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近代建筑研究-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宁波近代建筑研究-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诸多的宁波近代建筑中,有许多形式也较难分清是古希腊的还是古罗马的。另外,与古希腊风格一样,宁波近代建筑也很少有一座完整的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一般都是局部的,如柱式、山花、栏杆、牛腿、门窗,等等。

宁波近代建筑研究-宁波近代建筑研究

雕刻艺术是古今中外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手段之一,不论是古希腊罗马等西式建筑还是中国古代的皇宫、殿、民居构筑物及室内外家具建筑,都可雕刻成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精致作品,特别是近代建筑上遗留下来的雕刻物,其内容丰富翔实,形象逼真,立体性强,足见人类在雕刻艺术中的深厚功底,具有重要价值。

有必要先说一说古罗马的建筑文化背景。早在公元前6世纪,罗马(今意大利)建立奴隶制国家——罗马共和国。后来罗马不断向夕卜扩张,成了沿地中海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但此时共和国已被废除,成了罗马帝国。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就在于好大喜功,帝王统治者们一面好享乐,另一面又好歌功颂德。这种文化特征反映到建筑中来,便大量建造起角斗场、凯旋门、纪功柱、浴场等,当然还有万神庙、巴西利卡(集会场所),等等。但从建筑形式来说,则大量地继承了希腊建筑形式(公元前149年罗马征服希腊),例如山花、柱廊的形式,来自古希腊;还有柱式,无论是陶立克、爱奥尼还是科林斯柱式,都来自古希腊,只是其前面皆冠以“罗马”二字。但罗马时代的建筑,毕竟要比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更丰富多彩,因此在柱式上创立了两种新的柱式,即塔司干式和组合式。塔司干式其实就是去掉陶立克柱柱身的齿槽,组合式则是将科林斯柱式的上半部分换成爱奥尼柱式卷涡,使形象更为复杂、丰富。而罗马陶立克柱式与古希腊陶立克柱式也略有不同,前者在希腊陶立克柱式的基础上添加了圆环形的柱础,另外在柱头下端添加上一圈环状装饰。古罗马r五种柱式,正表现出它(古罗马文化)比古希腊更丰富,但也更倾向于晚期,所谓“治久文繁,德盛文褥”,古罗马文化预示西方古代(社会文化)行将终结,走向中世纪了。但古罗马建筑也有创新的方面,这主要表现在建筑技术上的进步。古罗马时代用天然火山灰水泥做成混凝土构件以代替石材,在工程结构上还常用拱券和穹隆顶,所以它在建筑形式上要比古希腊更丰富。在这里,仍用一些典型的建筑实例,来解读古罗马建筑艺术及其文化:

一是科洛西姆角斗场,又叫罗马大斗兽场。它建成于公元82年。这是一座椭圆形平面的大型建筑,近乎现代的体育场,这座建筑外形为四层,下面三层为连续拱券,顶上一层为墙。三层拱券的拱间墙的外面设有倚柱,一方面加强外推力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则是建筑艺术上的,倚柱增强了形体垂直线条,丰富了立面影像。这些倚柱,每层的柱式是不同的,自下而上依次为塔司干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较为和谐、完美。

二是凯旋门,为了炫耀罗马统治者对外扩张战争中的胜利功绩,罗马建造了许多凯旋门。

这种建筑多建造在广场中央或大道口,以迎接胜利归来的军队,浩浩荡荡通过凯旋门。这种仪式之壮观,可想而知。当然,凯旋门不但做得雄伟,而且也精雕细刻,做得美丽动人。古罗马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凯旋门等,均以皇帝的名字命名。

如上所说,古罗马文化(包括建筑)一方面来自古希腊,但另一方面也有其独特性,因此古罗马的建筑形式有点接近古希腊。在诸多的宁波近代建筑中,有许多形式也较难分清是古希腊的还是古罗马的。另外,与古希腊风格一样,宁波近代建筑也很少有一座完整的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一般都是局部的,如柱式、山花、栏杆、牛腿、门窗,等等。

