,是西夏的“神山”“圣山”。西夏统治者在贺兰山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墅,佛塔寺院,陵园寝殿,并派重兵设防,拜寺沟在贺兰山中不算大沟,竟有建筑遗址五六处之多,说明当年山中盛况。西夏统治者极为崇佛。据有关资料,西夏在贺兰山中建有“佛祖院”“五台山寺”“北五台山清凉寺”“五台净宫”“岩云谷慈恩寺”等,而在方塔废墟发现的塔心柱题记中,又有“奉天寺”名称。拜寺沟方塔、拜寺口双塔是贺兰山中仅有的3座西夏高层砖塔,而沟内又有如方塔区、殿台子等相当规模的西夏遗址,说明拜寺沟在西夏是一处宗教活动兴盛的地区。[38]

5.北寺塔群遗址

北寺遗址位于沟口北侧一处山前台地上,遗址中部耸立着拜寺口双塔。双塔于1986年进行过加固维修,出土了众多西夏文物。1999年对双塔北侧台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残塔基62座及其附属建筑。出土文物有擦擦、小泥佛像、陶塑像、瓷器以及塔刹建筑构件等。

塔群遗迹分为平台、石砌护壁、石砌隔墙、塔基座、塔心室等。塔基平台是为便于筑塔而在山坡上开凿的水平台面。塔群中除极个别塔散建在主区域之外数十米的山坡上,绝大多数集中在上窄下宽的扇形山坡上,依山坡凿成长宽不等的11个阶梯式平台。为了防止山水冲击,每层平台前和其左右修筑石砌护壁。护壁是筑在每级平台的边缘或相邻平台、子平台之间,防止台面倾圮的石壁。护壁大多在平台一边的坡脚处起建,因一面依坡而只露一个壁面,顶面多与上一级或上一子平台地面等高。个别护壁在上一平台以上再加高,形成下半部单面、上半部双面的护壁。隔墙是筑在相邻遗迹之间的石墙。隔墙一般建在平台之上。除零星建在山坡其他地带的几座塔外,共清理出塔残基62座。从清理出的地形现场和塔群的布局分析,原建于此的塔的总数可能要超过62座。塔群遗址中,在13座塔基中发现有塔心室。有圆形塔心室、长方形塔心室、正方形塔心室。遗址内出土的遗物主要有封埋在塔内的“擦擦”,其次为塔身各部件残块。此外还有陶佛像、瓷器等。塔群应属于墓塔,初建时间应在西夏,废于元末明初。[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