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古代治水:蜀族选鄨令代杜宇,鳖令教治水

四川古代治水:蜀族选鄨令代杜宇,鳖令教治水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常璩反对鳖令尸化之说,不合扬雄旧文。“鳖泠”两个字,魏、晋、唐、宋人有鄨、鳖、令、灵、泠等多种写法。望帝任以治水之事。由于治水成功,耕地推进至平原沃壤,蜀人拥戴,遂得代杜宇为蜀主。其事与禹相似,实为蜀族群选鄨令代替已经衰老的杜宇作为其首领,以利于继续治水发展耕地。蜀族从山区来,初不精于治水之术,赖鳖令教之。此鳖令治水之实义也。宋人谓妻与人通奸者为“龟鳖”。

四川古代治水:蜀族选鄨令代杜宇,鳖令教治水

汉书·张衡列传》载《思玄赋》有云,“鳖令殪而尸亡兮,取蜀禅而引世。”唐章怀太子注云:“扬雄《蜀王本纪》曰:荆人鳖令死,其尸流亡,随江水上,至成都,见蜀王杜宇。杜宇立以为相。杜宇号望帝,自以德不如鳖令,以其国禅之。号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文选·思玄赋》李善注,亦引《蜀王本纪》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积百余岁。荆地有一死人名鳖令,其尸亡,随江水上,至郫,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令为相。以德薄,不及鳖令,乃委国授之而去。”

水经注》卷三十二引来敏《本蜀论》曰:“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3]。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塞)而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为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益州”云:“扬雄《蜀王本纪》、来敏《本蜀论》《华阳国志》《十三州志》,诸言蜀事者,虽不悉同,参伍其说,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至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后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始称王者,总目名蚕丛。次曰柏灌。次曰鱼凫。其后有王曰杜宇。宇称帝,号望帝。自以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时有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鳖令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如相,因禅位于鳖令,号开明(帝)。遂自亡去,化为子鹃鸟。故蜀人闻子鹃鸣,曰是我望帝也。鳖令或为鳖灵。子鹃为子巂。或云,杜宇死,子规鸣。”

其他引《蜀王本纪》言蜀开国事者还多,文字各有不同,要可以上举四者为代表[4]。乐史说他“参伍其说”(犹言综合整理),是因为扬雄旧本早已散佚,应劭(东汉末叶人)、来敏(三国时人)、常璩(晋人)、郦道元(后魏人),引用不重原文,意为增删,只合综合分析,以求原意。他的这一工作是做得相当好的。大抵“南中为园苑”以上,皆取自《华阳国志》。“荆人”以下,则是他整理出来的《蜀王本纪》原意。兹为《太平寰宇记》作些解说如下:

他为什么对鳖令事不用《华阳国志》呢?因为常璩反对鳖令尸化之说,不合扬雄旧文。他认为扬雄《蜀王本纪》是原始史料,不当破坏。

常璩《序志》说:“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有生必死。死,终物也。自古以来,未闻死者能更生。当世或遇有之,则为怪异,子所不言,况能为帝王乎。”故他的《蜀志》只说“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并“鳖灵”字亦不用。这本来是常璩的“书生之见”,合该不取。

“鳖泠”两个字,魏、晋、唐、宋人有鄨、鳖、令、灵、泠等多种写法。扬雄原字如何,已不可知了。来敏是引用最早的一个人。《水经注》传其字作“鄨令”,从邑。后亦作鳖。王先谦合校云:“朱笺曰:‘《汉书·地理志》牂牁郡有鄨县。’赵释曰:‘一清案:《寰宇记》引《周地图记》作鄨灵。’”今按:鄨县,秦属黔中郡,故城在遵义,本楚国商于之地。秦灭巴蜀,“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常璩《巴志》文)是也。汉武帝开南夷,唐蒙亦从巴符水入,先据鄨邑。故置犍为郡时,初亦治鄨,后乃渐徙至平夷、僰道与武阳,而以鄨隶牂牁郡。鄨为巴、黔、犍、牁四郡之间一奥区可知。“楚商于之地”者,楚在南国中文化最高,工巧发达,以商业经略诸夷部落。诸夷部既受其经济羁縻,渐亦接受其政令,请置官吏,理其商民(凡秦汉史言“请吏”者皆是如此)。故楚国先有鄨县,有令长(县者悬也,今言飞地。战国初世,各国多有县邑,后乃以郡辖县)。开明氏之始祖,以荆(楚)人为鄨县令,有罪当死,乃亡命入蜀,投望帝于汶山之下。望帝任以治水之事。由于治水成功,耕地推进至平原沃壤,蜀人拥戴,遂得代杜宇为蜀主。其事与禹相似,实为蜀族群选鄨令代替已经衰老的杜宇作为其首领,以利于继续治水发展耕地。既非禅让,亦非篡夺。似当时蜀族较重公共福利,选举首领固当如此。(www.daowen.com)

云鄨令“尸随水上”者,其人犯罪当死,故谓其躯体为尸[5]。循江水而上至郫邑,故曰“尸随水上”。楚国通缉不能获,故曰“荆人求之不得”。邑在巴与蜀境的南徼外,介于楚、蜀、巴之间,其罪人不可奔巴。巴、楚世为婚姻,楚国能向巴国索囚。蜀、巴世仇,故奔蜀不患不容,且获重用,故曰“复生”。

荆为楚国旧称,故“荆人”即楚族的先代,治理泽田,开渠放水,建筑堤防,种稻、养鱼,生活得到改善。蜀族从山区来,初不精于治水之术,赖鳖令教之。此鳖令治水之实义也。

《华阳国志》说“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来敏、乐史皆作“巫山”。“巫”字是绝对不通的。蜀国当时只占有四川盆地西北部,东南部为巴国。巫山又在巴国极东的楚国界上。蜀国何能去凿巫山?鄨令罪逃又安敢去到巫山?巫山之峡长百里,皆石灰岩,易受水蚀,不受斤斧,当时技术,如何可能凿开巫山?《华阳国志》作“决玉垒山”,较为得之。玉垒为蓥华九顶之古称,四时积雪不消,故云玉垒。其脉抵灌县而极,故灌口之山,得承玉垒之名。岷至灌口,原有沱江(内水)分支,经宝瓶口砾岩裂隙流灌郫邑以东,但流量小而不稳定。每岷江大水泛滥,即不收分水排洪之效。可能自鄨令时已经有筑坝分水,防制洪水横流之法,使其不害农田(如沙市地区,江流高于农田数尺而水不为害,便是荆州久已行用之法)。李冰即因其法更创湔堋。若然,则蜀人之拥鄨令以代杜宇,比为“尧舜禅让”,亦正适当。惟称为“决玉垒山”,或“凿玉山”则恐非扬雄原文之意,而是后人因李冰之工所推测之语也。

或疑成都平原积水只有凿新津彭山、金堂三处江口可泄,凿玉垒无益。因疑鄨令所凿是金堂峡与新津天社山(金字从玉,堂字似垒)。这也不然。金堂、天社与彭山江口,皆由地壳上升,江水刻蚀,积以岁月,自然生成,非可以人力凿通。亦犹巴东三峡之不能设想为人力开凿也。

《后汉书》《文选》《华阳国志》皆宋代才得刻板。宋以前只有手抄本,字句屡被改变。宋人谓妻与人通奸者为“龟鳖”。鄨字唯地名用,而形与龞近,故传抄转讹为鼈。宋人又写作鳖,而有杜宇与其妻通之说。俱无足取。令古音本读如清泠之泠,音同于伶与灵。缘音而讹,尤不足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