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拉孜藏刀:金爪银翅孜龙刀-品牌评估报告

拉孜藏刀:金爪银翅孜龙刀-品牌评估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叁拾拉孜藏刀:金爪银翅孜龙刀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黄金洪藏刀是藏族人必备之物。旧时拉孜地区的人们主要以打制藏刀为生,世代相传至今。1.次旦旺加生活在柳乡孜隆村现年63岁的次旦旺加,被誉为“孜龙刀之父”。而整个藏区这一年中,共销售拉孜藏刀4万多把,销售额达400多万元。

叁拾 拉孜藏刀:金爪银翅孜龙刀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黄金洪

藏刀是藏族人必备之物。既可用来切肉、护身,也是一种装饰品。藏刀作为藏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充分体现了藏区各藏民族文化的特质。其精美的手工雕刻、坚韧的钢板材质以及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使之成为藏域文化的一朵奇葩。根据出产地域的不同,藏刀分不同流派:拉孜藏刀,产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谢通门藏刀,产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工布藏刀,产于西藏工布江达县;康巴藏刀,产于西藏康巴地区;河坡藏刀,产于四川省白玉县河坡乡;户撒藏刀,也叫阿昌刀,产于云南省德宏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安冲藏刀,产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安冲乡;易贡藏刀,产于林芝波密县易贡;卡瓦藏刀,产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等。在这些流派中,现在公认名气较大的是拉孜刀,主要因其刀刃锋利、图案雕刻细腻、工艺复杂而闻名。

一、拉孜藏刀的前世今生

拉孜藏刀主要分布在拉孜县的拉孜镇拉孜村、柳乡孜隆村等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铸造工艺上,可上溯到1世纪止贡赞普在位时期。旧时拉孜地区的人们主要以打制藏刀为生,世代相传至今。传说在江孜抗击英军入侵时所使用的战刀和兵器,是由拉孜村打造提供的。日喀则其他地区的藏刀技艺,如谢通门,也是因拉孜雪村工匠的迁居而衍生出的枝脉。十世班禅曾到拉孜视察藏刀的生产技艺,对之寄予很高的厚望。

拉孜藏刀在上千年的锻造历史中,虽然历代名流、文人墨客对它赞不绝口,但与之相关的工艺记载少而甚少。长期以来,拉孜藏刀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授受,代际相承。由于旧西藏铁匠艺人地位低下,铸刀工艺难以有效传承,掌握拉孜藏刀手工铸造技艺的艺人极少,到20世纪末濒临后继无人之境。

近些年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持续升温,拉孜藏刀因其为西藏著名的手工艺产品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欢迎,需求量急剧增长。但因其为手工制作,生产的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次旦旺加和普达瓦是拉孜藏刀纯手工制作的名匠。

1.次旦旺加

生活在柳乡孜隆村现年63岁的次旦旺加,被誉为“孜龙刀之父”。他母亲的家族世代做刀,技艺水平一直为当地所称誉,是拉孜县最好的铸刀家族。从记事起,他就经常看到外公和舅舅们在家庭作坊里打制刀剑。17岁那年,次旦旺加从师学艺,到如今他继承和发展了远古刀剑铸造技能,将拉孜藏刀的全手工生产技艺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他铸造的孜龙刀于2025年获自治区轻工业证书注册,2025年被日喀则地区行署评为“日喀则地区优质产品”。他因此于2025年获得文化部颁发认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次旦旺加和55岁的弟弟拉旺共同娶了一个老婆——丹增杨娜,生了两男两女。按家族惯例,铸刀技艺传男不传女,所以已出嫁的两个女儿家人没有从事铸刀工作;只有32岁的大儿子尼玛旺拉和24岁的小儿子才旦扎西成为继承人。两兄弟也共娶了一个老婆——贝拉,分别为他们生下3个儿子和1个女儿。尼玛旺拉2025年跟随父亲学艺,其时年仅12岁,如今已全套掌握孜龙刀的制刀秘籍;才旦扎西2025年学艺,也基本上掌握了制刀的所有工艺。

次旦旺加家的孜龙刀就尺寸和工艺复杂度而言,其价格比其他地区的藏刀要高得多。从定位上讲,他家的刀属于高端藏刀。

2.普达瓦

生活在拉孜镇拉孜村的普达瓦是家传藏刀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传说中的“藏刀之神”(又称“藏刀加工第一人”)汤木确多拉巴也曾住在该村东北处贡达布自然村的“罗布岗寺”,其加工的藏刀尤其锋利,据说做完的藏刀要用牛皮缠绕三扎,否则担心伤人。普达瓦制作的藏刀从刀鞘的制胚、焊接、加固、定边、刻花、上色,到刀刃的锻造、锉磨、抛光等,全部12道工序均为纯手工制作,材料为银、钢板、白铜、木料等。这门家传的手艺已传续了一百多年,按普达瓦的说法“材料都按照传统的要求准备,工艺流程至今一直没有改变。”

现年56岁的普达瓦从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铸刀技艺,他回忆青年时期学制刀的过程时说:“刚开始学打铁,而后学了4年铅笔画,然后才开始上手雕刻。”他从云南引进的雕花工艺,在藏刀加工装饰方面堪称一绝。自2025年拉孜县的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自治区每年为普达瓦提供3 000元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经费。

