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人的存在既是一种生物性存在,又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存在,前者使人与非生命物质相区分,而被称之为“生存”;后者则使人与其他生物相区分,而被称之为“生活”。“生存”和“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两者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生活”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从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两个著名命题开始,把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转向了人自身,从此,对人的研究和探讨成为哲学的终极关怀。经过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发展,至黑格尔更是把理性推向顶峰。卡西尔对人的本质界定是从动态角度入手的,他认为,人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性本质,人的本质在人的创造中;在人的不断“劳作”中;在人运用“符号”创造世界的活动中。因此,“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的本质在于创造,这是卡西尔对人的本质的最终界定。

人是一种生成性存在,这种生成性是多向度的,而创造性的主旨则是多向度轨迹的主流。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缔造者,都是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开拓者,这种动力源自于人的内在本质;源自于人的现实生活;源自于人对于自身的追问和探究;源自于生命的本来意义。

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意义,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非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人永远处在生成之中。人作为一种开放性存在,永远不会以完善和完美而告终,人的“未完成性”使人永远处在奔向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形而上学”本性,人应朝着完整人的世界进发、回归。

雷冬梅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