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我一样可以学得好
第2节 我一样可以学得好
等到孩子差不多能适应学校生活了,接下来,我们就应该考虑孩子在学校里能学到多少知识。老师每天在黑板上写的家庭作业能不能抄下来?能抄全吗?如果抄不全,那能抄下多少来?语文默写、组词、造句、阅读理解学得怎么样?自闭儿能不能学写作文?数学中量的问题、计算题、应用题怎么做?……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唯一考核标准是学科成绩,而且难度不断增加。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童年期是奠定人格特质、培养好奇心与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功利化的教育让孩子整日沉溺“题海”,缺少观察、探索、思考的时间,这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非常不利。普通孩子都整日忙于应付学业,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就显得更为困难。
自闭儿的个体性差异非常大。就算是那些能力比较好、可以胜任普通学校生活的孩子,也有很大不同。就好比是音乐天才和数学天才,他们的智慧类型完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也完全不一样。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呢?所以,对于自闭儿的学业目标,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设定。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自闭儿在经过系统的特殊教育之后,能够跟得上普通学校繁重的学业。特别是一些孩子具有超强的机械记忆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会超越普通儿童。自闭儿的主要问题在于对抽象语言的理解和概念的形成。即使是智力超常的自闭儿,在这方面仍显薄弱。而大多数的自闭儿,要想跟上目前的学习进程,恐怕是相当吃力。小学一、二年级的功课对于大多数自闭儿而言还比较简单,能够依靠背诵来解决,而到了三、四年级之后,学科知识的难度和灵活性一旦增加,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跟不上了。
曾经有一个自闭儿,在家长和老师的努力之下,进入到普通学校学习,低年级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孩子也是属于比较乖巧的那种,但到了高年级以后,学科难度一下子提升了,孩子学得非常累,而家长不但没有及时给孩子减轻学业压力,反而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学习,给孩子加码。由于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过大,孩子被压垮了,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又接踵而至。而此时,孩子年龄也大了,再想像小时候那样去控制他的情绪和行为已没那么容易,早期的干预和辅导付之于东流。
由此可见,给孩子设定合适的目标非常重要。家长要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络,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进步情况;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和特点,设定合理的短期目标。这个目标不应该是和其他孩子相比较后得出的,要以孩子本身的能力为起点,并且不能仅以学科成绩为依据,而应该从小的细节表现入手。比如说,以前不能抄写黑板上的字,现在可以抄写了,以前朗读需要老师提示,现在可以自行诵读了,以前不会做的题目,经过辅导以后学会了,等等,都是孩子一点一滴进步的表现。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孩子,以帮助他继续成长。一个学期或学年下来,我们往往就可以看到孩子在学科上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学习的。即使是比较典型的自闭儿,只要我们的教学目标设置得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是正确的,他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但是,普通学校的学科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是针对自闭儿所设立,所以对于那些注意力并不那么集中、语言能力不强、有的还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自闭儿而言,想从普通学校学到知识并不是件容易事。
除了让孩子们上学之外,我们还应该针对他们的特质设计一些适合其学习的内容,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先从语文教学开始说起吧!
