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利用形象设喻技巧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利用形象设喻技巧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将深刻的道理比拟为形象直观的物象,并通过其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为学生感悟、认知深刻的道理疏通思维通道。形象离不开设喻,设喻是为了形象。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形象比喻为“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向前走”。用生活犹如一张“网”形象说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利用形象设喻技巧激发学生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上课犹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设喻是启发学生接纳新知识的助产婆。教师将深刻的道理比拟为形象直观的物象,并通过其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为学生感悟、认知深刻的道理疏通思维通道。

形象离不开设喻,设喻是为了形象。传说耶稣在布道时常用比喻,他的门徒问他,你为什么讲道时总是用比喻,他回答说,因为我所讲的东西,你们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我不用比喻,你们就根本听不懂。思想政治课向学生讲授的是科学理论,它与唯心主义的有神论在内容上有着本质区别,但在讲“道”的形式上,又何尝设有借鉴之处,聪明的施教者总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概括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浅显化。

在《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形象的语言再现抽象的经济学道理:

用鞋和脚的关系比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鞋必须适应脚,“鞋”太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鞋”太大也有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迟早要冲破“鞋”的束缚,此叫做“满鞋脚趾琐不住,一只脚趾出鞋来”。改革(犹如放鞋),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并且发展不平衡,就拿广大农村来说,拥有的仍然是一支有着数亿之众的“1007”大军(即一根扁担,两个箩筐,一把锄头)。多层次的生产力要求有多层次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试想全国人民怎么能穿同一尺码的一双鞋?

经济特区形象化为观察西方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透进新鲜的空气(引进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会招来苍蝇和蚊子(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聪明的主人便会给窗子装上纱窗(对资本主义的东西采取辩证“扬弃”的办法)。

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比喻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光用光身体发胖”是片面追求消费而不讲积累,“勒紧裤带闹革命”是片面强调积累而忽视消费。既要养壮身体,又要图谋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形象比作一座大厦,公有制就犹如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国有经济则是这座大厦的奠基石,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好比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支柱:它在国民经济关键和重要部门处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它拥有雄厚的资金,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从技术设备而言,如果说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火箭导弹”,其他中小型企业则拥有“飞机加大炮”,而小型的乡镇企业则只能凭借“小米加步枪”从事生产。

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形象比喻为“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向前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市场的缺陷必须由计划来弥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必须与计划这只有形的手相结合,市场与计划具有互补性。

将发展生产和增加国民收入的关系比喻为“把蛋糕做大”;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形象化为“把蛋糕切好”。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增加了,作为经济总量的“蛋糕”才能做大,社会财富才能增加,这是分配、积累和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分配搞好了,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按恰当比例增长,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有利于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要“把蛋糕切好”。

在《哲学常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揭示深奥的哲学道理:

用“牵牛要牵牛鼻子”形象说明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牛角,牵牛尾,抱牛腿,纵然使出浑身力气,不但拉不动牛,甚至要为牛所伤,只有牵住牛鼻子,牛才会乖乖跟你走,办事情也是如此,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要害,问题便迎刃而解。

用“眉毛胡子一把抓”讽喻不分轻重主次的形而上学的作法。办事情八面出击,平均用力,不分轻重,不分主次,其最终只会导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将主次颠倒的更荒谬的结局。

用生活犹如一张“网”形象说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生活就像一张网(有一位作者以《生活》为题,写就一字诗“网”),每一个人都与周围的人和物发生直接的、间接的、纵向的、横向的联系,你就好比是这网上的一个“纽结”。生活之网造就了你,你每日又在编织新的生活之网。

用人的大脑好比是加工厂,生活犹如原材料形象说明要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既要占有十分丰富而又真实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没有“原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加工厂”,大米也不会自主变为白米饭。(www.daowen.com)

用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形象说明既要学好书本知识,又要注重参加社会实践,既要读好书本这部有字书,又要读好生活这部无字书。从中进一步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哲学寓意。

用“沧海一粟”与“浩瀚大海”比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犹如浩瀚的大海,个人只不过是这大海中的一滴水,个人只有溶入社会的大海之中,才具有生命力。

用“花朵”与“土壤”比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崇高的理想犹如美丽的花朵,现实则好比是土地,理想只有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没有“花朵”的土地是荒芜的土地,离开现实这块土地的花朵只会枯萎。

用“改革不是田园诗也伴随着眼泪和痛苦”形象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曲折和困难,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做改革的促进派。由此,进一步领悟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深刻哲理

在《政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具体直观的语言描述说明概括的政治大道理:

以学生童年玩耍的游戏“坐跷跷板”为讽喻,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的实质。“坐跷跷板”一上一下,看者热闹,玩者有趣;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何其相似,一党演罢方谢幕,另一党早已粉墨登场,各资产阶级政党只不过是操纵在资产阶级这个总“老板”手中的“木偶”,不管那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执政,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通过多党轮流执政,制造民主的假象,以欺骗人民。

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活画像,引导学生认识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性。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适度分权,既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实行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要兼顾地方利益,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地方保护主义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对上级政策、决议、指示阳奉阴违,是十分有害的。

以“通车先修路,修路先铺基”这一生活常理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民主建设要受到一定经济、文化、教育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它为一个长期的、逐进的过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冒进,在没有铺好“路基”的前提下,就将民主建设这辆车匆忙上路,只会造成车毁人亡。

以“追求快乐的小风筝”为笑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抽象的民主与自由。一只小风筝为了追求永恒的快乐和自由向主人央求道:“好心的主人啊,放开你手中的长线吧,让我飞向蓝天,飞向太空”。“小风筝,不能啊,你一旦离开我手中的长线你的小命就难保”,主人告诫道。可怜而又自作聪明的小风筝不听主人的忠告,借着一股旋风挣脱了主人手中的长线向高空飞去,结果掉入了一片沼泽之中,再也无法领略蓝天下的自由与快乐。

以“一球两制,同球异梦”为谈料,引导学生认识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二者既合作又冲突,既对抗又对话,既共处又竞争。为了同一个地球必须合作,为了各自的利益冲突难免,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对立统一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为设喻,形象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在祖国这个大花园中,犹如一朵朵绽放的花朵,各自散发着独特的芬芳,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各自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为了祖国这个大家庭,各民族将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生动形象的比喻引人入胜,它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技巧之一,犹如一朵瑰丽的鲜花芳香迷人,常用比喻,巧用比喻,让它的芳香飘满整个课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