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

茶经新解:陆羽的茶圣智慧,与茶器交朋友、人器合一

偶尔披上一件朋友的衣服出门,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安期生在芝罘山得道成仙时,想必也是与赤红宝剑融为一体。这样一来,黄公偷走宝剑,意义就不大了。反观那些用着德国蒸锅、法国刀具、美国灶台的朋友,仿佛更像是炊具收藏家了。泡茶与料理,殊途同归。与其不断追求更新茶器具,不如与自己手中的老伙计认真打交道。武侠小说中讲究人剑合一,泡茶中也追求人器合一。人与器,在每日的泡茶中不断磨合。
理论教育 2023-08-05

云南原始森林发现野生大茶树,人工种植茶更优质

要说云南的原始森林里,那确实还有野生大茶树。市场上那些所谓的“野茶”,其实最多只能定义为“荒放茶”。“野茶”之所以能走红市场,其实是暗合了人们对于“野味”的向往。但实际经验也告诉我们,野生的果子不好吃,因为又酸又涩。野生动物不能吃,因为既不环保也不安全。其实,现在的人工种植茶,选取的都是优良品种。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茶产地排行榜:茶经揭秘茶叶产地与质量的重要关系

可“八之出”的这种“全面”,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今我国可产茶的省市自治区达到了20个,产茶的县市则超过了1000个。所以,其实“八之出”不只是分布图,更是排行榜。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了茶叶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同为浙江产的“大佛龙井”,价格则只是四五百元一斤。喝茶的人不见得看过《茶经》,但却根深蒂固地认为茶的产地与质量密切相关。对于茶要讲究产地的审美标准,是《茶经·八之出》首次提出来的。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经:茶圣陆羽智慧 - 茶中加盐的改善作用

加盐之后,食物的口味更佳纯正。但即使如此,这位茶圣对于茶中加盐的事也并未反对。想必加盐之后,对于茶汤口感应该有着很大的改善作用。若是饮茶加盐,倒是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但像黑茶,茶汤比较厚重,且新茶苦涩度较高,喝这种茶时,盐就有了用武之地。除去改善口感,茶汤中加入少许盐,便可成为很好的功能性饮料。而他们干活必带的这种罐罐茶中,就要加上适量盐巴。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经新解五之煑:陆羽的茶饮智慧

茶经新解扫码回复“五”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沫饽,汤之华也。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陆羽《茶经·五之煮》
理论教育 2023-08-05

红茶失去提神效果,了解陆羽的饮茶智慧

经过“脱因”的红茶,喝起来当然丝毫没有提升的效果了。打个比方,白茶之中白毫银针最为细嫩,自然提神效果也就最好。绿茶也是如此,明前茶多为嫩芽,提神效果自然就好。但也要注意,咖啡碱可并不是人体有害的物质。适当摄入咖啡碱,对人体具有提神益思、强心利尿、消除疲劳等功能。只是估计茶圣陆羽没有当代人这么大压力,沾枕头就能睡着,所以自然把“提神”当优点。如今城市人睡眠质量普遍不佳,这“提神”又成了缺点。
理论教育 2023-08-05

中国人为什么爱送茶?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揭示原因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送茶?甚至于送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行为。也有人把“精行俭德”,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四字真言。但无论如何,饮茶似乎都与“俭朴”二字挂上了钩。古人一致认为,饮茶是证明自己德性俭朴的活动。皇帝为了表示俭朴,强调死后不要杀牲祭祀,而是摆上茶饮就够了。作为礼品,茶足够精致与厚重。“俭德”,已经注入了茶的文化基因当中。不论何时,茶在中国人的社交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经新解:寡妇救鬼获善报,陆羽记录的茶智慧

剡县陈务的妻子守寡很早,与两个儿子相依为命。母亲心地良善,每次喝茶时都不忘了先给古墓敬上一碗。两个儿子看不惯,觉得纯粹是浪费。当天晚上,母亲做了一个梦。母亲把鬼魂托梦的事情告诉了两个儿子,他们都感到十分惭愧。这则故事,出自南朝刘敬叔《异苑》。这本书流传下来了十卷,但已非原貌。幸亏陆羽写《茶经》时,摘录下了这篇。为我们保留下了这段“寡妇、古墓和茶”的精彩故事。
理论教育 2023-08-05

