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因子

第三节 教育因子

教育作为环境因子中一种对个体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化手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个体未来创造力的形成。青少年阶段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决定期。

陆有铨教授认为创造潜能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属性和特质,它不能被教育,而从无到有,而只能被教育培养、引导和诱发出来。形似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创造性寓于人的潜力和天性之中,需要借助于外部的条件将之“引导”出来。所以对于培养人的创造力,正如卢梭所说的使教育回归自然,帮助人自然地按照本性生长。只要不压抑、不限制人的生长可能性,就有了创造力发展的契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有无限潜力发展的人来说,教育要思考的新问题恰恰不是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而是不必去做什么、不用去做什么。为什么和很多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国家的知识教育遥遥领先,但是人的创造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伸展。归根结底,不是我们的教育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了。

培养人的创造力,教育要做的是,首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民主氛围,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而不是专制打压创造的天性和独特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M·艾曼贝尔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很多环境因素诸如外部评价、监督、奖赏等都有害于人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权威式教育来自外部的压力束缚过多,学生很少独立自主、心理自由,[29]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式的说教与灌输,给学生更大的行为、言语的自由度。其次,创造性不是知识技能,不能在课堂上用几个课时就可以教授学会的。一方面,它无需设立专门的课程进行教授,而另一方面对创造性的培养又寓于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对创造性的培养无处不在,无处不是,无论是教学课堂,还是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必须是教师的第一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应渗透进教学环境中,通过和学生的接触、相处、学习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由地说,自由地想,自由地发问,并给予肯定性的回馈,自然地发掘、进而锻炼孩子的创造性。再次,培养人的创造性要从小做起,并体现出教育者和对象之间彼此充分的爱和信任。在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中,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潜藏在内部的遗传的创造性要素,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而被破坏了。人因为从出生开始,他的一生的成长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不可知性、不完整性以及可发展性,而教育作为唯一的社会化手段,应该遵从一种最适合人的发展,最具有人性的教育方式,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好和最佳的发展与生成,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我价值,达到自我的完善。因此,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创造性被削弱或者阻碍,那么就是人自己创造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对人自身的创造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教育的真正任务应该是减弱这种消极的影响,使人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减少社会人文环境的局限性。

创造性人才的特点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30]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肯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对自我高期许与坦率等。[31]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提供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创造性特点就只能处在被压抑、扭曲或潜在的状态,而不可能发展成为创造性的品格,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时“全没正经”,专爱“胡说八道”的钱钟书爱“偷桃钻狗洞”的郭沫若;木讷的波尔和陈景润;有“败家子”之称的朱棣文;19岁前整日寻欢作乐的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等,如果没有父母、教师和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他们都不可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或诺贝尔奖获得者。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最优秀的“种子”成长为创造性人才,让优秀的“种子”成长为高层次人才,让良好的“种子”成长为中低层次人才,让普通的“种子”成长为有用之才,让干瘪的“种子”成长为自食其力的人,这就真正体现了教育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功能和作用。[32]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很早就提出了“3H”教育,即“头(head)、手(hand)、心(hear)”教育,这也体现了朴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钱学森认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基础教育开始直至大学,并没有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宗旨,从教育的源头上,或许就与创造力的培养和生成“南辕北辙”。

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大学生数量也已位居世界第一,应该说这为各类天才人物和创造性人才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机。但是,如不具有产生天才和创造性人才的合适“泥土”和环境,那些潜在的天才和具有创造潜能的人,也难以破土而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只有在社会环境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时,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正所谓“为育新才,先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