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慧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内涵与特点

智慧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内涵与特点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生态观来指导教育信息化实现,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的融合,构造智能教育新生态,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培养智慧型人才,这是智慧教育的本质。技术变革教育时代的到来,促使其内涵发生新的变化。

智慧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内涵与特点

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结构性变革,催生了教育新生态——智慧教育。采用生态观来指导教育信息化实现,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的融合,构造智能教育新生态,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培养智慧型人才,这是智慧教育的本质。

“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哲学家克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3]

真正的智慧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是智慧时代所呼唤的与时代相匹配并以引领时代为已任的新教育。人类走向智慧时代、国家创新建设、学界自觉以及教育要素改变引发的新需求等,呼唤和推动教育走向更大的智慧,走向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一定要从相当程度上已被误入歧途的“器”和“术”的层面,跃迁到“法”和“道”的层面,还以创新创造为最大特征的智慧的本来面目,从而真正建构培养时代之人的教育新制度、新秩序、新模式、新方式,让教育真正具有时代智慧。[4]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智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技术变革教育时代的到来,促使其内涵发生新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于智慧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由于对智慧教育的关注点不同,对其理解也各有千秋。当前,对智慧教育的认识学术界有几种典型观点:有的学者将其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教育的新形态,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的学者将其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实际上,上述认识并无对错之分,只是每个研究者对智慧教育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更倾向于将智慧教育看作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旨在综合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教学生态系统,力图实现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最终促进人的智慧养成和全面发展,包括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智慧人才,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智慧时代的智慧教育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人才。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国家的顶层规划设计、重点投入、大力推动,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广大民众等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旨在教育、引导人们获得智慧、培养品德和创新能力,强调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要实现大成智慧的理想,很多当前的教育理论、原则、方法、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等都需要进行系统改革。可以说,教育的“智慧性”不是自生的,而是需要“创造”的。换个视角来看,如果我们从技术视角透视,智慧教育则是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和可视化

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已经将智慧教育作为其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纷纷制定了相应发展规划,从数字教育转向智慧教育正在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发展智慧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技术条件。大力发展智慧教育的战略意义在于:破解我国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领域全面改革;抢占国际教育制高点,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服务全民终身教育,助推中国教育梦实现。经过十年多的持续投入和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逐步成熟,教育信息化经费持续增加,教育信息化政策环境逐步完善,这些都为我国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智慧教育是教育结构性变革,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结构,智慧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www.daowen.com)

(1)开放化。智慧教育阶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自己想获取的知识,真正实现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教育资源的开放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资源失衡一直是困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大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出现可以极大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往优质的教学资源往往仅局限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地区及重点学校内,存在优质资源流动性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间接造成教育不公平。互联网、大数据的产生,尤其是位于人工智能底部支撑的互联网,将教育资源整合为数据,数据完全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学校、区域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扁平化发展。人们借助智能化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还能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确保优质资源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流动、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智能化。在智慧教育阶段,构建智能教学新生态、智能教学生态系统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必经之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最后要落脚到教学模式创新应用上。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智慧教育的核心就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这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实现。伴随网络信息空间的出现,深度学习、教育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慧校园出现,使“智适应”学习成为可能。借助智慧校园,“智适应”学习系统对学习者进行全程跟踪,深入、全面获取教育数据,借助教育大数据智能识别学习者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判别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计划,针对学习者需求,提供智能化的指导。“智适应”学习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这种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大范围的个性化学习,这是“智适应”学习对自适应学习的超越。

(3)一体化。在智慧教育阶段,由教师的教变为人机一体化开展教学,未来进入人机共教阶段。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与机器和谐相处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师角色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战,正如雷·克利福德(Ray Clifford)所言:“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功能发生了巨大变革:全面评价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开展个性化教学,出题和批阅作业以及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规划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基于大数据,由教师和机器协作完成。教师功能变革导致教师角色的变化,简单、机械的教学活动由机器来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情感性的教学目标由教师来完成。新时期教师角色为测评分析师、智能导师、助理教师、指导教师、生涯规划师,一人具有多个角色,形成智慧教育阶段教师的功能和角色框架(如图1.2所示),进入人机协作教学阶段,体现未来教师功能角色。

图1.2 智慧教育阶段教师的功能和角色

(4)多元化。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学生具备多种能力。进入信息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变革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人工智能时代的居民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居民,这一时期的居民,伴随着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及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对于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农业社会,需要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即可。在工业社会,产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的广泛运用,这一时期,需要大量与机器、与人打交道的产业工人。因此,不仅需要知识素养,更多地需要能力素养,掌握使用机器的技能、培养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兼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数字素养的智慧型人才。学会适应人工智能的出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培养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也就是具有数字素养,这是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型人才的新需求。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