普达瓦有3个女儿1个儿子,只有27岁的儿子多吉占堆传承了他的铸刀技艺。多吉占堆18岁开始在父亲身边学习制刀,为了掌握雕刻花纹这道工序,他用四年时间跟随一位唐卡师傅学习画画。现在多吉占堆掌握的花式和图案比父亲多许多,心灵手巧的他还为家里的客厅、卧房画上七彩的吉祥八宝图案。

除次旦旺加和普达瓦外,制作纯手工拉孜刀较出名的工匠还有柳乡协嘎村的索把多拉、杂村的多吉、柳村的石确及拉孜镇的普布。2025年,他们产销藏刀共600余把,收入10万元左右,产量低但市场需求量大,要购买他们的刀往往需要提前预定。而整个藏区这一年中,共销售拉孜藏刀4万多把,销售额达400多万元。可想而知,大量机器伪劣假冒产品充斥整个市场。(https://www.daowen.com)

二、拉孜藏刀的特性

拉孜藏刀之所以为人们所推崇,在于它具有以下特性。

1.工艺特点

拉孜藏刀从刚开始的选材到冶炼、打制加工到成刀繁多的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很高。如今虽然已有不少著作对相关的藏刀工艺流程进行论述,但真正的拉孜藏刀加工绝技是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的,它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

2.产品特征

拉孜藏刀是藏刀九大派系中的一个分支,其感观特点为刀质优良、工艺考究、刀刃坚韧、刻工精细、造型简洁,具有打火、磨刀、耐用、强磁性等11种功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次旦旺加所铸孜龙钢刀与吐蕃眯缝眼九刀之古司刀、剑具有共同特性,钢质坚韧、削铁如泥、切石如菜。其短刀具有火镰和吸铁敛钢功能,长刀则可当做篷杆、扁担、拐棍和放血疗法刺器等使用。在吸铁性能上,有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天,朝圣牧羊老人阿波斯德坐在沙丘上缝补鞋子,针不慎被嬉戏的羔羊碰飞。他用孜龙刀在周围沙土上慢慢地来回推扫,刀刃靠刀尖处很快就吸住了丢失的衣针,老人喜出望外。回族人马乃木得知这一故事后,从次旦旺加那里购买了两把大孜龙藏刀。几天后传开一则消息说,“柳乡普村、拉贵山、岗普里山一带发现了铁矿,而且矿点多、品位高”。后来证实是马乃木兄弟用那两把孜龙刀当勘察仪器探出该铁矿,孜龙刀从此就成了探矿者随身携带的检矿器;在磨刀性能上,任何刀只要用力与其蹭一蹭就能摩擦得很锋利。

3.学术价值

拉孜藏刀工艺流程尽管难以用文字记述,但它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也是研究西藏宗教史、文化史等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对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丰富和完善藏史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拉孜刀的品牌塑造

拉孜藏刀尽管在2025年就获得自治区轻工业证书注册、2025年被日喀则地区行署评为“日喀则地区优质产品”,但其品牌的塑造至此仍然处于自发的无意识状态。2025年8月29日,《西藏日报》第六版以大幅版面刊登报道拉孜藏刀技艺之后,拉孜藏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享誉藏区内外,其品牌的塑造之路正式起步。

(1)县政府开始意识到特色产品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逐步加大对拉孜藏刀生产的扶持力度,力图将之发展成为县里一个支柱产业。一方面,他们努力将老艺人的精湛技艺传下来,鼓励民族手工业者完善和扩大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尝试动员更多人员参与制作。当地的民族手工业加工厂目前正努力扩大藏刀的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他们还计划加强藏刀刀鞘、刀柄的外观设计和刀刃上的光洁度的改制,以开拓百年拉孜藏刀更广阔的前景。

(2)官方和民间都已注重对拉孜藏刀品牌的宣传与包装。在官方的拉孜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拉孜藏刀专栏,加大对拉孜藏刀的宣传力度,并销售名家艺人的相关产品,这在各地政府网站上并不多见。2025年11月,作为拉孜县政府的门户网站正式开通,标志着对拉孜藏刀的品牌宣传与包装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民间商人开设藏刀王专卖店,单在拉孜县城达10多家,出售各种藏刀名匠的产品。

但很难说,目前拉孜藏刀的品牌塑造是成功的。拉孜藏刀全手工铸造过程工艺的复杂性是制约其品牌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很多外地顾客通过网络和报刊了解到拉孜藏刀后,纷纷汇款订购。只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工匠,如普布,一天最多做出3把小刀;普达瓦和多吉占堆父子两人大约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一把20厘米长的刀。产量如此低,远远满足不了纷至沓来的订单。于是,拉孜乃至整个西藏,机器切割打磨仿制的拉孜藏刀泛滥一时,就连藏刀王专卖店里卖的刀也存在大量假冒伪劣品。机器生产的产品在品质上根本无法与手工制作品相比,由此导致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频频发生,极大地伤害了拉孜藏刀的品牌影响力。

走出拉孜藏刀品牌塑造泥潭的关键着力点还是在于制作匠人的培养上。藏刀制作技艺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学会,手工制作的学习耗时既长又没有产出,师傅无法给学徒开工资,招收学徒成了扩大生产的重要障碍。为此,普达瓦和普布有相似的希冀: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设一个真正有规模的藏刀作坊,多招几个学徒,将纯手工打造的藏刀推向市场。只有在量上得到保证,才能考虑商标注册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从而做大做强拉孜藏刀产业,使之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