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面对一地散落的记忆,不知应从何处掬捧。
最为难忘的是1982年的秋天,在经历了理转文两年复读的艰辛之后,终于以青海省西宁市高考文科第15名的成绩,被兰州大学哲学系录取了。由于是第二志愿的学校,又非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为此大哭了一场,带着一百个不愿意来到了兰州。新生开学报到的那一天,父亲满怀喜悦和舒畅,亲自提着一个大行李箱送我走进了兰大的校门。在办理入学手续之前,我和父亲在学校附近的小吃店吃了早餐,一人一碗豆浆和几根油条,而我当时的饭量也就只能吃下半根油条,除此之外,什么都吃不下。我对自己未来的大学之路充满了迷茫。
初入大学,才发现真正挡在我面前的并不是枯燥乏味、思辨的哲学世界,而是会让我什么事都半途而废,甚至置我于死地的虚弱的体质。漫步在林间小道,过去两年里那承受着巨大心理和精神压力勤奋苦读的日日夜夜宛如昨天。730天艰辛难熬的复读之路,我都以勤奋、刻苦和执著力挺过去了,我绝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丧失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于是从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从此以后,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6点20分起床,坚持半小时的长跑成为四年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长跑的同时,还借助于健身操和舞蹈进行形体训练。冬去春来,春华秋实,大学期间每天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使我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业,各项体育成绩达标,都在良好和优秀之间,更为重要的是,我的体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身材既苗条又健康,食欲极佳。没有想到的是源于大学生活的运动习惯,并没有因为大学学业的结束而停止,每天40分钟的健身运动一直坚持至今,细细算起已有30年。
曾经为大学时代误入哲学门而哭泣,在我离开大学校门之后,4年哲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却成为我此生受益匪浅的精神财富。一种哲学的素养、哲学的思维方式,使我对待世间诸多的人和事,更加的豁然、明察、坦然和乐观。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不断战胜自我,提升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个性的元素也在日益多变的生活中越来越突显。多变的时代,不变的个性,独有的我,也在游离于大众的视野外不屈不挠地生成着,平凡但绝不平庸。在这一复杂而又躁动的社会环境中留有一份独我、静思的空间。一个生物实体的我、一个精神世界的我,都得益于四年的大学生活,在精神存在和物质存在两个世界中得到了提升,得到了升华。欣喜之余,如今已年过半百的我,依然身材苗条,充满活力,依然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一个人思考什么问题,也就意味着她的生活是在什么层次上展开和延伸的。刻骨铭心的复读经历和30年的健身历程,都冥冥之中注定了某种性格运行的轨迹,我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0年,一场历经生死之旅的大手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珍爱生命,热爱健身,这已成为我融入生命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也经常在问自己,怎样才不枉在这个世间走一遭,做一个平凡而又平庸的自己还是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自己,在追问和践行中不愿人云亦云的个性也在日益突显。“梅花香自苦寒来”,坚强而又高雅的梅花,像极了我的品性。人淡如梅的生活,使我在熙熙攘攘中保留了一份清醒,在热闹躁动中求得了一份宁静,也能在众说纷纭中坚守了一颗本真的心。在经历了诸多生活的挫折和磨难之后,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心路前行至今。如今一本倾注了五年心血的书稿,终于在无数个辛勤的付出和劳作中如期而至,也终于可以暂时画上句号了。这是我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学术专著,恐怕也是此生的唯一了。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话不仅没错,而且还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我想说的是,环境是有着层次的差别和质的不同的。人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人是自我生活环境的产物。而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讲,人首先是自我环境的产物。这个自身的环境却又是“自我”的、“具体”的、现实的环境。同样的环境,会产生和生成出“不同”的人,这个不同,就彰显了个体的元素以及个体的自我环境。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个人首先是自我生成的产物,其次才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个人只有首先是自我生成的产物时,才可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你要决定和设计你自己的人生轨迹,你要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为此,你就要培养和修炼与其相关的品质,你要尽可能地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因为它决定了你未来事业的起点和高度,并要在与岁月的同步成长中,永远都要坚守自己的个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丢弃和放弃它并磨砺与此相关的意志力品质,那么,此生你必将有所作为,这是我想对我女儿说的话,也是我撰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
在我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承蒙了诸多亲人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这里我要首先感谢我的养父养母,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其次,我要感谢可爱的女儿,是她以率真和自信,赋予了一位母亲心灵深处的宁静,使一位母亲能够集中精力,潜心而又执著于所研究的领域,与女儿共同学习,共同收获知识的甘霖。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弟弟和侄女甜甜,是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关心和世上唯一的亲情。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诸多同学和朋友的默默关心、鼓励和支持,使得本书得以最终完成。对于本书的出版,我的两位学长,甘肃文化出版社的车满宝副总编、甘肃省委党校的李君才教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呈上感谢之情。
我深知由于本人才学疏浅,书中所述难免有肤浅和不当之处,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这能够促使我执著地在此研究领域前行、前行、再前行。
雷冬梅
2012年于黄河之滨
2012年9月一稿
2012年11月二稿
2013年2月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