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一城九镇公园布局与形态研究

上海一城九镇公园布局与形态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就“一城九镇”实例中公园的布局、形态类型进行了分析。作为城镇的公共空间,公园除了对城镇具有的景观意义之外,对空间结构、社会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园不是抽象物,也不是天然的良好行为或榜样的表现场所……一旦它们脱离了具体的、实际的使用,它们就不具有任何意义”[200]。

上海一城九镇公园布局与形态研究

本节就“一城九镇”实例中公园的布局、形态类型进行了分析。作为城镇的公共空间,公园除了对城镇具有的景观意义之外,对空间结构、社会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园不是抽象物,也不是天然的良好行为或榜样的表现场所……一旦它们脱离了具体的、实际的使用,它们就不具有任何意义”[200]。“一城九镇”规划的城镇公园形成了多样化的布局方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将公园视为重要的公共领域,与公共建筑与空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从而支持了公园中的社会活动。在空间形态上,实例城镇的公园与绿地系统较为全面地参与了城镇结构控制性元素的构成,对城镇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自身的造型也充分体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根据以上的分析,可将实例城镇主要公园形态设计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数城镇规划了大型规模的公园设施;

(2) 以不同类型的公园景观设施建立城镇中心;

(3) 利用不同形式的公园、绿地形成城镇的边界;

(4) 公园与水系密切结合;

(5) 采用多样化公园布局形式,形成了点、线组合的多种构图类型;

(6) 通过与公共空间组合,采用线性长界面、介入公共性功能等方式,支持了公园的公共活动;

(7) 部分城镇公园采取了主题化的方式;

(8) 公园造型具有多样化特征;

(9) 形成了聚合型等三种基本形态类型。

【注释】

[1](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

[2](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3]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16.

[4](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42.

[5](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6]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

[7]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94.

[8]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20.

[9](日)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12.

[10]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119.

[11]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7.

[12]上海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空气潮湿,通风、日照对住宅建筑非常重要,周边式住宅因不能避免东、西朝向问题比较少见。详见李振宇.城市·住宅·城市—柏林与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1949—2002).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4—185.

[13](美)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1.

[14](英) 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Taner Oc, Steven Tiesdell编著.城市设计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7.

[15](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16]同上:64.

[17]同上:45.

[18]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373.

[19]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56.

[20](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1.

[21]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66.

[22]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9.

[23](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30.

[24]转引自(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303.

[25]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90)。

[26]夏南凯,田保江编著.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35.

[27](美) 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王如松,胡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0.

[28](美) C.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上、下册).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361.

[29](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35.

[30](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8.

[31](美) 新都市主义协会编.新都市主义宪章.杨北帆,张萍,郭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9.

[32](美) 新都市主义协会编.新都市主义宪章.杨北帆,张萍,郭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2.

[33](美) C.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上、下册).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71,365.

[34]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22.

[35](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25.

[36]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7.

[37](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07.

[38]见本书2.3.3.2。

[39](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2.

[40]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83.

[41](美) C.亚历山大,H.奈斯,A.安尼诺,I.金.城市设计新理论.陈治业,童丽萍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78.

[42](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00.

[43]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86.

[44](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82.

[45]Schirmacher, Ernst. Stadtvostellung: die Gestalt der mittelalterlichen Städte. Zürich/München: Erhaltung und planendes Handeln,1988: 185.

[46](英) 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54.

[47](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0.

[48]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94.

[49]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92.

[50]AS&P.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设计规范.2001.19,由上海国际汽车城置业有限公司提供。

[51]关于TND、TOD开发模式详见本书2.4.3.1—2.4.3.2章节。

[52]转引自(美) 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王如松,胡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0.

[53]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92.

[54]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

[55]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91.

[56](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6.

[57]同上:59.

[58](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6.

[59](英) 大卫·沃特金.西方建筑史.傅景川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32.

[60](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30.

[61](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3.

[62](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59.

[63](美) 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修订版).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9.

[64]同上:30.

