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把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第2节 把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齐齐在没有开口说话之前,有一个爱好,就是把家中所有抽屉里的东西全部翻出来,但没有物归原位的概念。无论什么东西他都要把玩一番,然后抛之不顾。没有东西可以玩的时候,就自己在原地打圈圈。如果我们带他去外面,他就只会自己乱冲乱撞,你往东,他就往西,拉也拉不过来。而且他还对环境特别敏感,如果是处于那种空间比较小的房间,他就会哭闹。
对于自闭儿来言,这样的行为问题似乎司空见惯。那个时候,我对行为问题总是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产生这么多的问题呢?难道真的是由于永远也好不了的自闭症所引起的吗?
我仔细观察齐齐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问题发生前后的一些细节,发现这些行为问题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征兆”。其实,他只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探知,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所呈现的就是一种“乱玩”。
对于这样的孩子,出门也是个麻烦事。除了你往东他往西,我非得死命拽住他之外,他还总给你闯点“小祸”,不是拿了人家东西,就是推了别人的孩子。如果我们要去一个餐厅吃饭,那就一刻也不能安生了。除非有他喜欢的食物,他会稍微安静地坐在那里吃完,否则,他的屁股是没有一秒钟可以坐在椅子上的。他小的时候,我还可以把他放在那种专供婴儿坐的小高椅子里,前面有一个横杠,他没有办法跑开,但是时间久了,他就开始哭闹,弄得我也没有办法好好吃饭或者和朋友聊几句话。
等到齐齐再大一点,有了一些语言和理解力,他开始喜欢抓大人的眼镜。只要看到谁戴着眼镜,他就会趁人不备,一把拿下,然后非常狡猾地笑笑,把眼镜一扔,就走开了。这个问题让当时的我非常头疼。为了这个,我不知道和别人打了多少招呼,说了多少对不起,但齐齐总是屡教不改。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被齐齐弄得精疲力竭之后,我不断摸索解决的办法,以至于最后我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只要他的小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他下面要做什么“坏事”了,从而把他的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那时齐齐还是有一点接受简单指令的能力。我就大大利用他这一点点的能力。每次要出去的时候,我把每一个指令都说得简简单单,让他听明白、做得到。比如,我会告诉他,“齐齐,向前走”“齐齐,拐弯”,到了餐厅里,我会指示他“齐齐,坐好”“拿勺子”“吃东西”“放下”……一个指令下去,他就会有反应,但是时间一长,他往往会忘记,我还要不断地提醒他。当然这种方法比我一直去拉他、拽他要有效率得多。
当他对某一个人的眼镜有兴趣时,他会下意识地去看,脸部的表情也会有细微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极其细小,而且他的动作通常会快得惊人,但是我照样能抓住这些小变化,立刻打断他说,“齐齐,去拿画笔”,或者“齐齐,看书”。接受指令以后,他就会忘记之前的企图,去做我要求的任务,从而转移了他的思路。虽然这样的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但比之前我总是要和别人道歉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要去餐厅吃饭或者和朋友聊天,我会提前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好。首先对齐齐进行“思想教育”,就是告诉他要去哪里,去了以后大概要做什么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他应该怎么样做。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和孩子说他不能做这些,不应该做那些,因为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的时候,他会弄不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他会一并认为妈妈所说的,就是要自己做的,结果反而增强了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是出远门、去海边或者参加特别的聚会,如生日晚会、婚礼,我还会给他准备一些图片作为提示,告诉他等一会儿可能看到的人或景,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事先有了准备,他出现不安或情绪波动的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如果我需要一些时间和朋友吃饭或聊天,还会给齐齐准备一些玩具、书、笔、纸等。这样我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给他玩,防止他到处乱跑。我通常会把要给他玩的东西装在一个口袋里,有需要了就拿出一件来,让他玩一会儿,等看他差不多玩腻了,想要乱跑时,再拿出一个来,他就可以再玩一会儿。这样差不多准备三四个玩具,我就可以带着齐齐参加一个不算太长的聚会了。
等到齐齐再大一点的时候,他慢慢能安静地坐一会儿,也学会了自己去找有兴趣的事情做,比如看看风景或自己带来的一本书。要是附近有儿童乐园,他就会自己去玩耍,遇到小朋友,也能参与一些简单的游戏。这样一来,在他出门这件事情上,我的负担就减轻了很多。
不过问题总是接踵而至。随着齐齐语言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他开始和我们进行对话,也学会了问问题,但他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无法把话题进行下去的情况,特别是问到“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或“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就会扯开话题,或者回答“不知道”。另一种情况则更令大人们尴尬不已。他会当着别人的面说对方是“胖子”或“秃子”。如果知道他情况的,那还好说;若是遇到一些长辈或不熟悉的人,真令我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
在对潜在规则和事物的深层次理解上,齐齐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时常会觉得这些孩子的脑袋里其实是一片空白,只看我们怎么来填补。于是,我开始对他进行一些程序式的“输入”:对人要有礼貌,不能直呼其名或给人起绰号;说人缺点的话只能私下和妈妈讲;赞美人的话可以当面说;别人摔倒了或是遇到倒霉的事情,不可以当面嘲笑;诸如此类。
虽然行为问题一个接一个,但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齐齐越长越大,越来越有进步,而我也相信他会越来越懂事。
推而广之,到底有没有帮助家长们解决自闭儿行为问题的系统方法呢?几年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我聆听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服务部东湾分区中心行为心理学家黄伟合教授关于功能性行为分析[1]的讲课,一听就是两天,非常详尽地了解了解决自闭儿行为问题的干预方法。
从专业和学术角度来说,对于孩子一个行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需要有好几位专业老师进行观察、纠正,并通过精准而科学的方式予以记录。很多家长可能会问,这有实际的操作意义吗?家长们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专业人员去观察、去执行、去记录、去研究呢?的确,很多方法只是在实验室里论证的结果,可操作性有时很差,但孩子的问题却是现实的,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出一些办法来,融会贯通,找到可操作的点,尽力帮助孩子去改善。
