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晁错被斩,五十三《史记》读

晁错被斩,五十三《史记》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王刘濞等七王以诛杀晁错为名联合起兵反抗,史称“七国之乱”。与晁错不和的袁盎向皇帝进言,建议杀晁错以解决叛乱。景帝同意,晁错在东市被斩。晁错多次向文帝上书,说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法令的事,都没被采纳。进宫时,皇帝正和晁错在商量军队和军粮的事情,皇帝就问袁盎对吴、楚等国反叛有什么看法,袁盎以为不用担忧,他们很容易被击败。晁错认为他所说的有道理。袁盎请求皇帝屏退左右的人,晁错也不例外。

晁错被斩,五十三《史记》读

【题解】

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准备削藩。吴王刘濞等七王以诛杀晁错为名联合起兵反抗,史称“七国之乱”。与晁错不和的袁盎向皇帝进言,建议杀晁错以解决叛乱。景帝同意,晁错在东市被斩。

【原文】

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晁错调兵笇军食,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晁错曰:“袁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过诸侯,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晁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晁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臣愚计无出此,愿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盎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史记·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卷一百六,第3405~3406页)

【注释】

①家居:在家里闲住。②笇:通“算”。③田禄伯:吴国大将军。④破:打败。⑤趋避:快走以躲开。⑥适过:责备,谴责。⑦嘿(mò)然:沉默无言的样子。⑧治行:整理行装。⑨绐(dài):欺骗。⑩劫:强迫。⑪且:将要。

【品读】

“七王之乱”是西汉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最主要的原因是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推行削藩政策,各诸侯王的利益受到了巨大损害,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起兵叛乱,企图推翻汉景帝而自立。由于削藩是晁错的提议,所以他们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的。

晁错曾经学习的是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为人刚正,但又苛刻。汉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的伏生原先是秦朝博士,研究《尚书》,现在已经九十多岁,无法再接受朝廷的征召,于是派晁错前往随伏生学习。晁错学成归来,文帝任命他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很受太子宠幸,太子称他为“智囊”。晁错多次向文帝上书,说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法令的事,都没被采纳。尽管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但袁盎和其他的大臣却不太喜欢晁错。

袁盎是楚人,才能出众,敢于直言劝谏,在文帝朝中声名颇高,先后担任齐相、吴相。袁盎和晁错关系极差,以至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只要有晁错在,袁盎就离开;只要袁盎在,晁错就离开。两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说过话。文帝驾崩,太子即位(汉景帝),晁错任御史大夫,派人调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之事,要按罪行的轻重给予惩罚,皇帝下诏赦免袁盎为平民。两人之间的积怨越来越深。

吴王刘濞是刘邦之兄刘仲的儿子,二十岁时,跟随刘邦击败过英布。此时荆王刘贾被英布杀害,没有儿子,刘邦担心吴郡、会稽郡一带民风勇猛僄悍,不能没有强有力的诸侯王镇守。皇帝自己的儿子年纪都小,所以就立了刘濞为吴王。封王仪式结束后,汉高祖给刘濞看相,发现他有反相,心里后悔封他为王,但已经封了,就告诫他说,天下刘姓同为一家,不要反叛,刘濞连忙叩头,说“不敢”。吴国境内有铜山,吴王便收罗天下亡命之徒私自铸钱,又煮海水制盐,非常富裕。

吴王反叛,削藩是近因,还有远因。文帝时,吴国太子入朝,和皇太子一起玩游戏。吴太子的老师一向骄横,下棋时,和皇太子起了冲突,皇太子生气,把棋盘扔向吴太子,结果把吴太子打死了。朝廷派人送吴太子回吴国安葬,吴王心怀怨恨,又派人送回长安安葬。吴王自知有失作为藩臣的礼节,称病不去朝见。朝廷知道他为什么称病不朝,经过调查也确实没有生病,于是此后吴国来的使臣,都被拘留治罪。吴王心中恐惧,更加积极地策划谋反。汉文帝最后没有再追究,赦免了吴国的使者,还赐给吴王几案和拐杖,准许他因年老不来朝见。吴王见他被皇帝赦免,反叛的计划就暂时放下了。(www.daowen.com)

晁错的削藩主张没被文帝接受,但却受到景帝的支持,当朝廷大臣还在议论时,吴王早已知道,他怕削地没完没了,便决定起兵。但以吴国一国的力量难以和朝廷抗衡,他考虑在诸王之中,胶西王刘卬勇猛好兵,齐地的其他国王都害怕他,就派人去说服胶西王和吴国联合起事。为了保险起见,吴王还亲自去见胶西王,当面结盟后才放心。胶西王又派使者联合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他们都答应了。等朝廷削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到达吴国时,吴王率先起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也起兵应和,七国之兵向西前进。朝廷听闻后,派周亚夫、郦寄、栾布、窦婴率军平乱。

