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因子
创造性人格的生成和发展,除了受到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外,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更多的时候,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是一种交叉和复合作用。事实上,很多创造性人才由于其性格和表现不为世俗所认可,最终碌碌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思想传统为主流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些社会观念、习惯势力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均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教条规范至今仍然在扼杀着我们的创造精神。
从宏观上讲,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时间和地点的有利结合为那些具有恰当的资质、又恰好在合适的时间处于合适的地点的人开启了机会之窗”,“如果没有社会和文化的支持,即便最伟大的天才也将一事无成”。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组织环境是中观层面上的环境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特尔福德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33]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肯定是一种尊重人的个性,张扬人的个性的环境,充斥着自由、民主和宽松的氛围。[34]
社会文化影响创造性人才,就在于社会文化是社会环境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环绕于人们周围的观念形态的文化总和,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一个社会所特有的意识和观念,如自然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等。在一定意义上讲,创造活动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造性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社会文化对创造活动的影响看似无形,但影响力却是巨大而又深刻的。它通过各种社会形式和传播媒介,形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环绕于个体周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造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人们的创造力产生。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天才的潜在性要比天才的实际出现更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应该寻找能够激活潜在性的各种方法。某种文化环境比其他文化环境更能够促进创造性的发展,这种能较好地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文化环境和这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时代,可以称为‘创造基因’。”[35]很显然,如果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包含“创造基因”,那么一个人甚或一个社会,即便拥有天才般的创造潜能,也将是无济于事。事实上,在创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各层次环境因素的作用往往总是重叠在一起的。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团队环境对人的创造力的促进和制约,往往是以一种合力的形式出现,只是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
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的因素,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因此,对自身潜能和价值的自知或“自我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克服自身的弱点,使自己的道德意识变得更坚强(马斯洛,1987)。罗杰斯认为文化环境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是激发创造力的先决条件,“一个在整体上是被动而墨守传统的民族,是不会有能力面对愈来愈大量出现的问题的”。[36]无可否认,特定的文化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Rogers认为心理的成长成为创造性的潜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周围环境的悉心呵护对个体的创造性动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7]个体一生当中被爱和被接受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如果孩子得到他人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会接受自己并产生出认可自我、发展自我及实现自我的冲动,个体只有完全地接受自己,才能够充分地实现自我,由此看来周围环境的悉心呵护是个体创造性动机的重要来源。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人也是文化的创造物。作为历史凝结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便凭借其先天的给定性和强制性对生存个体的思维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起制约作用。人的创造意识也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文化的烙印,先进、开放、鲜活的文化模式对人才的创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落后、封闭、僵化的文化景观则阻滞人才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从创造性的本质和内在条件看来,创造性是个体的自然行为,不是一种强迫性行为,就像农民不能强迫种子发芽、家长不能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揠苗助长”一样,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提供种子发芽和个体成长、实现自身潜能所需的营养条件,培植创造性产生的适宜土壤,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力产生的可能性。因此,他没有像其他心理学家一样,罗列出一些如何培养创造性的所谓条件,而是试图为我们提供一个让个体创造的种子发芽、生根、生长的气候和土壤,以及创造的空气、温度、水分和营养的构想。那么,美国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创造性的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对此,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一个创造性的人所具有的特征,他信任他自己根据环境而形成一些新关系的能力,他将是那种自己形成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生活的人。他将不会被迫‘适应’文化,但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文化中,他会同文化保持适度的协调……以一种为他最迫切的需要提供最大限度满足的方式行事。”因此,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一般都不是创造。创造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才能发芽、生根、开出创造力之花。环境对于人的作用是惊人的,它可以毁掉一个人,让一个人一事无成甚至走向堕落;也可以成就一个人,让一个人的创造潜质得到充分发挥,成就创造性的事业。
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2010年5月25日,他又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几次讲到创新环境问题,强调要“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这次大会上也强调要“努力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对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很重要”。国家主席习近平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制度环境上再一次强调环境建设,明确指出:“领导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创造机会。”中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蝉变,就必须从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