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形体训练:表演艺术中的身心合作与艺术魅力

形体训练:表演艺术中的身心合作与艺术魅力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表演艺术中,去发现和掌握身体对心灵的影响,同样是形体训练的重要路径。所以,表演形体训练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演员的日常感知和行动的程式化束缚。第三阶段的形体训练侧重身心合作,让身体尽可能准确、灵巧地表达意义。这一阶段训练注重让演员运用身体以及身体带动的整个空间的氛围,“创造某种能与字词形象相等同的物质形象的空间诗意”[28]。这种“空间诗意”是表演艺术最为核心的艺术魅力。

形体训练:表演艺术中的身心合作与艺术魅力

身体是演员进行表演创作最直接也最本体性的质料。表演基本功中的形体训练和一般形体课的肢体训练、舞蹈训练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开发演员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塑形潜能,使身体在行动中能更艺术化地、有造型感地呈现。因为舞台或镜头会放大演员身上的形体缺陷,表演艺术要求“演员的形体应该是健康、美丽的,而他的动作应该是匀称、协调的”[24];而表演的形体训练与其他形体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锻炼肢体程式化的、技巧性的表达方式,而是“侧重于解决体验与体现的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要解决如何让“内心体验与外部体现有机地结合起来”[25]的问题。和其他的形体训练相比,表演的形体训练更注重用身体语言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内心世界或传递某种意义,而非仅仅是塑造审美化的造型。明确了这两点之后,演员可以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形体训练的时候,始终把握住身心沟通的表演艺术的创作要领,从而更精准地达到提高表演创作技能的目的。

传统的观念会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主宰,身体受精神的支配。但是,在表演艺术中,去发现和掌握身体对心灵的影响,同样是形体训练的重要路径。作为直接用身心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表演艺术要追求的是身心合一、理智与感观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甚至要把身体感知放到更为主要的位置,因为学会用身体去体验、去思考、去反应,比用大脑去分析、判断更直观、形象,也更敏锐、更有活力,这恰恰是优秀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演的形体训练的最终目的虽然不是要让身体进入某种艺术程式化的肢体语汇系统,但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没有经过形体训练的人,自身已经处于一种程式化的语汇之中了,那就是日常生活的行动模式。每个人在日复一日的经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某些习惯性的动作、体态以及应对外界变化的固定的反应模式。更糟糕的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在处理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以人对周遭世界的感官系统往往处于半麻木状态,很难惊喜、很难感动、很难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所以,表演形体训练的首要任务,是打破演员的日常感知和行动的程式化束缚。

为了实现首要任务,第一阶段的形体训练主要是结合感知训练,让演员重新像孩童一样,用充满好奇和敏锐的觉知,时刻开放自己与外界交流。同时,把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从习惯性中挣脱、“打散”、激活,以便随时准备重新组合,创造出更多形体表达的可能性。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有面部肌肉训练,即要求演员在紧张和松弛的两极之间反复活动面部肌肉,五官也同时配合收缩和舒张。在练习时要求演员注意体会面部肌肉变化与内心体验之间的微妙联系。然后,可以把训练逐渐扩展到全身,从头部、颈部、肩部、胸部、手臂、手腕、手和手指、腰部、胯部、腿、脚、脚腕、脚踵、脚掌、脚趾分别做练习,让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尽可能地灵活、可控、多样化运动。在打开了身体各个“零件”的“开关”之后,再进行肢体多部分的组合训练,演员可以按照提示或自行创造身体各部位不同动作的组合,摆出各种姿势,哪怕是很奇怪的姿势。经过从部分到整体的反复的肢体训练,演员可以逐渐提升形体动作的技巧。这样做除了能让筋骨灵活多变、适合造型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效果,那就是磨练身体直觉的敏感度,让演员能够“坚决果断地按照人的身体的直觉与灵感去做”,更容易在必要时“把全身心一下子都交给直觉和灵感去支配”[26]。(www.daowen.com)

第二阶段的形体训练主要是解决身体和自我打通联系的问题,让心中的自我意识和全身的各个部位“同气连枝”,肢体行动和内心感受“同频共振”。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表演艺术中的动作,不是追求表面的优美和华丽,而是要“适于完成某个现实任务,适于揭示内心感受”,只有这样的动作才能“艺术地体现角色的精神生活”。所以,形体训练的要领是在肢体行动中体会源自内心的力量,让这股力量经过全身,整合起情感、欲望和任务的意志力,让这股力量形成一定的“内在轨迹”,“激起这样或那样的创作动作”[27]。为了打通自我和肢体之间的联系,演员在做任何肢体训练时都要注重内心的体验以及这种体验在身体上激起的感觉和反应。更集中地训练身心关联的训练如“身体中心”练习,要求演员集体训练,在行进中,听提示想象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成为全身中心,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点上,从而改变姿态。这个中心部位可以是腰、胯、臀、胸等比较容易找到感觉的大部位,也可以是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手等不太合常规的小部位。演员要用心去感觉这个身体的中心,从这种感觉出发形成动作,再从整体的姿态中体会自己的心境。如把胸部作为中心,人就觉得自己很骄傲,把中心放到耳朵上时就觉得自己听到了什么奇怪的声音等。另有“变大变小”的练习,即想象自己忽而是庞然大物,如大象、大树、高楼,忽而又是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如蚂蚁、小草、床头柜等,从想象出发改变身体姿态,再从姿态回归内心的心理体验。

第三阶段的形体训练侧重身心合作,让身体尽可能准确、灵巧地表达意义。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借鉴哑剧表演的形式,用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叙事达意。演员可以逐渐从眼神、表情、手脚动作的局部练习,过渡到身体和演出空间相关联的整体训练。演员可以从简单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开始,到用肢体表达具有一定矛盾冲突的复杂情节。这一阶段训练注重让演员运用身体以及身体带动的整个空间的氛围,“创造某种能与字词形象相等同的物质形象的空间诗意”[28]。这种“空间诗意”是表演艺术最为核心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