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可以表达为:“A或者非A”,即“A∨A”。
A与非A是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它们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命题。“A或者非A”断定“A”和非“A”这两种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即或者A真,或者非A真,也可能两者都是真的。如果A假,则非A必真;如果非A假,则A必真。一个事物如果它不是A,就必然是非A;如果它不是非A,就必然是A。或者是A,或者是非A,不能两者都不是。根据排中律的内容,我们可以将排中律的要求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概念而言,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的情况下,必须承认其中有一种情况是真的,而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例如,不能既否定刘某的行为是“合法行为”,又否定刘某的行为是“非法行为”。而必须承认刘某的行为或者是“合法行为”,或者是“非法行为”,二者必居其一。如果对这两个概念都予以否定,这是不符合排中律要求的。需要注意的是排中律只适用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不适用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如果同时否定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概念,是不违反排中律的。如就刑罚主刑而言,我们说一个人既没被判处“有期徒刑”,也没被判处“无期徒刑”,这是不违反排中律的,因为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对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具有矛盾以及下反对关系的两个不能同假的命题,不能同时否定。
例如:
(1)有些证人是诚实的。
(2)所有证人都不是诚实的。
(3)有的警察是党员。
(4)有的警察不是党员。
(1)和(2)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个是真的。(3)和(4)是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它们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因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对上述两组判断,如果同时都否定了,是违反排中律的。总之,排中律要求人们的思维旗帜鲜明,具有明确性,绝不能含糊其辞。
比较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5)在评价《红楼梦》的讨论会上,出现了两种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它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一种认为它不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主持讨论会的人最后表态说:“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也不同意第二种意见。
(6)对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5)违反了排中律:“它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与“它不是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是两个矛盾关系的命题,主持人既不承认前者,又不同意后者,违反了排中律。(6)没有违反排中律:“我们提倡”和“我们禁止”是两个反对关系的命题,两者不可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所以,对二者都否定的态度并不违反排中律。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被称之为“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一词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武则天时期有一宰相名叫苏味道。他对问题正反两反面的意见从不表示任何明确的态度。他曾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模棱”。“模棱两可”也被用来指称对待事物含含糊糊,不明确表态的态度。或主张“似乎此,似乎彼”。实际上,“模棱两可”也就是“模棱两不可”,因为“似乎此,似乎彼”也就等于是“非此非彼”,在“是”与“非”面前含糊其词,持骑墙态度。
例如:
(1)在一次关于有无鬼神问题的讨论中,基本意见有两种;大多数人认为无鬼,少数人认为有鬼。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既不能承认有鬼,也不能承认无鬼。
(2)有人说“张三有自首情节”,有人说“张三无自首情节”,这种争论没有多大意思,我对这两种现点都不赞成。
(3)“你认为人有特异功能吗?”“我不承认有些人有特异功能,也不承认有的人没有特异功能。”
分析:
例(1)中第三种意见,看起来貌似客观,其实质仍然是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有鬼与无鬼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例(2)中“张三有自首情节”与“张三无自首情节”具有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都否定是违反排中律的。
例(3)中“有些人有特异功能”与“有的人没有特异功能”是一对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都否定也是违反排中律的。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排中律
排中律是人们正确思维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它对于保证人们思维的明确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揭露“骑墙居中”、“模棱两不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但是,排中律只是正确思维应遵守的规律,如果我们将排中律的要求绝对化,就有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为了更好地运用排中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同题:(https://www.daowen.com)
(一)注意排中律的适用范围
排中律只适用于同一时间、同一方面条件下,对同一对象作出的两个互相矛盾或不能同假(即在下反对关系下)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而有第三种存在情况或可以同真(即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中,却不能要求必有一真。
例如:
(1)张某不会被判处无期徒刑,也不会被判处有期徒刑。
(2)我认为“某监狱关押的都是财产型罪犯”不对,但“某监狱关押的都不是财产型罪犯”这种说法也不正确
例(1)中的“无期徒刑”与“有期徒刑”不构成矛盾关系,另外还有死刑、拘役、管制的存在,对“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两种情况都进行了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例(2)中“某监狱关押的都是财产型罪犯”与“某监狱关押的都不是财产型罪犯”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可以同时是假的,都否定了也不违反排中律。
(二)对某些暂时还没有确认的事物,不明确表态并不违反排中律
排中律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还没有做出明确判断而采取不选择的态度。如在没有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前,对某人究竟是不是罪犯的问题。回答说“我既不肯定说是,也不肯定说不是”,这是被允许的。另外,受自己经验、知识的限制,对问题分不清是非真假,不对问题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正是实事求是态度的反映,不存在违反排中律问题。
(三)有些因某种理由而采取不明确表态的做法,并不违反排中律
如某些特殊场合(像外交场合),即使是非清楚,为避干预之嫌,不明确表态并不违反排中律。再如选举时,由于特定原因不愿或不明确表态,既不赞同也不反对,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权利,不涉及违反排中律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杂文《立论》写道: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声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的合力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he he he he。’”,面对“说谎”和“不说谎”只能选择一种的抉择,杂文中老师教给“我”的态度就是暂时不表态,暂时不表态其实是一种特殊情况下回避的态度。
(四)对复杂问语不作回答不违反排中律
复杂问语是指一种包含有对方尚未明确表示承认的一个假设在内的问话,对这样的问话,无论回答“是”或者“否”,实际上都等于承认了假设是事实。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问题:“你还打你的父亲吗?”在这个复杂问语中包含有回答者不能接受的一个虚假预设--“你曾经打过你的父亲”,无论回答“是”或者“否”,都等于承认了这个预设。类似的问题还有诸如“你现在还偷东西吗?”、“你对抄袭有何认识或体会”等。对此类问语,既不能简单作肯定回答,也不能作否定回答。否则,不加以分析,轻率回答,很可能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
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作为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排中律同其他规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特别是与矛盾律的联系更直接密切。可以讲,排中律是矛盾律的进一步扩展。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要求不同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为矛盾和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都否定,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为矛盾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具体地说,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为矛盾或互为下反对的判断不能承认都是假的,应该承认其中至少有一真;矛盾律对两个互为反对或互为矛盾的判断不能承认都是真的,必认其中至少有一假。
(二)适用范围不同
排中律只约束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的命题,矛盾律则约束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命题。
(三)逻辑错误的表现形式不同
排中律通过“排中”以保证思想的明确性,所以违反排中律的错误形式是“两不可”。矛盾律是通过排除思维的逻辑矛盾保证思想的无矛盾性和首尾一贯性的,所以违反矛盾律的错误形式是“自相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