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让孩子学会玩
第1节 让孩子学会玩
最近几年,针对自闭儿社交问题的解决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比起前些年大家的关注点还是放在孩子的语言和认知上,可谓有了很大进步。如今不管是各位专家还是机构的老师,都已经认识到游戏对于提高自闭儿的社交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像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PCI(游戏与文化介入)、地板时光、沙盘以及音乐、美术等一系列的艺术治疗等,归根结底都和游戏有关,只是通过不同的媒介去产生效果。
我们急于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获得进步,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从中得到的愉悦情绪。游戏变成了一项又一项的训练,而不是孩子们自发参与的、让身心得到释放的通道。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些机构中看到老师、家长拖拉着孩子去参与游戏,而孩子们的眼神、行动却常常是游离在外,需要老师和家长一次又一次地拉回来,才能持续地进行“游戏”。
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自闭儿缺乏做游戏和社交的能力,所以才必须坚持进行“游戏”训练。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接触的自闭儿之中,完全不能与人沟通的孩子几乎是没有的。多数自闭儿都想要和人沟通,但往往苦于找不到沟通的方式,或者缺乏做游戏的技巧,通俗一点讲,就是“不会玩”。正因为这样,他们所采用的方式看上去就是杂乱无章地东碰一下、西撞一下。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人接触或参与游戏,有时就会推人或打人,看到其他孩子在玩的时候,还会过来“搅局”。有一些语言还不错的自闭儿会告诉大人,其实他们很想参与游戏,他们同样也会因为无法和别的孩子玩在一起,或者对方不愿意让他们参与游戏而痛苦。他们渴望有朋友!
从另一方面来说,自闭儿通常比较刻板,不能适应太大的变化,这也是他们无法融入普通孩子游戏之中的很大原因。在做游戏时,除了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和规则之外,游戏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很难预料,这会让自闭儿不知所措。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游戏的设定要相对单一、目标明确,当他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游戏之后,同样也会享受到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凯凯是个伶俐的孩子,不仅话说得不错,而且在记忆某些事物方面比同龄的孩子还要强一些,可是在幼儿园里,凯凯完全无法适应集体生活。除了上课时会站起来随意走动,没有办法遵守幼儿园的各项纪律之外,他和其他的孩子完全没有互动。做操、玩游戏的时候,他总是游离在外,自己玩自己的。如果别的孩子在搭积木、玩玩具,他不是抢人家的玩具,就是把人家搭好的积木推倒,并以此为乐。
妈妈带凯凯去医院检查,才知道他有自闭症倾向,于是带他到中心参加训练。记得凯凯第一次来上课的时候,妈妈让他喊“陈老师”,他眨巴眨巴眼睛,居然冲着我叫“miu老师”。“他就是爱和我唱反调!不配合、没规矩!”妈妈这样形容凯凯。
上中班的凯凯语言记忆能力非常强,甚至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但是他的感觉动作能力很差,几乎和一岁多的孩子差不多。这除了会影响凯凯的空间感和视动统合能力发展,也影响了他与别人配合以及玩耍的能力。
我们中心的老师让凯凯在垫子上翻一个跟头,只见凯凯头朝地,屁股撅得老高,却没有办法翻过去;老师拿了一只皮球丢给凯凯,凯凯把球朝旁边一扔,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让凯凯拍球,凯凯手还没有碰到球,球已经滚到一边去了……
老师并没觉得凯凯有什么不对,只是把他当成更幼小的孩子来看,并设计了一些既适合他又更容易控制的运动。比如拉着他的手走平衡木、溜滑梯,辅助他学会前翻,缩短丢接球距离,只要他把球朝老师方向丢就立刻给他表扬……不到三个月,凯凯在运动方面就有了很大进步,甚至还可以两只手同时拍两只球。在运动的过程之中,凯凯逐渐学会了听从老师的指令,并与老师进行配合。
听老师口令做动作是最容易让孩子与成人配合起来的一项练习,关键是所设置的运动内容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并逐渐提高难度。孩子在运动之中不仅与大人建立了简单的配合,而且掌握了参与游戏的规则,如等待、轮换和比赛,这其实就是社交的雏形。
幼儿园的老师也肯定了凯凯训练的效果。虽然上课时凯凯的眼神还是常常不看老师,但至少已经能在小凳子上坐下来了;做操的时候,他的动作虽然没有完全跟上节拍,但是已经可以跟着音乐动起来;而在游戏中,他也不再抢别人的玩具,知道要等别人玩完了,自己才可以玩。