[65]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6.

[66](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5.

[67](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7—265.

[68]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2.

[69]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24.

[70](美) C.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上、下册).王听度,周序鸿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17.

[71]见本书2.9.3.1节。

[72](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9 —260.

[73]同上:263.

[74](德) 康拉德·沙尔霍恩,汉斯·施马沙伊特.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空间—建筑—城市.陈丽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37.

[75]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3.

[76](德) 康拉德·沙尔霍恩,汉斯·施马沙伊特.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空间—建筑—城市.陈丽江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40.

[77](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5.

[78]同上:127—132.

[79]详见本书第2章2.7.3.1。

[80](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58.

[81](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3,265.

[82](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5.

[83](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21.

[84](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39.

[85]转引自(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5.

[86]转引自Cai, Yongjie. Dortmunder Plätze, eine morphologische Untersuchung zu ihrer historischen Entwicklung. Diss, Dortmund, 2000: 11.

[87]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6.

[88]( 美) 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常青,张昕,张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5.

[89]同上。

[90](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6.

[91](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3.

[92](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2—23.

[93](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

[94]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29.

[95]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9.(www.daowen.com)

[96]鉴于“一城九镇”建设进度不同,广场等公共空间尚未完全投入使用,对环境行为学意义上的社会活动评价的调查与分析不作展开,本书着重对城市设计所形成的公共空间进行论述。

[97]因受建设进度与设计深度的制约,“一城九镇”的广场布局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阶段表达深度具有较大的差异。鉴于此况,本书将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处于类似设计阶段的城镇进行类比分析,其中,“泰晤士小镇”、安亭新镇、“高桥新城”以修建性详细规划,枫泾、罗店新镇、浦江、朱家角、奉城镇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局部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临港新城以总体规划与局部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分析资料,陈家镇以总体规划为分析资料,对于广场空间或部分环节的分析暂不作展开。

[98]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31.

[99]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5—148.

[100]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2.

[101](美) 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修订版).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5.

[102]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9.

[103]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7.

[104]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99.

[105]本节关于广场元素与品质的分析对象将以各城镇或片区的中心广场为重点,其他层次的广场分析不作展开。在所分析的中心广场中,在朱家角镇,选择其片区中心广场;在罗店新镇,从中心区的三个广场中选择南侧“市民广场”为分析对象。对于临港新城,则是结合规划图纸与模型进行分析与判断;陈家镇因资料空缺暂不作分析。

[106]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1.

[107](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1.

[108](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8.

[109]Sitte, Camillo. Der Städtebau-Nach seinen künsterischen Grundsätzen. 4.Auflage. Braunschweig, Wiesbaden: Vieweg, 1909: 56.

[110]Maertens, H. Der optischer Maβstab, die Theorie und Praxis des ästhetischen Sehens in den bildenden Künsten. Bonn: 1877;(美) C.亚历山大等.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上、下册).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64.

[111](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3.

[112]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2.

[113]Sitte, Camillo. Der Städtebau-Nach seinen künsterischen Grundsätzen. 4.Auflage. Braunschweig, Wiesbaden: Vieweg, 1909: 48—49.

[114]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3.

[115](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32.

[116]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9.

[117](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9.

[118](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81.

[119](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3.

[120](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0.

[121]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7.

[122]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35.

[123](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11.

[124](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3.

[125]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8.

[126]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

[127]Sitte, Camillo. Der Städtebau-Nach seinen künsterischen Grundsätzen. 4.Auflage. Braunschweig, Wiesbaden: Vieweg, 1909: 23.

[128]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

[129](美) 埃德蒙·N. 培根.城市设计(修订版).黄富厢,朱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5.

[130]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13.

[131]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1.

[132]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31.

[133]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8.

[134]同上。

[135]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5.

[136](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9.

[137](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138](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09.

[139](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85.

[140]同上:424.

[141](美) 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王如松,胡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142]即采用同一种公用的汽车,使用者随时、随地、可异处取用的方式,详见(美) 莫什·萨夫迪.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吴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17.