许多自闭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很多汉字,这和他们超强的视觉功能有关系。有些孩子在六岁的时候就可以读完一张报纸,至于这些文字符号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就是没有意义。他们的问题依然在于对语言的理解上。怎么入手呢?还是要借助于自闭儿视觉强的特质。
课堂上,老师拿出一张习题纸,上面写着“牛、羊、马”三个字,而习题纸的下方,画着这三种动物的图案。“君君,把相应的字和图连起来。”君君拿着铅笔,细细观察一番,慢慢地把文字和图形一一对应着连了起来。“君君真棒!”题目做对了,老师在习题纸上给君君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五星。
这种把文字和图画或实物对应连线的练习方法,中心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由于自闭儿的思维非常直白,最初老师们通常都会选择从名词理解开始,之后再加入对动词的理解,如跑步、拍球、跳绳、画图、写字……这些动作经常在课堂上出现,孩子们对这些动作也非常熟悉,所以当老师向他们出示这样的图片时,他们往往很快就能理解。从实际的、孩子们有经验的内容入手,是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小原则。
如果某个孩子有一定的视知觉功能基础,老师也会让他写写汉字,然后进行默写。虽然自闭儿的视觉使用频率很强,很爱用眼睛,但是他们的视知觉功能往往并不十分强,还需要大量的训练,而默写汉字,也是检验他们视觉辨识和记忆能力的一个方法,能默写的字越复杂,说明他们的视知觉功能就越高。
尽管很多自闭儿都能理解名词和动词,并认识一些汉字,但对抽象词汇的理解以及语言文字的使用依然困难重重。看似极其简单的组词、造句,对自闭儿来讲,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这涉及某些抽象概念的形成。
很多家长发现教自闭儿认颜色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颜色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记得刘弘白博士常常会这样形容:教自闭儿认颜色,就好像要让中国人去记住老外的脸一样困难。是的,我们想象一下吧!那些老外的脸,高鼻梁,白皮肤,似乎都差不多。
我曾经也像很多家长一样,使用ABA的方法教齐齐认颜色。我先把两块不同颜色的积木放在小桌子上,然后让他拿出红色的积木。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过了几天,他似乎知道什么是红色的积木了,但当我让他拿出绿色的积木时,他又很快把红色的积木忘记了。过了好几个月,他才学会分辨红色的积木和绿色的积木。我开始把课堂搬到实际中来,问他“这是什么颜色?”,他懵住了。“颜色”对于自闭儿来说,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这种窘况持续了11个月,我没有教会齐齐认颜色。于是我开始探索另外的方法。这时我有一个意外发现,齐齐爱吃巧克力,而且他对于巧克力的颜色印象很深,每一次涂色的时候,都会先挑出咖啡色涂在纸上。我不再刻意去教他认识颜色,而是在他每次吃巧克力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咖啡色”;当他选出咖啡色蜡笔用来涂色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咖啡色”;当他握着咖啡色蜡笔把整张A4纸全部涂满的时候,告诉他“这是咖啡色”……
很神奇的,不多久,他居然就认识了第一种颜色——咖啡色,后来他又认识了第二种颜色——粉红色。之后,认识各种颜色对他来说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由此可见,某个概念一旦在孩子的头脑之中被抽象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似乎就好办多了。
此后,我不再使用刻板的桌面教学去教齐齐掌握其他知识。我更加关注孩子切实的体会,并且努力去感知孩子学习的方式。
一次,老师要求用“旧”字来组词,齐齐问我“这是旧旧(舅舅)的意思吗?”,我便带他去看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告诉他“这是旧书包,这是旧鞋子……”又带他去商店,告诉他“这是新书包,这是新鞋子……”孩子一旦理解之后,便开始自由发挥起来,坐在房间里,嘴里说个不停,“旧空调、旧桌子、旧椅子……”我也加入其中,“旧茶杯、旧电视、旧电脑……”然后我们就相视大笑。这种轮换式的方法不仅让孩子通过模仿成人语言来学习,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增进了亲子关系。
学习造句同样也是如此。一是要利用孩子切身的经验来进行,二是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和老师轮流口头造句、照样子造句、照样子写短语等,都是锻炼孩子语言理解能力的好方法。举一个我们常用的例子:爸爸在客厅里看电视。对于这个句式,自闭儿往往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时候,老师们常常会表演给孩子看:“你看,老师手里拿着书本,在干什么呀?”
“看书。”
“对呀,老师在哪里?”