惜物精神: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与中国传统

如今中国主流饮茶方法,严格实行着茶水分离。《茶经·五之煮》中记载:“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在《茶经》这段原文下还有一行注释,用来解释“末茶”时的注意事项。据说,碾成细米状的是上品,要是碾成菱角状那就沦为俗物了。《茶经》中有一系列茶器具,专门为了服务于“末茶”的环节。显然,只是泡水喝太可惜了。唐宋饮茶之法,其实是中国传统“惜物精神”的体现。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之第十难:茶圣陆羽的九难及虎丘现象

茶圣陆羽所说的“九难”,虎丘茶是一一度过。若不是成功度过“茶之九难”,它也不会“修成正果”,登上明代第一名茶的宝座。但殊不知,这茶圣所说的“九难”之后,还有更为难以克服的第十难等着呢。的确,当一款茶过红之时,总是值得从业人员警惕的。我将茶由于名气过大而带来的危机,姑且命名为“虎丘现象”。拿别的红茶冒充金骏眉,那都算是“良心之作”。据说,2017年老班章茶树王成交价每公斤32万元。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经新解:干净卫生是餐馆的核心标准

现代人选择餐馆,其实就是两个核心标准:一个是口味不错,另一个是干净卫生。可对于卫生的要求,一直比较模糊。茶圣话里说得明白,这“巾”专门用来“洁诸器”。既然是餐具,那干净卫生就应该是硬性的要求。《茶经》所倡导的这种对待茶器的态度,至今仍有实际意义。可时至今日,爱茶人对待茶器卫生的态度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陋习,在使用紫砂壶的爱茶人中最为严重。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经新解:陆羽饮茶智慧与石阡罐罐茶的渊源

煮茶放姜的做法,并非石阡罐罐茶的首创。这条史料,被称为最早的饮茶记录。陆羽虽是批评,但却无意中将这种饮茶方式描述得十分清楚。除去放姜,其中“或煮去沫”四个字,与石阡罐罐茶用炭条祛除罐口沫子的办法惊人地相似。但不可否认,类似于石阡罐罐茶的喝法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甚至在陆羽生活的中唐时期,仍是饮茶的主要方式之一。由此可以推断,石阡罐罐茶堪称中国饮茶习俗上的活化石了。
理论教育 2023-08-05

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育茶智慧

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第二章“二之具”中,介绍了唐代一种专门用来存茶的工具——育。如今乌龙茶制作中的焙火工艺,与《茶经》中“育”的工作原理很像。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茶经·二之具》理解为记述唐代制茶工具的章节。由于茶业技术迭代很快,第二章也被戏称为《茶经》中最“过时”的一部分。虽然如今茶叶制作方法日新月异,但最基本的原则却仍在《茶经》当中。陆羽《茶经》中,将收藏茶的工具称为“育”。
理论教育 2023-08-05

全球茶饮热卷土重来-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

事到如今,茶已经不只是一个中国范围内的话题。在世界舞台上,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数据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有饮茶的习惯。全世界每天消耗的茶,竟然高达30亿杯之多。中国茶,毕竟曾经深刻地影响过英美两国的历史走向。我们要说说,他们为什么对“茶”情有独钟?也就是说,茶以舶来品的身份出现在西方人面前。若是把这些对茶的初步印象汇总成一个字,那就是“贵”!
理论教育 2023-08-05

饮茶的不同之处:细品与牛饮的区别

一种是小口喝,我们称其细品,另一种是大口喝,我们叫作牛饮。《茶经》中,记载的饮茶器具是“碗”。虽是“饮”而非“品”,但也绝不是牛饮的程度。《茶经》第六章专门讨论了茶应当如何喝的问题。按《茶经》原文来看,一茶则的茶末最理想应当煎煮出三碗茶汤。是煮三碗还是煮五碗,味道自然会有不同。换句话说,虽然饮茶器是碗,但陆羽控制了茶汤的浓度,从而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口味的良好。
理论教育 2023-08-05

乾隆皇帝的茶礼:国际外交的绝佳姿态

不光是老百姓间,国与国之间也爱送茶。众所周知,乾隆皇帝爱喝茶。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时,乾隆皇帝就赠给了大量的茶叶。乾隆皇帝不愧是十全老人,送茶礼都和一般人不同。就乾隆皇帝赏给马戛尔尼使团的茶叶,估计两辆金杯车都拉不走。马戛尔尼使团试图建立的外交,在乾隆皇帝眼中只不过是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从乾隆茶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天朝上国的姿态。要想融入外交体系,乾隆皇帝要先学会“送茶”而不是“赏茶”。
理论教育 2023-08-05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