罗马式建筑山花多数被简化了,已属装饰之物,罗马式栏杆以瓶式居多,牛腿本是一种结构构件,用来支撑悬挑物,但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作为装饰物了,就如同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一样。这种部件的形式,好像牛的大腿部分,其名字也使人觉得充满力量。同时,古罗马时代的圆拱,在建造时要有用支撑物,等到拱建成后才拆除,而造拱时最后一块石是在拱顶,叫锁石,这块石头后来也作为装饰物了,它的形式也和牛腿一样,在宁波近代建筑中,牛腿和锁石是常用的饰物,已不是结构物了。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夕卜,当时教堂已不再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做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并拥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市。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琛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以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图,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给人造成的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十字平面:这也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门: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于文学艺术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式的建筑重要特点有:长,狭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宽广、偶尔的圆形式替换;对光、或者强烈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膏药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大规模天花板壁画,外在门面为剧烈的中央预测经常描绘。

巴洛克式样的神圣的建筑被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和大教堂的范例,主要影响了与横渡的圆顶和教堂中殿。巴洛克式的世俗建筑的中心是法国宫殿。如果哥特式建筑为“高直建筑”。它以墩柱、护墙、飞扶壁、花窗和高耸的尖塔等为特征。如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

而巴洛克式建筑流行于17~18世纪的欧洲与拉美地区,特点是运用柔和的手法,如断檐,波浪墙,重叠柱,以及透视深远的壁画,和姿态夸张的浮雕等,它能够反映出宗教的神秘和宫殿的豪华。典型代表有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等。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来自西方人在印度、东南亚的殖民地,原是为了适应热带气候而演变出的一种建筑形式。之后,在殖民地国家(包括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国家)大为发展,成为殖民地建筑样式的主流(因为气候普遍较为炎热)。立面有列柱特征的西欧建筑很容易与这种设置外廊式的建筑相结合;由列柱支撑外廊,原来建筑柱间的外墙面、窗户及窗楣等都退到外廊内侧,可以视为欧洲建筑的外廊化。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中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19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和有东方情调的建筑风格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中主义建筑在19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中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中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中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1861—1874),它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烦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1885~1911),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巴黎的圣心教堂(1875~1877),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庭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1893),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在宁波近代建筑中有一些民族资本家,宁波帮的著名人士如金庭荪、虞洽卿严子均等,虽接触西方文化较早,但骨子里中国传统文化仍是他们的主要思想,在他们早期建造的房产中仅在少量局部采用了些近代西式建筑的符号。建筑结构乃至雕刻图案仍以中国传统为主,例如位于宁波镇明路的金庭菰宅,采用西式的罗马柱,但梁枋上雕满了中国的传统图案,主要有以下特色:

雕刻图案多种多样,按雕刻形式分有木雕石雕砖雕;按图案造型类别可分为动物植物、几何图形、历史传记花样、文字花样、器具花样等六类,下面就金宅常见的雕刻图案作简单说明。

1.事事如意:形容所有的事情都如意,借“柿”、“狮”与“事”的音相同或相近来表示,上述植物与狮子又都有吉祥之意。如柿树:(1)长寿,(2)多荫,⑶无鸟巢,(4)无虫蛀,(5)霜叶可玩赏,(6)嘉实,(7)叶肥大;狮子:是威武勇猛的兽中之王(又有称虎为兽中之王一说)。

2.“福寿双全”和“五福捧寿”:“福”是福气。“寿”是长寿的意思,福寿双全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五福是:(1)寿,(2)富,(3)康宁,(4)孝终命,(5)好德。一般常用动物蝙蝠或案品中的佛手,以“蝠”、“佛”与“福”字音同或音近来表示,寿多以寿桃、寿石、寿字、青松、仙鹤等图案来表示。