半年以后,我再看到凯凯时,他比之前明显有了很大进步。妈妈再让他喊“陈老师”,他也能乖乖地跟着说“陈老师”。
配合是社交的开端。我们不应该奢望自闭儿先学会社交再进行配合,而是应该慢慢让孩子们在配合的过程之中建立社交的基础能力,随着运动技巧的提升,让他们学会“玩”。
家长们常常会抱怨孩子胆小,不能适应环境,不喜欢玩,小的时候,那些淘气堡、跳跳床之类的都不敢上去,商店门口的电动玩具坐椅,一放上去就又哭又闹。这不能排除自闭儿天生对环境敏感和感知觉方面有异常,除了“脱敏”一说之外,我更倾向于去提高他们的感觉动作能力,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平衡、垂直、距离、角度、节奏、方向等。他们的感受愈多,能力才愈强,对自我身体的控制才愈有把握,也更显自信。
在我们的儿童发展中心,除了那些简单的运动之外,对于那些能力慢慢提升上来的孩子,老师会教他们拍球、运球、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等,并且会变着花样让孩子们进行各种比赛、游戏。在这个过程之中,游戏的规则和竞赛的意识也逐步被灌输给这些社交能力不强的孩子们。
从齐齐五岁开始,每周六我都会带他去学画画。那个绘画班里有各种不同年龄的孩子,趁着课间的时候,他们总会在一起打闹、玩游戏。刚开始时,齐齐只会跟着几个男孩子在操场上追来追去。有些大孩子齐齐怎么也追不到,然后那些大孩子就开始嘲笑齐齐跑不快,而且也不够灵活。我并没有去责骂那些孩子,而是鼓励齐齐参与,并告诉他,那些孩子本来就比他大,跑不过他们也很正常,所以齐齐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卑或难过,而且他还会告诉我,哪个孩子最调皮。
但是后来,我发现齐齐被一群女孩子拉过去玩了。原来,不知道是谁带来了一个毽子,她们分成两组比赛呢。正好老师已经教会了齐齐踢毽子,而且踢得还不错,所以女孩子们都争着拉齐齐到自己那一组里。他在这样的游戏之中如鱼得水,大受青睐。
试想一下,如果齐齐没有那些运动技巧,只会使用刻板简单的语言,他如何能够得到普通孩子的认可?如果妈妈只是一味地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欺负,孩子怎么能够渐渐成长起来呢?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与其他的自闭儿相比,齐齐有更多的机会和普通孩子交往,去学习普通孩子的语言方式和行为习惯。
对于思想刻板、行为怪异的自闭儿而言,要和普通孩子们建立起社交关系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他们似乎天生对语言缺乏感性认识,而且总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很难进行换位思考,对于潜在规则的认识有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齐齐六岁多的时候,在一些好心的老师帮助下,他进了一家公办幼儿园。其实,他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但是混在比他小两岁的孩子们中间,他的语言和行为相对还是幼稚很多。
宋老师是一个有着十多年教育经验的幼儿教师,之前也曾带过一个特殊孩子,再加上对于齐齐本身遭遇的同情,入学之后,她给了齐齐莫大的帮助。
每天早上入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会参与各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室里每个角落都有一个场景,如银行、餐厅、理发店、图书馆等。开始的时候,齐齐还不知道如何去参与。宋老师就先教他做银行的职员。小朋友过来了,就问“你要存钱还是取钱?”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再把钱收进来或把钱给小朋友。如此往复,慢慢地齐齐就学会了如何做银行职员,也学会了数5以内的代币。
银行职员是这里所有角色中语言最机械、最简单的一种。学会了做银行职员之后,宋老师才慢慢带领齐齐进入别的角色之中。还是从简单的开始,比如扮演理发店或餐厅的顾客,或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等。班里其他的孩子,都成为齐齐学习时最好的配合对象。在老师的带领下,整个游戏的难度既不会被拉得太高,又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之下进行的。
孩子们的语言、动作、行为,都对齐齐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不知不觉中,齐齐学会了很多普通孩子的语言,以及发生事情时的反应与表现。及至后来很多人都觉得齐齐的语言特别自然,这和他当时参与了这么多角色扮演游戏是分不开的。
半年之后,齐齐在这样的游戏当中就游刃有余了。当然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去扮演爸爸、妈妈或餐厅老板这样的主要角色,但偶尔他还是会扮演一下弟弟或餐厅服务员之类的角色。
宋老师的另一个办法是给齐齐布置一些小任务,比如去隔壁班级借一把椅子、拿一本书或送一件玩具。宋老师先是找另一个孩子陪着齐齐一起去,之后就让齐齐单独行动,而幼儿园里的其他老师和阿姨也特别友善,总是耐心等待齐齐正确的回答。
