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两汉制度与经济: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两汉制度与经济: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秦朝相比,两汉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在此期间社会经济有怎样的发展?在地方,西汉建立后部分恢复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知识链接汉武帝时,下令各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吏”各一人,这是察举制度的开端。汉代沿用秦朝的户籍制度,所有百姓都被编入户籍,承担赋税和徭役、兵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反映了盐和铁两种手工产品在当时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两汉制度与经济: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古人说“汉承秦制”。两汉的制度是怎样继承秦朝的?有哪些重要的变化?与秦朝相比,两汉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在此期间社会经济有怎样的发展?

国家制度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两汉继承下来,并且有新的发展。

中央官员仍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首,丞相居于核心地位。这三个官职合称“三公”。武帝时,选拔一批资历较浅的官员入宫侍从皇帝,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的小团体,丞相的权力被削弱。到东汉,从“中朝”官中发展出来的尚书台地位上升,重要事务多由皇帝与尚书台商议决定,再交付三公[1]下发执行,时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指尚书台)”。

在地方,西汉建立后部分恢复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景帝时,以吴王刘濞(bì)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被汉朝镇压。汉武帝即位后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封国土地再分封给子弟为侯,使诸侯国的力量趋于分散,基本上解除了它们对中央的威胁。

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各设刺史一名,负责纠察辖区内郡长官、诸侯和豪强的不法行为。刺史级别不高,但权力很大。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演变为统辖一州的高级军、政长官,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官僚选拔方面,最主要的制度是察举,即朝廷定出选拔人才的科目,由地方长官按标准推荐。

知识链接

汉武帝时,下令各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吏”各一人,这是察举制度的开端。后来“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成为汉代察举最主要的科目。察举以外,皇帝直接邀请某人做官,称为“征召”;朝中公卿或地方州、郡长官聘请某人做僚属,称为“辟除”。

汉代沿用秦朝的户籍制度,所有百姓都被编入户籍,承担赋税和徭役、兵役。赋税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对农民来说,租的份额不高,但赋的负担较重。他们还可能受到官府额外税收和超期服役的剥削。

农业 汉代农业在战国以来的基础上达到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高峰,为以后2,000年农业的发展树立了基本模式。

西汉铁农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牛耕也十分普及。出现了形制较大的耦犁,犁铧全由铁铸,宜于深耕,用二牛抬杠共挽,三人合作驾驭。后来又有进一步改进,一人即可操作。播种方面出现了开沟、条播相结合的耧车,一天可以播种一顷[2]地。汉武帝时赵过在西北地区推行“代田法”,将一亩耕地分为三沟三垄,耕作时沟垄逐年代换以恢复地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关中形成了由郑国[3]、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许多渠道构成的水利网,其余地区也修建了为数众多的中小水利设施。

知识链接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期公元2年全国的土地、户口数字为:全国土地近14,514万顷,其中已开垦土地827万余顷;户数1,220余万,口数近5,960万。其中的第一个数字,与当代学者计算出的西汉疆土总面积误差仅为7%。后面的三个数字,也被认为是中国历代耕地、户口数字中最精确的数据之一,充分反映了西汉农业发展的成就。

东汉农业继续发展,南方农业水平明显提高,东汉后期曾屡次在长江中下游调拨租米赈济中原灾民。

手工业 两汉手工业有官、私之分。官府手工业行业繁多,体系庞大。私营手工业包括农村家庭手工业和独立的民营手工作坊,也相当繁荣,西汉前期还出现了一批经营致富的大手工业者。(www.daowen.com)

丝织是纺织业最发达的部门,产品品种繁多。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其中的素纱单衣薄如蝉翼,身长128厘米,袖通长190厘米,重量只有49克。

冶铁业规模相当大,已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并使用淬火[4]技术,使铁器更为坚韧锋利。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炼钢技术也有初步的发展。

盐业生产方式因地而异。沿海地区生产海盐,山西西南部利用天然盐池制造池盐,四川以掘井的方式挖取井盐。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反映了盐和铁两种手工产品在当时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漆器制造也很发达,工序复杂,工艺精美。制瓷技术在江南初步成型。造船业能够造出高达十几丈的楼船。

商业和城市 西汉的商业十分繁荣。司马迁描述武帝时期:“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全国形成了若干大的经济区域,首都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宛并为全国六大区域中心都市[5]。城市之内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其中店铺林立,行业繁多,商品丰盛。货币经济发达,通用金和铜钱作为交换媒介。汉朝与周边国家、民族的贸易也相当兴盛。

东汉的商业活动仍然比较活跃。但以地主田庄为代表的自然经济因素也在逐渐上升,布帛等实物开始充当交换媒介,金属货币的地位下降,商业显露出衰退的趋势。

思考题:

1.西汉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如何看待其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

2.谈谈《汉书·地理志》。

[1] 东汉的三公分别称为太尉、司徒司空

[2] 一顷为100亩。当时亩的面积比现在要小,100亩相当于今天近70亩。

[3] 郑国渠是秦统一前夕开凿的渠道。

[4] 淬火,指将铸造成型的铁器浸入水中,以提高其坚硬程度。

[5] 临淄、邯郸、宛早在战国时即已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参见第三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