3.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物。松:是一年四季叶茂常青的树木,人们以它作为坚贞不屈、意志刚强、长青不老的象征。竹:是风度潇洒,经历四季风雨挺而不傲,虚心正直抗霜雪而不凋的君子气质。梅:是以冰肌玉骨、傲雪开放、清香幽雅而为人们所喜爱。它们在严冬风雪里都能依依同生,共同象征了一种高洁的风格。

4.国色天香:指牡丹。牡丹在我国被誉为“花中之王”,是色、香双绝的名花,多以它象征富贵荣华。

5.君子之交(又称芝兰之交):比喻与友人的来往,如与正派的友人相交,则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借图中兰草、灵芝和礁石,“礁”“交”同音来表示。

6.玉树临风:以玉兰花象征洁白高雅,它与牡丹组成的图案则叫玉堂富贵。

7.琴棋书画:历来由文人墨客所喜爱,也为雕刻中常用索材。

8.八仙:常见的是明八仙,即人物图案,明清以来逐渐用八仙的使用器物来暗示八仙即所谓暗八仙图案。

9.放牧图、耕织图、娱乐图、丰收图:图案与图案之间有花鸟图隔开,人物有老少,男女,总计不同神态的人物约有60多个。

10.草龙、草纹:明清以来在雕刻图案中常用变形的龙凤及花草来代表某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建造时,可谓匠心独具,使建筑在居住功能满足的前提下,呈现精神文化之美,又因暴露了木头及石材的质感和色彩,有真实感、亲切感,不愧为雕刻艺术最精美之处。(www.daowen.com)

1.纹样图案。

动物纹:如龙、凤、麒麟、狮、马、鹿等。

植物纹: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灵芝、海棠等。自然纹:如日、月、山川、风、云、石、水等。

几何纹:如回纹、八角纹、圆等。

文字:福、禄、寿、人、安、囍。

人物:八仙、寿星、人文戏剧、神话等故事中人物。

器物:暗八仙中道八宝(芭蕉扇、阴阳板、玉笛、葫芦、宝剑、荷花、花篮、渔鼓)、琴棋书画、钱币、元宝等。

2.雕刻图案内涵

谐音:如鹿(禄)、蝙蝠(福)、金鱼(金余)、花瓶(平安)、蝴蝶(福)等。

移情:如牡丹纹(富贵)、仙鹤、桃子(长寿)等。

神话:龙、凤、麒麟等。

传说:和合二仙、八仙等。

掌故:劈山救母(宝莲灯记)等。

日常生活:耕作图、纺织图、丰收图、嬉乐图。

3.表达方式

寓意:如八仙(祝寿)、天官(赐福)、玉泉鱼跃(登科及第)。

显喻:如仙桃(长寿)、松鹤(长寿)。

隐喻:羊(孝顺)、暗八仙(祝寿)。

比拟:如芭蕉(爽朗)、浮萍(淡泊)等。

这些传统雕刻图案,具有喜庆吉祥之意,还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建筑艺术影响下,其建筑雕刻图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体系和艺术特征,金庭荪宅雕刻图案也如此。它鲜明的外部和内在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多样化

雕刻图案千变万化,例如雕刻图案种类多达上百种。建筑具有较固定的格式:柱础、门道、照壁、天井、木构架、屋顶等都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语言,促使各部位的装饰图案分门别类各自发展。形式上取材于动物、植物、自然形态、几何图形、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及文字等等,有着多样化的题材和形式背景。由此产生了极富想象、精彩纷呈的多样化的建筑雕刻图案,堪称宁波地区乃至江浙地区又一奇葩。

2.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

中国建筑本身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与仪仗、车舆、服饰一样,代表着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建筑规模和雕刻图案的运用都不得随意僭越.历代对于雕刻图案的采用都有明文规定的记载,例如《尚书·大传》:“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陈书·肖摩诃传》:“三公黄阁听事鸱尾。”《明史・舆服志》:“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大清会典》:“亲王府制……绘金云雕龙有禁,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脊,安吻兽门柱丹护,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龙首……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雕刻图案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封建社会尊卑上下主从秩序的标志,可见统治阶级对雕刻图案的重视和控制程度。