行为分析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认为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即作为家长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了解,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很多家长都会到我这里来寻求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当我问到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家长往往会说:“我不知道呀!”有时候,我也会问家长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没有什么习惯,可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性情、习惯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清楚。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没有办法依靠强大的专业人员来帮助孩子实现改变,只有依靠自己。如果无法做到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那怎么帮助他们进行改变呢?面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问题,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导致这个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习惯性的耍赖?是孩子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只能用晃手、玩轮子来打发时间?是孩子的思维固执刻板,不愿意改变?是孩子对于外界环境的改变过于敏感?是当孩子抓别人眼镜、朝窗外扔东西时,家长强烈的反应强化了他这样不当行为的发生?还是天气太热,或者肚子饿、口渴、生病了?当然原因各种各样。很多成人往往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孩子“自闭”,但这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特别是孩子由于某些生理因素以及环境改变引起的行为问题,往往是被大家所忽视的。
只有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生理上的原因,只要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是对环境敏感,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为孩子“脱敏”。比如事先告知孩子要去某个地方,或是多带孩子去几次,让他消除不安感。在对待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冷处理是一个好方法。只要他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让他闹一闹、哭一哭,等到他发现哭闹不能解决问题时,这种不当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有时候孩子很聪明,会做出一些看上去很像自伤的行为,但是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这些行为其实是做给大人们看的,对孩子自己的伤害并不大。一旦孩子发现即使再怎么哭闹、自伤,他的要求仍然没有办法被满足,就会慢慢停止哭闹、自伤。同样,对于那种因为大人的强烈反应让孩子感觉好玩,从而不停地重复某个不良行为的情况,大人们不去理他,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让他觉得没趣味,慢慢地他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另外,让孩子永远有事情做,也是解决行为问题的一个好方法。这需要家长们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时间,让他的注意力永远被我们所牵制,这样也能防止孩子总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
不能等行为问题已经发生了,我们才想着去解决,而是在行为问题发生之前,我们就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这必须建立在对孩子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孩子的行为要有敏锐的觉察。的确,这不容易做到,可是在齐齐行为问题最为严重的时候,我做到了。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大部分的行为问题都是这样被化解的。
绝大多数的行为问题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随着孩子们慢慢成长,认知、理解能力逐渐提升,他们的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产生行为问题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昊昊妈妈让昊昊把饼干和小朋友们分享,但是昊昊不愿意。虽然他手里有一大包饼干了,可任凭妈妈怎么说好话,抑或是杰杰拼命凑过去想拿他手里的饼干,昊昊就是抓着不松手。
昊昊妈妈笑着告诉我说,以前昊昊可不是这样的,永远对自己的东西无所谓,只要他手里还有一点吃的(昊昊喜欢吃),他就会把多出来的分给任何人,最近这几天才发现昊昊开始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了。原来是昊昊进步了,他开始明白东西是有所属的,对于自己的东西,他开始有了占有意识。
虽然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是只要孩子在成长,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听话,越来越可教育,越来越有规矩。如果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和表现一直在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解决行为问题终将不是一件难事。
本章提示与建议
1.在解决行为问题之前,要先分清楚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对环境刻板,可以利用“脱敏”法来解决;而那些无伤大雅的特殊爱好和刻板思维,父母可以宽容地予以对待。
2.有些行为问题并非是自闭儿所特有的,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可以有效改善一些行为问题。
3.对于由家长溺爱所造成的行为问题,父母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就算是自闭儿,也要根据能力发展情况遵守一定的规矩。
4.仔细观察孩子,发现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为孩子创造环境,用转移法让孩子一直有事情做,把行为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1] 功能性行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FBA):以行为分析为基础,先系统、全面地寻找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然后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并且不断地调整,直至问题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