“教室里。”
“老师在……里……”利用等待和提示,老师会鼓励小朋友把一个完整的句子造出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拓展练习。“小明在运动教室里拍球。”“妈妈在厨房里炒菜。”……当孩子掌握了这样的句式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造句练习了。
因为有了组词和造句的基础,我们还可以教会自闭儿做一些简单的阅读和写作。
通常的阅读,也还是会从一句话开始,无外乎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这五大要素入手,进行提问分析。对于自闭儿来说,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和辅导,“阅读理解”题中的一些客观题,如找出文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划出重点句、解释个别文字,甚至修改句子类型(包括把字句改被字句、反问句改肯定句、缩句、扩句等),基本上都可以做出来。而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或深层次的寓意、利用文章做进一步想象,对我们的孩子而言,就显得非常困难了。这显然和自闭儿特殊的大脑结构有关系。作为教育者,要让孩子学会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并不是单在课堂上就能做得到的。
那天,我和齐齐一起听广播,有这样一则新闻,说是目前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早教课成了香饽饽。“香饽饽是什么意思?”齐齐问。“香饽饽是一种点心,但是这里说早教课成为一个香饽饽,意思是大家都抢着把孩子送去上早教课。”用客观、直白和孩子能听懂的话去做解释,是让自闭儿理解的一个好方法。也许这样的解释只能暂时让孩子理解某一个方面,但是随着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相信他们也能逐渐理解一些抽象或带有比喻色彩的语言。
让自闭儿学习写作文,也要从简单的看图写话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内容和长度。当然,这些只是入门要素。目前小学阶段的作文仅限于写事或写人,而写人也往往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等。我们通常都会教孩子“三段式”的写法,一个点题的开头、一件事情的叙述,再加上一个首尾呼应的结尾。虽然这可能不会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但却是让我们的孩子增加语文分数的一个方法。
这里的关键是让孩子学会找到题目的中心词,并且围绕这个词去写一件事情。比如写“一件快乐的事”,很常见的一个题目,这里的关键词是“快乐”。我们的孩子通常会这样开头,“今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一件快乐的事情”,然后以“这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结尾。虽然这些文字绝对谈不上优美,却率真得可爱,至少也保证了文章的完整性。
由于自闭儿在语言理解上存在障碍,语文教学对于自闭儿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未来学习各方面知识时理解能力的提升。根据孩子不同的特质和能力,语文教学方法其实有很多,由于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
* * *
有一小部分的自闭儿可以算得上是数学天才,他们很会找规律,逻辑性很强,但这样的孩子可谓是凤毛麟角。实际上,很多自闭儿都对学习数量概念感到茫然。自闭儿的思维永远是“直筒筒”,那些巧算、估算,尤其是在文字上玩花样的题目,更是让自闭儿不知所措,所以,教自闭儿学数学,绝对不能按照学校里的那一套来实行。实际操作、分小步骤,是自闭儿数学教学的一项原则。
涵涵正在做减法练习,他面前除了老师发的习题纸外,还有一大把水彩笔。
5-2=?
“5——,1、2、3、4、5”,涵涵先数了5支水彩笔。看一眼习题纸“-2”,他又笨拙地开始从中数“1、2——”他拿走2支水彩笔放在一边。“还有? 1、2、3,等于3”,涵涵在等号后面才写上一个大大的3。这样的练习,他已经反复进行了好几个星期,每一个步骤都是老师先教给他,经过反复练习,最后才学会的。就算是这样,涵涵每一次做数学题,还是要借助数水彩笔的方式。
虽然这是一种笨拙的办法,但通过不断练习,很多自闭儿最终还是学会了做简单的计算,并且有了对“量”的基本认知。
很多老师在教小朋友做应用题的时候,会让他们画实物图或线段图,因为相对于抽象的文字,利用自闭儿视觉上的优势,往往可以让他们理解更为复杂的数学应用题。
“一班种树20棵,二班种的比一班少5棵,请问二班种树多少棵?”像这样比多或比少的题目是齐齐最为头疼的,而如果最后问“总共种了多少树”,齐齐就更找不到东南西北了。后来,我让齐齐在草稿纸上画线段,标明这个是“一班”,那个是“二班”,“多”就是延长,“少”就是缩短,慢慢地,他就能通过这样的图形去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了。可见,借助于一些小方法,自闭儿也是可以学习数学的。
在教自闭儿学习数学时,更重要的是尽量保证所教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使用钞票、认识钟点。这些与孩子们未来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那些故意搞乱孩子脑袋的概念题,可以慢一步教,甚至不教也罢。也许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让孩子在数学考卷上多得了一两分,但是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应用得到,孩子们很快就会忘记,那还不如把多余的时间用来教一些更为实用或孩子们更有兴趣的知识呢!
关于自闭儿的学科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自闭儿同样是可以学习的,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心。我们不能以普通教育的要求为准绳,要从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点入手,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说不定会找到孩子的特长所在,发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本章提示和建议
1.并非所有自闭儿都适合去普通学校。家长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状况,决定为孩子选择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孩子上普通学校,最重要的前提是能够在课堂上坐下来,不影响他人。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晚一两年再去上学也没有关系。
2.自闭儿上普通学校,更需要家长有信心、毅力和智慧。作为自闭儿的父母,不要总是抱怨社会对孩子不公,要用感恩、宽容、信任的心去帮助社会接纳自己的孩子。
3.不要用普通教育的目标去要求自闭儿,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设定合适的目标。自闭儿的教学原则是:利用生活化的例子做教材,用直白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内容,同时利用自闭儿超强的机械记忆和视觉功能帮助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