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寅文集(第二卷)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尊重丑角:传统戏行中的重要角色

丑角以动人欢笑为职,是备受我国观众喜爱的角色。我国戏台上的丑角是行当,既可扮演高官,亦可扮演小民,是备受尊崇的“台柱子”,不光观众十分喜爱,旧时,戏班子里头亦有尊丑的传统习惯。[36]董先生所论是符合实际的,我国戏曲界确实有“尊丑”的传统。[38]戏行重丑的原因何在?[40]丑角在戏班子里的崇高地位正是喜剧美在我国广大观众心目中的地位的反映。戏行尊丑与戏场对笑的崇拜有密切关系。
理论教育 2023-07-06

清心寡欲与避免心灵震荡的重要要求

体格有缺陷的婴儿一律处死。法律规定结婚的年龄,选择最有利于生育的时期与情况。青年男子一律编队,上操,过集体生活。古希腊人以悲剧为“高尚”,以喜剧为“卑下”,亦与这种心理需求有关。[99]这种生活境遇与古希腊人的生活境遇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国古人的心理要求与古希腊人也是大不一样的——心平气和,忌讳心灵震荡,消弭内心冲突。孔子未言“养心”,但积极提倡节制情欲。
理论教育 2023-07-06

皮影戏和傀儡戏的导源之言

早在戏曲正式降生之前,皮影戏和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皮影戏和傀儡戏都以装扮人物故事为职,与由真人化身表演的戏剧表演活动颇多相似之处,故均被部分学者视为戏曲文化之源。皮影戏始于汉的说法并无实据。皮影戏的降生期可能在隋唐之际。孙楷第先生的力作《傀儡戏考原》力主此说。傀儡戏始于汉末,而此前我国早有歌舞杂戏。
理论教育 2023-07-06

感性与实用理性:如何取得平衡

在表现“人的天职”时,正剧比悲剧或喜剧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因为,悲剧处理形而上的事物,喜剧处理通常理性的事物。对于死亡,正剧是意识到的;不过,它处理死亡时,并不涉及形而上学的考虑。我国古代戏曲则以“感性的沉迷”为突出特点,它不大关心人和宇宙的关系,而注目于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不是作超越现象界的冷峻的哲理思考,而是热衷于进行面向人伦日用的热情的道德评判。
理论教育 2023-07-06

慰衷肠:古代戏曲中的惩恶扬善

[16]惩恶扬善以慰衷肠的古代戏曲也正充盈着乐观祥和的气氛,在戏曲舞台上不只是善恶分明,而且是报应昭彰,阴霾最终被驱散,结局大多是一片光明,剧作家很少把遗憾、焦虑留给观众,而是让观众的道德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一,赏罚之柄移于冥漠。
理论教育 2023-07-06

文化演进途径的丰富多样性

问题在于根据世界文化演进途径的同一性而推导出来的这一结论并不符合中国戏曲创生起源过程的实际状况。文化演进既受生产力的制约,也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文化演进的过程、途径是文化运动的具象,它们可以是迥异的,而文化演进的规律则是对文化演进不同过程、途径的概括和抽象,它一般是共同的。无论是从精神特质、形式特征还是从演进过程、途径来看,不同社会的文化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理论教育 2023-07-06

古代戏曲的审美形态探析

与古希腊戏剧以及后世的西方戏剧相比照,中国戏曲艺术不只是发生发展的道路特殊,其主要审美形态也是迥然相异的。中西古典戏剧审美形态的差异反映出中西方民族精神的差异。由此可见,悲、喜中节的古代戏曲体现了东方传统戏剧的审美追求。
理论教育 2023-07-06

地位突出:欧洲与中国对悲剧与喜剧的不同评价

在欧洲,悲剧不但被视为戏剧艺术之上乘,而且被尊为整个艺术的“冠冕”。[10]尽管欧洲也有理论家对轻视喜剧的倾向进行过批评,并热情地为喜剧辩护,但喜剧在欧洲剧坛的地位始终在悲剧之下。在欧洲,悲剧崇高、喜剧卑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但蒋氏所论涉及中西审美崇尚之差异以及悲剧、喜剧在中西方的不同地位,这与实际情形又是基本相符的。恰恰相反,喜剧在我国古代似乎地位更加突出,它受到普遍的欢迎和重视。
理论教育 2023-07-06

