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上古史新探:石棺椁是否纵目人冢

四川上古史新探:石棺椁是否纵目人冢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阳国志》说:“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其后十余年,理县又发现大批石棺墓,其椁为乱石砌。又发现康南、滇北西逾金沙江地区亦有石棺葬,考查者断为古羌人墓。是各民族皆有石棺葬,不必纵目人。汉魏塑马头娘与马明王皆有额上纵目,故常璩称氐类为“纵目人”。至于石棺椁之制作,当取决于砂、页岩的有无。以此知《华阳国志》“纵目人冢”之说,决不可取。

四川上古史新探:石棺椁是否纵目人冢

华阳国志》说:“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常璩此说,大成问题。近人据为重要史料遵用,当辨。

石棺,建国前芦山县最先发现(详拙著《芦山汉石图考》),系汉人王晖墓棺,其墓志有建安年号(其椁是砖砌)。其后十余年,理县又发现大批石棺墓,其椁为乱石砌。近年又发现凉山地区许多处石棺,皆汉代僰族人古墓。又发现康南、滇北西逾金沙江地区亦有石棺葬,考查者断为古羌人墓。是各民族皆有石棺葬,不必纵目人。常氏固云“俗以为纵目人冢”,谓是魏晋时蜀人访于羌人之言如此。建国前理县工作人员询之当地居民,云是“戈基人冢”。理县藏民传有与戈基人之战争故事,不能定其时代。

我国典籍未见有“戈基人”,并其谐声文字亦不可得。川大教授冯汉骥、蒙文通等均曾进行调查、考订,迄未得戈基究为何人。有人认为是羌族未至以前,该地原始居住的野蛮民族。此必不然。比羌族更落后的民族安能有条件制造石棺?又有人说戈基人是蚕丛后裔,据有此地。羌人后至,与战逐去之。这与《华阳国志》蚕丛王目纵之说合,与羌人后至之说亦合。而且有进行体形考察的民族工作者分析说:氐人眼角多上斜,判蚕丛与冉皆“氐类”,戈基当亦为氐人,为后至之羌人所逐。此说较有道理。但我所见的氐人,眼角并不上斜,例如平武白马乡的达布人就是一般人说的氐族,眼平,而角稍向下,仅不如一般汉人眼角向上。即如测定工作者,亦只说“眼角多上斜”,非尽上斜。然则《华阳国志》所云,只传说之无足取者也。

世传马明王像、灌口二郎神像与川主神像,皆额上有一纵目。人类固不能多有一目在额上,然人额正中多有纵陷褶襞,相法谓是凶征,亦为威武之征。窃疑纵目当如此解。川主即李冰,二郎神传为其子,实皆蜀族名人。马明王者,实古代之蚕神,即蚕丛王也。其说纡回,兹申言之:

荀子·赋篇·蚕赋》云:“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欤。”[4]马缟《中华古今注》程雅问蚕云:“蚕为天驷星化,何云女儿?”崔豹对以“马头娘”事[5]。《甘石星经》谓房四星,其一为天马,一为天驷。《协律辨方书》谓天马为丛辰,“为掌蚕命之神”。这些资料,都说明蚕丛与马明王的关系。《蚕赋》谓蚕“女好而马首”者,盖谓蚕丛氏之神像为母系氏族之王,故像女好(后世以为是嫘祖之像)。蚕首与马首无相似处,而云“马首”者,蚕丛出于牧羌,善养马,既又创养蚕,恒以良马和蚕丝与华夏贸易,故华人谓“蚕与马同气”。以天驷为蚕,天马为丛辰,护持蚕命。故俗于饲蚕之月禁杀马,而绘蚕丛神像作马头。华夏周秦之俗如此,汉魏晋世亦当如此。故晋人传马头娘故事(崔豹、程雅皆晋人)。又有好事者别立马明王庙,祀马神,与之相并。至宋,宰相王钦若驳先蚕为天驷之说(详《宋史》本传)。朝廷乃命蚕神改塑翁媪持茧像,但称“先蚕”。废马头娘像。而马明王庙不废(今世称百马庙,蜀中处处有之)。汉魏塑马头娘与马明王皆有额上纵目,故常璩称氐类为“纵目人”。其实是因蚕丛神像(蚕神)有纵目,李冰父子像亦有纵目,遂谓“氐类”为纵目人种。在天文,天马与天驷同参宿,在儒生,遂谓“蚕与马同气”。在世俗,遂有马明王与马头娘同祀。都只缘去蚕丛世远,格于华夷,随意造神,失其本义。要该缘蚕丛为养蚕始祖之说所演变。亦犹“杜十姨嫁伍髭须”,任随世俗诞妄而已。(www.daowen.com)

至于石棺椁之制作,当取决于砂、页岩的有无。苟其地无层理匀密之砂岩、页岩,任何民族也不能作石棺椁。羌俗火葬,《墨子》《荀子》早有记载。今世羌支之顽强守旧者仍习于火葬。蚕丛与其他氐类,皆出于羌,故其分布地无坟墓,更何庸制棺椁?今世蜀人皆制木棺石椁。仅古代有制石棺与瓦棺者,亦有凿石为崖墓者,皆因四川盆地内多砂、页岩,易取石板,作石穴,因自然资源之便。其徙居于石灰岩地区,与古生代地层地区,虽资富有孝子,亦不可得而有。僰人多石棺者,僰人分布地多砂、页岩,遂世代养成风习。羌人居高草原无此石材,亦不易得木棺,故习于火葬。蚕丛氏阶段,岷江地区是否已有铁器与青铜器,大成问题。若仍仅有石器,则造木棺尚不可能,何得遂有石棺椁?以此知《华阳国志》“纵目人冢”之说,决不可取。而藏民所传之戈基人墓,乃可取。

戈基人,绝不可能是羌支民族或北来杂胡,而只能是汉置汶山郡后,徙入居住之汉民。汉民乃有棺椁之制,有石棺石椁之葬。岷江北部有砂、页岩,故能留此遗迹。其时间最早在后汉重开汶山郡。因后汉时墓葬多石工、碑、阙、石棺、崖墓所发现。下限可能至五代。因唐末至五代,此区民族战争最频繁,宋元以后就少见了,羌番与戈基人战争的故事可能由此产生。

“戈基人”的称谓,须从羌语中求意。杂谷脑藏民奉喇嘛教。其人大都是从康藏地区迁来的“西山八国”之裔,在羌族各支语言中,属康巴系。康巴呼头顶为果(戈音近),数目之首为几(基音近),是否“戈基”为统治阶级的民族之义?如有可能,则正是汉族入居此区者与吐蕃战争的故事,与汉族有石棺椁葬制符合。是则番言戈基人,盖指汉唐世居住到杂谷脑河区之华族蜀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