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因子

第二节 家庭因子

从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来看,发展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13]那么,什么样的环境对个体的创造力发展有积极影响呢?Ariet(1976)曾对1901年到1972年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和种族作了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的获奖者中,犹太人的获奖比例远远高出其他任何民族的人。[14]在环境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应该是直接而深远的。[15]

家庭环境决定激活情感原始适应器的刺激信息品质,关系到情感特质基线飘逸的方向与程度,可以说幼儿期环境是人情感特质造就和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刘良贵,2012)。“孩子的发展取决于父母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语),家庭是个体早年智力发展的第一环境,是个体早期接受最初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创造力孕育的摇篮,是影响个体早期创造性发展的第一大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组织起来的自然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结构以及影响孩子发展的物质和生活环境,主要表现在亲密程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及社交娱乐性等方面。家庭环境会以多种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王晓玲,2009)。相比之下,家庭社会所处环境是开放的,是各种人员进进出出的一个复杂环境。在家庭社会中营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要比幼儿园难得多。同样,家庭社会对幼儿情感体系建立的影响也比幼儿园的要大些。家庭作为个体早年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人格教育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言行,并把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内心的深处,这种来自家庭的个体早年的记忆,对其一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并对其成年以后的生活产生涂抹不掉的印记,甚至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轨迹。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和拓展孩子的想象的空间,激发和促进想象的意识。Getzels和Jackson(1961)[16]曾比较了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结果发现:(1)两组父母的教育水平尽管都高于一般父母的教育水平,但高智商组的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比高创造力组的父母更高,而且有更多的特殊训练。(2)高智商组的父母对孩子及学校提出的批评更多。(3)高智商组家庭所订的刊物不仅在数量上超过高创造力组,而且在质的方面更侧重于学术性。(4)高智商组的父母比较重视诸如整洁、礼貌和好学上进等外部特征,而高创造性组的父母却重视诸如兴趣、个性、价值和坦率等内部特征。Runco MA(1975)曾对具有特殊天赋和高创造力的孩子做了近2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期望与个体早年的创造力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W.B.Barbe(1975)[17]等人的研究显示,在特殊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儿童的家庭,早年就开始为其在特殊领域的探索而提供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

在确定儿童的生活风格时,心理学家发现,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成长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教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Baumrind(1991)[18]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民主和鼓励型的父母,认可孩子的独特性,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尊重和平等感,鼓励孩子纠正错误和发展能力,指导孩子在奉献中发现意义,给予孩子合理的成长挑战,允许他按照自己的心愿成长,教育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富有合作精神。这样,孩子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被认可感。在征服困难中感到自己的力量,在成就和奉献中感到满意,不害怕尝试和失败,并以安全和友善的眼光看待世界。过于宠爱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各种礼物、特权和服务,但从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孩子心理和行为消极被动,丧失主动性、自主性和创新尝试,期望毫不费力地获得一切,把成人看做是快乐和舒适的给予者。过于顺从的父母,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脾气和一时冲动,对待孩子像对待老板,自己像个仆人,不敢对孩子说不。这样,孩子会不顾忌家庭的条件而坚持自己的要求被满足,爱发脾气,忽视他人的存在和权利,缺乏界限感,孩子较为冲动,富有进攻性,并要求较高。完美主义者的父母,只认可孩子的成绩,设立高标准,对孩子的成就永远感到不满,孩子永远是个行者,总想走得更快,永不停休。父母设定的终点总是在运动,孩子不断地想做得更好,做过分的追求和努力,专注于获取成就,但从来达不到父母要求。孩子没有价值感,有可能会放弃,或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的产生。过于强迫孩子的父母,不断地指导和监督孩子,过于严格,倾向于训练而不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像是驯服的狗或固执的牛,父母和孩子会进入一个强迫和抗拒的循环。这样,孩子要么顺从别人的指示,最后形成软弱的性格,要么主动反对,公然挑战,与父母言语相对等。Baumrind (1991)认为,专制型和放任型都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养成依赖、服从的习惯,因为这两种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否认孩子的独立和自主的意识及权利,其结果都既有碍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也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创造潜能更不可能得到很好地激发。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才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生成。

在同一个家庭中,尽管父母竭尽全力给每位子女提供相同的环境,但子女们却往往表现得大相径庭。这一现象说明,个体因素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9]在众多个体因素中,Bandura(1977)指出,个体自我效能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20]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社会成员对男性、女性的社会期望也逐渐趋同,这便影响了对男孩、女孩的教育抚养方式,因而创造性人格特征不存在性别差异是可以理解并预见的。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识性对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及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影响上。家庭环境的知识性是指家庭对儿童在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等方面提供的知识性背景。一般认为,知识是创造的基础,[21]而知识性为相关领域探究兴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性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产生相关领域的兴趣。研究发现,我国的创造性儿童大多出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较高,较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无论是在家庭的物理环境布置还是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上,其知识性含量都比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要高,因而会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王晓玲,2009)。

Wechsler(2000)研究发现,杰出作家及诗人的创造成就大部分归功于其家庭的影响。[22]林静怡(2003)的研究也表明,家庭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父母积极教养、营造支持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以及提供多方面发展所需的资源,能使子女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在有潜力的领域中展现其创造力。[23]林逸媛(1992)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知性休闲活动和兴趣的种类影响子女的创造力,父母的兴趣,特别是知性方面(如科学、艺术等),可使其子女在相同领域中更富有创造性。[24]早期的创造性培养主要存在于家庭教育中,博尔诺夫指出教育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教育关系”包括对儿童充满爱心和信任,不对他们的成长提出某些希望,在儿童向别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不表示出失望,这就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活动的余地。[25]正如哈特曼归纳到,信赖能产生创造力。这样的“教育关系”对于发展人的创造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爱和信赖可以比喻为培养创造力的动力,不是在前面牵引、拉拽,而是在后面推动、铺垫。国内学者张景焕在家庭与创造力的相关研究中,通过对具有创造性成就的科学院院士的访谈发现,尽管各种家庭背景下都有可能出现科学创造性人才,但早期促进性的因素,如鼓励自由探索,至少不限制甚至设法促进其独立自主的家庭环境对成就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26]

2008年温家宝总理接受美国《科学》杂志访谈,在谈及“如何培养中国人的聪明和创新”时说:“我们需要从儿童做起,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他们进入中学或大学后,需要提供一种自由的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7]但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的儿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一,其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28]这个结果很令我们担心。因此,要提高我国儿童的想象力和我国国民创造力必须从孩子抓起。从个体生长的早期就给孩子的个性及想象力留以生长的空间,并辅以意志力的培养,这对于中国创造性人才的生成是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