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耳朵总是比眼睛强的孩子
第2节 耳朵总是比眼睛强的孩子
与美国的孩子相比较,中国孩子小时候的听语能力明显要好得多。这和两国的教育方向有关系:美国比较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的机会比较多;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开始学英语、学音乐,语言能力较强。对于自闭儿的教育也是如此。由于自闭儿本身就存在语言发展问题,语言教学一直是所有自闭症机构一个很重要的训练方向。多数自闭儿在学习发音后不久就可以说一些话,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就可以说比较长的句子了,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鹦鹉学舌、自言自语、话不对题、延迟性语言……这些统统都变成了另一种自闭的特质。
回想七八年前,齐齐快三岁了才开始发第一个音。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不停地同他说话,即使是在公交车上、饭店里、游乐场所等,全然不顾别人的眼光。因为三岁的普通孩子已经会讲很多话了,而我自闭症的儿子却仍然只会发简单的音。
要出门了,我让齐齐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不断地对他重复“这是鞋子、鞋子、鞋子……”“我们出门,这是门、门、门……”“我们坐公交车去,公交车、公交车……”“这是医院、医院……看病的医院……”
除此以外,我买了许多有关儿歌童谣的VCD,如果我说累了,就给齐齐放这些光盘。开始的时候,他对这些又唱又跳的画面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经过重复不停地播放,他慢慢也能接受了。不多久,他就能跟着画面手舞足蹈,偶尔也会学着哼唱几句。
另一个学习语言的帮手就是动画片《天线宝宝》,简短重复、浅显明了的语言,正是牙牙学语阶段宝宝的好教材。这对于当时的齐齐来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当时来看,不说话或话很少是自闭儿最大的问题,但到后来才体会到,会说话也有会说话的麻烦。半年后,齐齐的语言突飞猛进,开始会说成串的句子了。不过这时候,问题也来了。有一个家长曾经形容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会说话,但说的不是‘人’话”。
齐齐还如同之前般好动,坐不住,只是在他施展手脚的时候,开始有了配音。我们刚开始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仔细听,原来是“北京晴,30度;上海中雨,28度;西安多云,26度……”时不时还夹杂着些洋文“Hello passenger,welcome to Dazhong taxi”——看来是出租车乘多了。
为了帮助齐齐发展语言,我开始同他进行对话练习,但结果却是这样的:
“你喜欢吃苹果还是橘子?”
“苹果还是橘子?”他眨巴着眼睛望着我。
“你要不要去游乐场?”
“你要不要去游乐场?”很显然,他非常茫然。
……
这是让很多家长非常抓狂的场景,一如当时的我。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有一些家长会让孩子把经常问的话背下来——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哪里,诸如此类,但是一旦这些问题换了面孔,如把“你叫什么名字”换成“你是谁”,孩子往往又不知所云了。
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们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像“名字”“谁”“喜欢”之类的抽象词汇,自闭儿通常是很难理解的。对于这样的词汇,我们必须用一些非常直白的话去解释,或者用一些客观的例子去说明一个抽象词汇的意思。
以“喜欢”为例,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喜欢”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正确回答的句子去引导他。如“你要吃苹果吗?”“你要吃橘子吗?”“你要吃草莓吗?”……当他说出要吃的水果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得出这个结论:“我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橘子”……
仅有一次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变换不同的类别,如换成孩子想玩的游戏、想要的人、要喝的饮料等,帮他慢慢积累,逐渐让他明白到底什么是“喜欢”。
很多概念是抽象出来的。我们可以退回去想想孩子们是如何理解名词的。以“杯子”为例,“beizi”只是一个发音,不具备任何意义。只有当孩子们看到杯子的形态、理解了杯子的用途时,“beizi”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杯子,并且无论杯子的形态如何变化,孩子们依然能将它命名为杯子时,才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了杯子的含义。
理解的基础在于用眼睛看和用大脑思维。如果我们仅仅只是训练了孩子的语言,就期待他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升,往往事倍功半,正确的做法是要从孩子的视觉辨识能力入手。
不过有一种类型的孩子则不尽相同:从小时候的语言发展来看,没有明显的落后现象,但语言逻辑性差,伴有自言自语等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被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简称AS)的孩子。