齐齐是个幸运的孩子,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上学之后,都碰到了对他非常慈爱的老师。上了小学之后,班主任李老师一直都是把齐齐当成普通孩子来看,学校里所有的活动,如春秋游、游园、参观、实践、运动会、广播操比赛,齐齐从来没有落下过,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老师额外的指责。无论是校长还是各科老师,甚至学校的普通校工,都没有把齐齐当成一个另类来看。虽然有些小朋友知道齐齐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孩子为此嘲笑过他,大家都感觉齐齐是班里的一分子,对于齐齐偶尔不良的言行也就见怪不怪了。
当然,生活本身并非一帆风顺。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如往常去接齐齐下课,正和李老师交流着,一个女孩子来告状,说隔壁班的某某中午的时候打了齐齐。谁知道不说不要紧,这一说齐齐居然开始哇哇地哭起来,大叫着:“妈妈,我要退学,我不来上学了。”还好李老师对他很了解,马上就安慰他:“你喜不喜欢同学们?要不要和同学们玩了?喜不喜欢李老师?”齐齐才抽抽噎噎地说:“喜欢的,要玩的……”“那还退学吗?”“哦,先不退学了。”
之后,我才了解到,齐齐是因为说了不好听的话,激怒了那个孩子,最终引来拳脚之祸。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开始慢慢地教齐齐什么样的话可以说,什么样的话只能告诉妈妈,不能当着其他人面说。当然对于自闭儿而言,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会本身就是这样,要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之中活得自如,对成人来说尚且不容易,何况又是这样的孩子。既要让孩子正确认知这个社会,又要在社会交往当中不被过多地打击自尊和信心,这并非只是自闭儿妈妈的功课。很幸运的是,齐齐一路走来,碰到了好的学校和好的老师。
所以说,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理想场所是在普通幼儿园和学校的自然环境之中,而并非康复训练的课堂上。游戏本身是好的,但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实施。如果一个孩子基本的动作功能尚未建立起来,一点基础也没有,而是被大人强迫着去参与,这样的游戏课程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孩子在游戏课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那还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孩子的运动技巧、语言发展和理解认知上。
关于社交,家长们还有另一个误区,就是喜欢迫不及待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学校去,似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你看,孩子已经自闭了,把他送到幼儿园去,有个正常的环境,和正常的小朋友接触接触总归是好的。”
我很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来看待孩子们的问题。孩子去了幼儿园就真的能社交了吗?特别是那些语言有障碍、配合能力又差的孩子,送去幼儿园,才是真正耽误了孩子最佳的特殊教育时机呢。
月月第一次来我们中心时才两岁多一点点,一双眼睛大大的,长得很漂亮。她的视觉使用频率特别强,完全没有要说话的意思。老师们尽心地训练她,三个月以后,月月开始有了配合,也有了一些想要模仿老师口型的意愿。这时正巧碰到九月份幼儿园开学,家里老人决定把月月送去幼儿园,并坚持说,月月只不过是有自闭症倾向,在正常环境下,孩子会进步得更快。
月月再次回到中心继续训练已是一年之后,孩子仍然没有语言,也没因为有了正常环境而使社交能力和行为有所改善。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一年的时间是如此宝贵。由于幼儿园里的老师无法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而且普教老师也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应该从哪方面去介入,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时光,真是令人惋惜。从社交的角度而言,能力弱小的孩子完全是游离在普通孩子之外,又如何能达到“接触”的目的呢?
我们不能一味地让自闭儿为社交而社交,必须关注社交能力形成的基础,以及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有利于社交的环境,其中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玩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