七国之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晁错认为袁盎任吴相时收了吴王的很多金钱,所以故意为吴王隐瞒,说他不会反,现在吴王真反了,因此晁错请丞史处治袁盎。丞史以为现在惩治袁盎,已经于事无补,而且袁盎应该也没有什么阴谋。晁错还在犹豫,但已经有人告诉了袁盎,袁盎连夜去见窦婴,希望能见到皇帝。朝廷军队当时还未出发,窦婴向皇帝说起原来的吴相袁盎(袁盎当时被降为平民,闲居在家),景帝就召他入见。进宫时,皇帝正和晁错在商量军队和军粮的事情,皇帝就问袁盎对吴、楚等国反叛有什么看法,袁盎以为不用担忧,他们很容易被击败。皇帝很疑惑,因为吴国十分富饶,又聚集了不少豪杰,吴王是在长久谋划、深思熟虑之后才起兵的,说他们能被轻而易举打败,是何道理?袁盎不是信口开河,他的理由是:吴国有铜、盐之利是事实,但所谓豪杰则不然,其实都是一些无赖子弟。晁错认为他所说的有道理。那么,具体该怎么处理反叛呢?袁盎请求皇帝屏退左右的人,晁错也不例外。众人退下后,袁盎向皇帝提出了对策,简单来说就是斩杀罪魁祸首晁错。袁盎认为诸王起兵,不过就是因为晁错要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以反叛为名,向西进兵,是要诛杀晁错,恢复故地,仅此而已。所以现在只要杀了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等国,恢复他们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地结束这场叛乱。皇帝沉默了好久,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同意了袁盎的计策。

袁盎希望通过诛杀晁错来结束叛乱,实非明智之举,他要么是太幼稚,被叛军的言辞所欺骗;要么是想借叛乱除掉晁错,以报私仇。显然,袁盎不是幼稚的人,他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他的分析也和事实完全相反,吴王不是“以反为名”,而是以诛晁错为名,起兵的目的不但是恢复故地,还要夺取天下。所以杀晁错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使得七王以为朝廷惧怕他们,因此更加奋力进攻。

任命袁盎为太常,吴王的侄子德侯为宗正,袁盎秘密准备行装。十多天后,晁错被斩,袁盎和德侯作为使者前往吴国。吴王既然决心反叛,就不会再听皇帝的诏令,也不见袁盎,还把袁盎留在军中,想强迫他任将军。袁盎不愿意,吴王就派一名都尉率五百人把他围困在军中,准备杀了他。看守袁盎的校尉司马是袁盎任吴相时的从史,袁盎对他有恩,于是这位校尉司马就买了两石酒,看守的人全都喝醉了,司马半夜拉袁盎起来,放了他。袁盎步行逃跑,跑到梁军,将吴国的情况向朝廷做了汇报。

后来,周亚夫大败吴军,吴王逃到东越,东越被汉朝利诱,派人杀了吴王。楚王刘戊兵败,自杀。胶西王自杀,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死了,封国被废除。

七国之乱从正月开始,三月时基本平定,赵国是最后被打败的。

晁错之死,司马迁认为是晁错改变古法、扰乱常规的结果(《袁盎晁错列传》);北宋苏轼认为是晁错自己造成的。当时既然大乱已起,晁错就应该勇敢面对,率军讨伐,但他为了保全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这相当于使皇帝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而自己却处在安全的地方,从常理推断,皇帝可能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了,但又不好反对,正给了袁盎进谗言的机会。所以苏轼又说,假如晁错能够承担起平叛重任,积极训练军队,不让皇帝担忧,那么就算有一百个袁盎,也不能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晁错论》)司马迁和苏轼都是从晁错个人出发来论述的,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政治上看,晁错被杀实际上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选文中“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的几句话透露出皇帝对吴王的实力绝不敢轻视,而且是心存忌惮,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当袁盎指出吴、楚等国只是要杀晁错、复故地后,皇帝就开始犹豫了。他可能在想,若果真如袁盎所说,双方不用开战,就可以恢复原先和平共处的局面,在晁错一人与天下和平的权衡中,景帝舍弃了晁错,打算用妥协换取和平,但只是一厢情愿,叛乱已不可避免。

晁错虽然死了,但西汉通过平定“七国之乱”,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彻底解决王国的问题,到汉武帝时才得以实现,具体的政策是“推恩令”,由主父偃提出。

【扩展阅读】

导言:景帝知道晁错被斩并没起到任何作用时,也后悔了。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卷一百一,第33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