AS的孩子同样具有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所不同的是,AS的孩子早期在开口和句长等语言发展方面都和普通孩子无异,但是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他们在语言理解运用、社会交往、行为、爱好等方面有明显障碍。此外,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即大动作协调能力比较差。由于运动能力发展迟缓,这些孩子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相对来说也会发展得晚一点,进而影响到眼睛对于点、线、面的处理能力,从深层次角度来说,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条理能力、说话的顺序和逻辑思维。
嘉嘉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的曾凡林副教授介绍来中心上课的,那时候她是大班升一年级的年龄,直到去年夏天她们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差不多在中心上了四年学习能力提升的课程。
嘉嘉长得非常漂亮,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但从嘉嘉很小的时候开始,妈妈就感觉到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可又说不上来到底有什么不同。在学习走路、说话方面,她和别的孩子一般无二,认知能力似乎也不比别的孩子差,在机械记忆上,特别是背书的能力,看上去还比别的孩子强呢。可是她多动,在幼儿园里不知道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话,情绪容易激动。最大的问题是她对于人的反应好像总是慢半拍,不会和别的孩子玩,似乎对别的孩子没有很大的兴趣。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比男孩子还要调皮的女生。
细心的妈妈虽然很早就发现了问题,但也不知道宝贝女儿究竟是怎么了。看了几家医院,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简单地归结为发育迟缓,或者教养有问题,就这样一直拖到了嘉嘉快上小学的年龄。后来,华东师范大学的曾教授仔细观察了嘉嘉的行为,感觉她很像是一个AS的孩子,于是介绍她来中心上课。
我发现她的语言能力很强,不仅背书快,而且学习英语对她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她总是很快就能把单词记牢背熟。但她的动作能力却很差,特别是平衡感,六岁多的孩子,有时候走路还跌跌撞撞的。虽然嘉嘉自言自语的情况不多,但会常常重复讲同一句话,也不管别人要不要听。有时别人问她一个问题,她经常答非所问,“鸡同鸭讲”,让人不知道她到底想要说什么。
对于嘉嘉来讲,这些还只是小问题,最大的障碍在于她毫无规矩意识。虽然她不会在课堂上随意站起来,但是上课思想不集中,乱涂乱画,每一本书上面都被涂得乱七八糟。她不听从老师的指令,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给她糖吃,并对她说:“只要你乖乖听话,完成功课,我就奖励你糖吃。”最后,她把所有的糖都“骗”到了自己手里,而且还对老师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把我怎么样,我就不听话。”
还有一次,校长看到嘉嘉在采摘学校花坛里的花朵,于是上前去阻止。嘉嘉看到校长就跑,然后两个人在校园里玩起了“捉迷藏”,把校长跑得气喘吁吁。最后,校长只好把家长叫到学校里训话,要求妈妈好好管教自己的女儿,可是妈妈却觉得很冤枉,她实在不知道如何管束自己的孩子。
对于嘉嘉,我们并没有给她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或者好好教育她一番。因为孩子们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则意识,只是通过在游戏与活动之中感知“怎么玩”,才慢慢建立起初步的游戏规则。学校里的各种规矩,对于一个感觉动作能力还似幼儿的孩子而言,想让她自觉遵守,自然是很难做到,而且嘉嘉的视知觉功能落后,这也影响了她的理解水平,由此表现得非常情绪化,所以校长、老师一碰到她,就变成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考虑到这些情况,老师开始带着嘉嘉在运动教室里做各项游戏和活动。等到嘉嘉学会了跨脚拍球和跳绳,我们惊喜地发现,她的规矩意识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建立起来了。在学校里,虽然她偶尔还是会有顶嘴的现象,但至少可以安静地坐在课堂里上完一整节课了。
更重要的是,老师让嘉嘉做了大量的视觉练习,帮助她把活跃的性子慢慢静了下来。视觉训练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压制嘉嘉过强的听语能力,改善嘉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她形成数量概念、提升语言理解能力。一年多下来,虽然校长对嘉嘉仍有微词,但是和之前的“猴子屁股坐不住”相比,嘉嘉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不管是之前语言发展迟缓、开口之后理解能力跟不上的孩子,还是如嘉嘉这样的阿斯伯格征孩子,他们至少占了自闭儿数量的六成以上。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去帮助一个喃喃自语、鹦鹉学舌的自闭儿,因为语言训练对他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从另一条路入手,想想大量的手工操作、视觉绘写训练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变化呢?
本章提示与建议
1.自闭儿和普通人一样,也分为智力落后、智力普通和智力超常。
2.对于用眼过多的自闭儿,在他的特殊教育过程之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发展。感觉动作能力的提升以及重复练习发音可以帮助孩子构音;不断增加句子长度以及反复地听语刺激,可以快速提高他们的听语能力。
3.在自闭儿学会说较长的句子以后,可以用问答、提示、看图说话、写话等方法来帮助孩子提升对于语言的理解。
4.对于有行为问题的阿斯伯格征孩子,可以利用游戏和活动帮他们形成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