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掌握自闭儿的律动

第1节 掌握自闭儿的律动

政政来中心上课的时候已经过了三周岁,之前他还进行过八个月的感统训练,但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他不仅没有任何语言,配合能力也很差,而且他还是一个脾气很倔的孩子,总是在运动教室里东冲西撞,一旦老师拉他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开始发脾气,或是倒在地上,或是哭闹。

政政85%的特征都和自闭症对上了号。他妈妈当时也认为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自闭儿,因为医院的检查结果是重度自闭症,而前期训练失误又让政政的父母很沮丧。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帮助政政。

政政就像一个年幼的婴儿,每天来到中心后,总是爱在运动教室里跑来跑去,撞来撞去,用这样的形式去探索他未知的世界,有时候还会发出哼哼哈哈的声音。老师跟着政政跑东跑西,看看政政到底会对什么感兴趣。

政政在平衡木上走一下,然后又跑到蹦床上跳一下,不一会儿又跑去抱球,但是没多久,他便对这些都没了兴趣,眼睛东张西望,小手指指点点。老师把他拉回来,走到平衡木上面,一边让他走,一边夸奖他:“政政真棒!”走了两圈,看到政政又开始哼哼哈哈,知道他已经没有耐心再继续走下去了,于是赶快说:“政政好棒,去荡秋千吧!”政政刚好想离开,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离开平衡木,向秋千走去。

老师在政政还没有对某一项运动失去兴趣之前,便立刻挑选了另一项政政比较喜欢的运动让他去做,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老师在迎合政政去做一些他比较喜欢的动作,但我们可以看到,政政的确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完成动作,而且那些动作又恰恰是他基本上不用费很多力气就能够完成的。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中,政政和老师开始建立起初步的配合。

等政政荡了几下秋千,老师又拉着他走向平衡木:“政政,你现在要走完三圈,才可以去荡秋千。”政政似懂非懂。老师在一边数着“一圈”“两圈”,并且不断鼓励他:“加油政政!”政政开始有一点点不耐烦,老师便走上去拉住他的手,尽量把他固定在平衡木上走完最后一圈。政政这次比上一次多走了一圈,“政政好厉害,去荡秋千吧!”政政很快又跑到秋千上荡起来。

很多自闭儿都和政政一样,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对任何事物都是一瞥而过,这里碰一下,那里撞一下,你永远都抓不住他。不过,在这样的碰触之中,我相信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的做法也不像ABA那样,一定要让孩子固定在某个位置,利用条件反射,辅助加强化要求孩子完成某一项指令。因为我认为孩子本身有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而他的行为,他对于事物的反应,无不体现出他的能力与自我感受,所以我先让老师观察孩子,看孩子能够做什么,也许只是跳一下,也许只是摸一下球,甚至只是去荡一下秋千或摇一下木马。这便是我们走进自闭儿世界的一个切入点。

作为教导者,利用这样的切入点迎合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做一些简单动作,并且逐渐增加这个动作的数量,在孩子完成动作以及老师对于孩子的鼓励中,双方初步建立起一种配合。这种配合可能会比传统意义上的回合式更加符合孩子的特点。因为这些配合首先是建立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上面,不会引起孩子的排斥;其次,这样建立起来的配合显得更有温情,双方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也更加自然。在这样的游戏与互动中,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得以交流、融入。

当然,在某些时候,我们的老师也会使用一些强化物,比如食物或者玩具,有时也可能是一个拥抱,等等。总之,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强化物。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另一个孩子,大约三四岁的年龄,什么也不懂。第一天来上课,从走进中心开始,他就一直不停地哭,还用头撞墙。庆幸的是,他个子不算很大,我可以抱住他,让他不至于受伤。我把他拉向平衡木,他不愿意走;拉向小摇马,他甚至都不愿意坐在上面;秋千也是荡一荡就下来了。花了很大力气,我始终没有和他配合起来,只能把他放下来,看他在运动教室里边跑边哭。当时,我心里一直在想:该怎么办呢?

静下心来,我看他的表现实在不像是一个三四岁的幼儿,他的哭声和跑动的情况,怎么看都像是个一岁左右的婴孩。我在思路上并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不正常的自闭儿,而是把他看成一个更小的孩子。婴儿需要什么呢?当然是妈妈的拥抱和逗弄。

他还在哭,我开始强硬地把他抱起来,当然他并不是很适应。我知道有的自闭儿在触觉上会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调整姿势,开始摇动他,让他用不同的姿势去感受不同的刺激,就好像父母哄逗啼哭的婴儿一样。最后我把他背在肩上,他开始停止哭泣,似乎很享受这样的感觉。

于是我把他放下来,放在平衡木的一头,走到离他大约三四步的距离,我背对着他,说:“走过来,背背。”起初他并不理解我的意思,我只好拉着他的手,走向平衡木的另一边,然后慢慢放开他:“过来,背背。”如此往复几次,他开始慢慢走向我,一旦他的身体碰到了我,我立即把他背起来,边背边摇,嘴里还表扬他:“真棒!”在这个过程之中,他的情绪逐渐稳定,也慢慢和我配合起来。

最难配合的就是那些有自伤或他伤行为的孩子,浩浩刚来的时候就是这样。老师带他去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走平衡木或溜滑梯,他最初还有点兴趣,但做了几个之后,就不愿意了,然后开始摇晃身体、抓自己的耳朵,大哭起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孩子的安全。我们可以想一些替代的办法,如让孩子手里抓一个按摩球或一块手帕之类的小物品,当孩子手里有东西的时候,就不容易去伤害自己,老师也更能容易控制住孩子。

对于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我们往往是防不胜防,特殊教育老师被学生抓伤、咬伤是常事,所以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有些自闭儿很喜欢那种发亮的东西,当他们看到老师戴着漂亮的耳环或留着长头发,突然就会伸手去抓;或是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或想法的时候,也会突然抓人或咬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越了解,就越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最佳防范是在行为问题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关于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我在后面的章节里会做详细解读,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由于孩子发育迟缓,而且又存在无法沟通的情况,父母很容易有意或无意地把孩子当成婴儿,任何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不给他们机会,导致孩子失去了掌握生活技能的能力。有的孩子已经很大了,可还在喝奶瓶,或者还有大人喂饭,走到哪儿都被父母抱在手里,等等。

过犹不及。有的父母学习了ABA行为干预技术以后,强迫性地让孩子坐下来进行一些训练,就算孩子哭,也必须坚持去做。自闭儿往往很刻板,在长期强制性训练之下,孩子也许是配合了,但这样的学习形式本身并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在这种习惯性条件反射的刺激下,他们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我能力,还有可能造成心理伤害,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父母要尽可能详尽地了解孩子的能力状况、性格习惯,挑选孩子会做的项目为切入点进入,这样孩子比较有成就感,也更容易配合。学习的内容要相对简单、单一,我们要帮助孩子过滤掉一些无关的信息,比如桌面上的摆放要相对整洁,给孩子的指令要简单明确。另外,最重要的是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尽量做到投其所好。充分估计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提前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一步一步,慢慢让孩子和老师、父母自然而然地配合起来,才算进入真正的教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