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趣——天才消失的真相
我国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在耄耋之年依然思想前卫,佳作迭出,可谓艺术之树常青。有人说:“丁聪不竭的创造力源于他的天分,他是个千年一出的天才。”一个跟丁聪接触较多的人则说:“这真是见文而不见人的冬烘之论。他年近九旬时还自称‘小丁’,待人接物率真坦直,毫无心机。他的创作激情正是源于他始终不肯长大、始终不肯一息消泯的童真和天趣。”丁聪自己也说:“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
笔者非常欣赏这种“天趣说”。人在幼年时,个个都发天问,个个都有惊人的灵性,个个都有天才之相,也就是俗话常说的“童言无忌”。可是为什么长大之后,天趣反而就少了?甚至就没有了呢?大概是怕别人说自己不成熟,另类与常人不同,甚至害怕会遭到耻笑和冷落,便努力遮掩天趣,而皈依“人说”。“人说”是个什么物件?“人说”往往是庸常之论、市井之论、庸俗哲学,从而把本来具有独特个性、具有天趣的人,归入常人之列,落入常人之中。一个人一开口说话,就要合辙押韵,说常人之话,哪里还有自我言说?一个人做事,就要循规蹈矩,行常人之事,哪里还有个性的施展?这就是天才消失的原因。
美国北方大学研究儿童创造性的达雅·扎布里那研究员,主张人要像孩子一样思考,“让你的思想自由飞翔,而不是挫伤自己的锐气”。小说家兼剧作家朱莉亚·卡梅龙有着25年教授提高创造性的经验,她说:“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写下三页自己心中的想法,无论你想到什么都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要犹豫、不要修改。”这是个“思维垃圾清理机”,把负面思维清理出去,就可以给以后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似乎与未失童真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通的创造力一脉相承。它似乎是普通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大多数人随着对社会的适应和顺从而逐渐丧失,但是某些少数人似乎保持了这种以新鲜、纯真、率直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方式,或者先是像大多数人那样丧失了它,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又失而复得”。[5]到底谁具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从根本上讲,创造来源于人的天性,是人的自然潜能的迸发,因而人人都具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如果我们把创造性仅仅局限在少数所谓天才人物身上,这不但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创造潜能的极大抹杀,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和歪曲。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创造潜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人性就不可能达到丰满的状态,也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地步。因此,马斯洛得出结论:“创造性的问题既不是创造产物、创造行为的问题,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6]马斯洛认为,如果“一个人甚至能像儿童一样富有创造性地关照世界”[7],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富有创造性发展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