[143](英) 克利夫·芒福汀.绿色尺度.陈贞,高文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1.

[144]街道与道路在一般意义上同义。与街道相比,道路更侧重于交通性。

[145]李清波,符锌砂编著.道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40.

[146]OD调查(Origin Destination Survey)即“起讫点调查”,通过某起讫点内人、车、货的出行交通资料。详见李清波,符锌砂编著.道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44.

[147](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0.

[148](德) 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5.

[149]李清波,符锌砂编著.道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36.

[150]详见戴慎志主编.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8.

[151]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24.

[152]按人口规模,我国将城市划分为: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下单位同)、大城市(50~100)、中等城市(20~50)、小城市(10~20)、镇(<10)。详见汤铭潭,宋劲松,刘仁根,李永洁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153]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居住区分为居住区(3万~5万人,以下单位同)、小区(1~1.5)、组团(0.1~0.3)三级。道路则相应分为居住区道路(≥20米)、小区路 (6米~9米)、组团路(3米~5米)、宅间小路(≥2.5米)。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0 —21.

[154](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18.

[155](英)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袁粤,万谦,傅娟,张红虎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0.

[156](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3.

[157]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9.

[158]李清波,符锌砂编著.道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46.

[159](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0.

[160]“格式塔”(Gestalt)在德语中意义为“造型”,在许多著作中被音译为“格式塔”,作者注。

[161]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8.

[162]同上。

[163]转引自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8.

[164](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43.

[165]有时也被称作“步车道幅宽比”,有两种比例数值,一种是步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的比值,另一种是单侧人行道与道路总宽度之间的比值(详见(日) 土木协会编.道路景观设计.章俊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3)。本书采取同一条道路中两侧步行道、相邻隔离带宽度的总和与道路总宽度之间的比例数值,旨在体现处于同一道路两侧的步行道与道路总宽度之间整体的比例关系。

[166](日) 土木协会编.道路景观设计.章俊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5,46.

[167](美) 新都市主义协会编.新都市主义宪章.杨北帆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0.

[168]徐循初主编.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5:99.

[169](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66.

[170]杨·盖尔所列举的四个实例分别是洛杉矶、雷德朋、代尔夫特以及威尼斯,分别对应四种交通规划模式:综合的快速交通、人车分离式、慢速综合性交通以及步行城市。详见(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4.

[171](丹麦)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1.

[172]Tahara, Eliza Miki. Neue Metropolitane Wohntypologien im Vergleich: Brasilien, Deutschland und Japan. Beuren, Stuttgart: Verlag Grauer, 2000: 200.

[173]Zucker, Paul. Town and Square: from the Agora to the village gree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7.

[174](英) 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营造21世纪德家园—可持续的邻里社区.王健,单燕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7.

[175](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51.

[176](日) 土木协会编.道路景观设计.章俊华,陆伟,雷芸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4.

[177]Aminde, Hans-Joachim. Funktion und Gestalt städtischer Plätze heute. Frankfurt: Public design, 1989: 24.

[178]Sitte, Camillo. Der Städtebau-Nach seinen künsterischen Grundsätzen. 4.Auflage. Braunschweig, Wiesbaden: Vieweg, 1909: 55.

[179](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1.

[180](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5.

[181](英)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3.

[182](挪) Norberg-Schulz, Christian.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58.“围合”在译文中为“包被”—作者注。

[183](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23— 424.

[184](英)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2.

[185](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31.

[186](丹麦)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3.

[187](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98.

[188]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717.

[189](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98—399.

[190]详见本书3.1节,图3.1—1。

[191](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96.

[192]如在居住区设计中,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公共绿地设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小区级)以及组团绿地三个层次,并对其布局、规模具有相应的规定。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7—18.

[193](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0.

[194](法) 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结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下卷).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9.

[195](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98—99.

[196]详见本书第3章3.2.3节。

[197]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69.

[198](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10 —118.

[199](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3.

[200](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