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风景拍摄

8.2 风景拍摄

8.2.1 怎样理解风景摄影构图

在我们周围,美的视觉要素到处都有,占我们日常生活的比重很大,以至我们大多数人对它们熟视无睹。在风光摄影中,无论是平淡无奇还是雄伟壮丽,都包含着无限量的视觉美点。有时候它只存在片刻,稍纵即逝;有时候它藏在极普通的外表下,貌不惊人,难以辨认。事实上,这隐藏着的视觉美点才是真正神奇有趣的东西。从自然景观中发现具有美感的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中,以摄影家完全自我的方式加以处理,随后制成照片,让观众对这些视觉美点也能一目了然,这就是风光摄影构图的全部意义。

通过构图,摄影家澄清了他要表达的信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他发现的那些最重要、最有趣的要素。

8.2.2 风景摄影的空间划分

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取景器中,将自然景物合理地分布其间,这就是风光摄影的空间划分。自然的空间安排,其内容不外乎大地景物和天空之间、地面上的景物与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比如,在画面布局上是天多地少,还是天少地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主观来决定。一般性的空间划分规律是哪部分精彩,哪部分所占面积就应大些。

8.2.3 风景摄影主体的位置

风景摄影创作无论表现什么内容,什么对象,都有主次之分。主体是画面的重点,是

主题思想的主要表现者。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若干个。主体景物的地位在画面中也应优于其他景物,处于明显的地位。但主体并非都必须安排在画面中央,那样反而呆板,也不符合美学要求。人们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黄金分割法,把主体摆在井字任何一个十字交叉点上。具体摆放位置,我们也要因景而异,因情而异,既要注意美学规律,也要敢于突破创新。

图8-2 风景摄影的空间划分

图8-3 摄影的主体位置

8.2.4  风景摄影的景深

大多数风景摄影要求景深范围越大越好,如果有可能,最好让画面中的每一部分都清晰。

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拍摄的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综上所述,在拍摄自然风光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全景深,即照片的最大清晰度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短焦距的镜头(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F11、F16、F22),拍摄较远距离的景物(大约两米以外)。以上三种方法同时使用,可确保照片的最大清晰范围。

图8-4 风景摄影的景深

8.2.5 利用侧光拍摄风景

侧光是拍摄风景时经常使用的光线之一。这种光线能很好地表现被拍摄景物的立体感、质感,光影结构鲜明、强烈。具体地讲,用点测光测得的数据和曝光补偿都要考虑进去。一般的规律是:侧光拍摄时,应以景物的高光部分进行点测光,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半级曝光。

8.2.6 利用区域光拍摄风景

区域光是指景物的某一区域被光线照亮。

这种光线也称舞台光,因为舞台上是某一只射灯只随主角而运动照射,故得名。

在自然界中,特别是在多云的天气条件下,经常能遇到这种光线。由于云朵的阻挡,阳光不能普照大地,而被区域性地分割成一束束“舞台光”,并且随着云彩的不断运动,区域性的光线也会不断移动。

图8-5 利用侧光拍风景

图8-6 利用区域光拍风景

8.2.7 曝光是风景摄影的关键

曝光的掌握需要不断的经验积累,有些现成的规律也要熟记。例如:拍摄雪景要增加1.5级曝光;拍摄区域光照射的风景,按照高光区域测光后,减少1到半级曝光;如拍摄逆光下的河流,对准河流中的高光区域测光后,减少1级曝光。

图8-7 曝光是风景摄影的关键1

图8-8 曝光是风景摄影的关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