3.与中国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字源于象形图案,日月山川雷雨云气等自然现象,凤鱼牛羊等动物,宫廊、门、窗等建筑形象,都经过写实和提炼,形成了非常生动概括的图案化文字,同时,图案化的文字又被直接当作图案运用于雕刻上,如云纹、雷纹、山纹、凤纹等。一些表示吉祥的汉字本身也成了建筑雕刻图案,例如“福”、“寿”等字。把汉字的书法艺术与联匾等相结合组成为建筑雕刻内容,就更加常见了,这些情况,都与中国的汉字有密切的关系。

4.图案形式的通用性

尽管金庭荪宅建筑的组成和构件是特定的,但其雕刻图案有着较强的通用性。

首先,各建筑部位的装饰图案很多可以通用。例如许多图案如套方、方胜、回文、万字、冰裂、海棠、盘长等,完全可以用于木栏杆、石栏杆、砖瓦花格窗、传石铺地等。又如如意纹,可用于裙板、斗拱、悬鱼惹草、砖刻、石刻、柱础等。

其次建筑雕刻图案来源于其他装饰艺术,如铺首纹来自于青铜器纹样,宋织锦纹彩画源于丝绸织物图案。民间包袱彩画则更是直接模拟用花样包袱布披挂于梁枋之上的形象。还有汉砖的纹样,更是与当时的陶器纹样如出一辙,难分彼此了。这反映出传统雕刻艺术在整体上的统一性。

5.形式、功能、材料加工技术的相互统一

雕刻图案的形式,是与使用功能、制作材料和加工技术相一致的。瓦当是为了防止雨水腐蚀椽头,斗拱、月梁都是结构构件,窗隔用来贴纸或装明瓦,漏窗月洞门用来借景,它们都承担了一定的功能作用。窗隔以细长的木构件拼成,所以形成的图案以回纹、直棂、菱花三类为主,发挥了材料的特点;斗拱以木材拼成后再饰以雕刻,图案层次多而原理简明。

6.寓意上象征高贵吉利,祈求富裕平安

几乎所有象形的雕刻图案,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直接或婉转之表达幸福滴贵、智慧、和平、富裕、长寿等美好愿望。“日月星辰取其照,山取其镇,龙取其变,雉取其文,虎雉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斧取其断,亚作两已相背之形,取其辨。”这是天子衮服上“十二章”的意义,这些图案运用于建筑雕刻,含义亦同。龙、凤代表着尊贵,狮、虎代表威严,龟、鹤表示长寿,松、竹、梅代表高洁。莲花代表净土,飞天代表欢乐,忍冬象征益寿,缠枝象征绵延发展,如意象征佛法无边、随心所欲,火焰代表正义和兴旺,钱纹显示富有,云纹表示祥和,等等。

有些图案是取避祸防灾之意,如石狮、铺首、套兽是镇邪之意。

谐音的象征图案也很多,如鱼(有余)、蝙蝠(有福)、瓶(平安)、莲子(多子)、笔锭如意(必定如意)、蝙蝠铜钱(福在眼前)等等。

还有一些常用物事图案,也隐含了象征意义。如“琴、棋、书、画”代表儒雅,“喑八仙”表示万事亨通。

还有一些几何形图案,通过联想和命名得到象征的意义。如回文盘长、寓意连续不断,锦葵表示前程似锦,井口、套方表示富有。

正是雕刻图案的象征性赋予其很强的活力,才得以不断地流传和发展。

雕刻图案始终贯穿着整幢建筑的装饰工程,砖雕、石雕、木雕,平面雕、浅雕、深雕和透雕手法相结合,技巧娴熟。灵透的图案挂边和挺括各式阴阳线脚,精美而不能言状,分块成组的画面;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巧妙安排,特别是戏剧、神话、传说、日常生活题材的人物;喜、笑、怒、骂,面目清晰传神,动作生动自如,衣褶线条准确流畅,加之配景符合故事情节的特点要求,似水乳交融一般协调,真有点“鬼斧神工”之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