对门第与功名观念的批判与否定

我国古代戏曲对这种观念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否定。门第观念的核心是保持贵族的地位,平民百姓不但没有这种观念,而且对这种贱视庶民的观念十分反感,要求打破这种不合理的限制,否定这种腐朽的观念。另有一类剧目写官宦人家的子弟抛弃门第观念,与社会底层的流浪女艺人相爱,不但抛弃科举功名,甚至不惜与官宦家庭彻底决裂,表现出对门第观念的厌恶。
理论教育 2023-07-06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优化方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认识也为人类学研究所证实。探寻考察社会意识形态的起源——特别是追寻其“终极起源”,不能脱离社会意识形态借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理论教育 2023-07-06

古代戏曲审美形态:悲喜交融的优缺点

悲剧与喜剧是西方古代戏剧审美形态的主要类型。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的悲喜剧虽然也有一定数量,但与悲剧和喜剧相比,只是西方古代戏剧中的少数。而将其移入古代戏曲批评则阻逆横生,多有不合。戏曲中有相当多的剧目苦乐相错,既不好归入悲剧,也不便归入喜剧,即便是戏曲史上的名著也有这种情况。因此,他们认为,对中国古代戏曲进行悲剧、喜剧的分类研究缺乏合理的前提,只会造成对古代戏曲的歪曲。
理论教育 2023-07-06

称赞王昭君和蔡文姬的艺术形象系列:为国效节

戏曲作家不仅聚焦民族英雄,同时还通过爱国女性来传达为国效节的情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昭君和蔡文姬,这两个艺术形象得到不同时代多位戏曲作家的反复刻画,以至于形成了人物形象系列。元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热情歌颂了王昭君为国死节的崇高行为。20世纪30年代陈墨香编剧、程艳秋主演的京剧《文姬归汉》与《吊琵琶》亦相仿佛,此剧将《胡笳十八拍》谱入京剧唱腔,表达为国效节的民族情感。
理论教育 2023-07-06

宗教仪式与戏剧性的关系:源于古希腊祭祀仪式的思考

根据考古发掘和对原始部落的考察推测,这种猎兽仪式是充满戏剧性的。后世的宗教仪式富有更强的戏剧性。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宗教仪式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再现奥赛利斯受难及其子报仇复国的过程,有众多信徒参与,场面宏大,戏剧性很强。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仪式孕育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这是西方学术界一致首肯的通说。巫术仪式不仅被视为艺术的生命之源,而且也被视为人类文化的生命之源。
理论教育 2023-07-06

深度解析古典喜剧的样式和功能

笑使主体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优越感,其功能是对丑行秽迹的否定和惩罚。喜剧美的获得要求审美主体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过深的情感涉入是喜剧的大敌。[61]我国古代喜剧的样式与功能,和欧洲古代喜剧样式与功能的单一形成了鲜明对照,它既有鞭挞丑行秽迹的讽刺喜剧,也有赞美善行、肯定生活的歌颂性、抒情性喜剧。“下以风刺上”作为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同样被古代戏曲所继承。诗歌中的美和刺均受到儒家礼教文化的规范。
理论教育 2023-07-06

古代戏曲的以时制空结构模式的发展

我国古代戏曲的结构模式是“以时制空”的产物。古代戏曲多采用平面展开的点线式结构,在这种结构模式中,时间是出发点,剧作家热衷于从头至尾地铺排事件的进程,至于事件的地点,人物的活动空间,则在时间进程中顺便带出,不是寓时于空,而是以时制空,亦即让空间“服从”时间。
理论教育 2023-07-06

衡量悲剧的尺度和因素

有学者认为,悲剧“是一个历史性和阶级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对于悲剧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唤起统治阶级悲悯和同情的悲剧,却不能引起被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悲悯和同情,因而也不能成为被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所谓的悲剧。”这些悲剧名作既能唤起当时雅典公民的悲悯与同情,也能唤起我国当代观众的悲悯与同情。这些相同点也就是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阶级的人衡量悲剧的共同“尺度”。
理论教育 2023-07-0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