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主动语言是什么
第2节 主动语言是什么
自闭儿有的不爱说话,喜欢用眼睛去观察;有的特别爱说话,像阿斯伯格征的孩子会整天说个不停,但他们的语言多半是机械式和无意义的,比如说背广告词或报地铁站名。就算有的孩子能和别人进行一些对话,他们的语言也是自我的或只按自己的套路来,所以往往无法和他人形成有效沟通。
我不知道“主动语言”是从何而来的,可是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喜欢用这个词语。一旦孩子能够有意识地表达一些有意义的词或句子时,家长、老师们都会欣喜异常,认为这个孩子既然有“主动语言”,那他肯定是进步了,或自闭的程度不那么严重。当自闭症的核心特质被标示为“社交障碍”以后,沟通的最大要素——如何使用语言,自然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多数的自闭儿又不会主动说话,所以“主动语言”被发明出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个训练者都在谈主动语言,却没有人能说清主动语言究竟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自闭儿能说、爱说、理解力相对好一些,这似乎更容易教些。而对于那些没有所谓主动语言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入手呢?把问题复杂化和神秘化,只会让我们更加无从下手。如果直白到“如何让自闭儿能够一步一步地使用语言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这样一个话题,是否会更切合实际呢?
宇宇是中心目前资格最老的一名学生。记得他刚来中心上课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五岁大的小朋友,现在已经是十三岁的半大小伙子,个头比老师还要高,身体又壮实。每天下午,妈妈或外婆会准时把他送到中心上课。
宇宇就是那种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可是,每当他完成一项功课后,他就会和老师提要求:“刘老师,我做好了,帮我抓痒痒。”做完运动,他又会说:“刘老师,帮我擦汗。”下课的时候,妈妈一出现,他就会说:“妈妈,晚上吃火锅。”……虽然宇宇不是那种各项能力都很强的自闭儿,但是经过训练之后,当有需求时,他已经学会用语言主动、正确地表达出来。
对于自闭儿的语言表达训练,我们不能一味地期待他有“主动语言”,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帮他们做好最基本的操练。
首先,练习仿说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家长的心情总是那么焦急,当孩子刚刚学会说一两个或两三个字的词语时,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能够主动进行表达,可实际上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很多自闭儿天生都属于视觉学习者,语言相应地就会发展迟缓一些。这个时候,我们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多说、如何把句子说得更长上。家长们可以多给孩子进行语言方面的刺激,让孩子多听儿歌、童谣,或者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给他讲简短的小故事等,努力为孩子的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很多自闭儿就仅止步于仿说,如果问他问题,他也只是把别人说过的话重复一遍,不知道如何回答,其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对语言不理解。对于不理解的事物,孩子又如何能主动表达呢?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理解能力的基础是视知觉功能的提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提升视知觉功能,即根据孩子的能力状况,设计涂色、走迷宫、剪纸、连线、跟画、仿绘等练习。这些训练最好能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或者家长已经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因为视知觉功能的练习比较复杂,每一个图形所针对的能力、年龄不同,教学方法和重点也不同,效果当然也不同。有时候,如果教学方法不对,还会适得其反。
在我的经验里,有些孩子视知觉功能提升之后,语言突然之间就变得灵活起来。有一次,一位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看到阿姨走出去了,突然就问:“阿姨是要到哪里去呀?”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我们之前并没有让这个孩子做过语言方面的练习,这只是他的视知觉功能提升之后,对于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有了感知,才会主动问问题。
自闭儿的思维是直白或刻板的,而语言又非常抽象。基于这种特征,亲身体会和经验对于加深他们的理解非常有必要。比如,我们在教“苹果”这个词的时候,不能简单地给孩子看看图片或实物就可以了。我们可以让孩子看看不同颜色、不同类型的苹果,让他们仔细摸摸苹果的外皮、闻闻苹果的味道。还可以切开苹果让孩子观察一下,不仅可以竖着切,还可以横着切,因为竖切和横切苹果内部产生的图案是不一样的。当然,最后还要让孩子去品尝苹果的味道,这样他们才能切实了解“苹果是甜的,也有酸的”这一概念。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孩子去看果园、采摘苹果。上海周边没有苹果园,但是每年我都会带齐齐去采草莓、摘葡萄,这样的经验对于孩子提升理解能力、丰富语言、增加生活常识等都大有益处。
很多自闭儿常常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状态,家长忙着带孩子去医院、上机构,却很少有人想到实实在在地教给他们生活中的常识。其实,生活即是学习,水是如何烧开的、四季是如何转换的、冰淇淋是如何融化的、生鸡蛋里面有什么……如果家长能做个有心人,孩子们在平时就可以增长很多生活常识。
对于某些抽象词汇,如形容词,自闭儿通常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直白或他们有经验的词入手,最后才深入到抽象的词汇中。什么叫“人声鼎沸”呢?我们可能真的需要带孩子去一些人比较多的地方,如菜市场或大商场,并用直白的话来解释,“人很多,声音很大,很吵”。孩子们有了体会、有了理解,才有说话、交流的资本。
孩子有了说话的基本能力后,我们还要给他创造使用语言的环境。像之前提到的宇宇,他不太爱说话,各方面的能力也不是很强。老师和妈妈在教他的过程之中,给了他很多机会去练习说话。每次做完功课,老师就一定要求他说“刘老师,我做好了”;吃饭的时候,妈妈也会要求他说“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久而久之,在一些熟悉的场景下,宇宇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有时还会制造一些惊喜。当老师教会了他理解什么是“喜欢”后,有一天,他突然对老师说出“我不喜欢做数学,我喜欢吃火锅”这样的话来。
在语言沟通和交流方面,自闭儿确实存在一定的障碍。痛苦和抱怨没有任何用处,还不如从最实在的事情做起。我很佩服宇宇妈妈,这么多年来不放弃,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永远抱着一线希望。而宇宇在系统、科学的特殊教育之下,当他需要沟通的时候,已经有能力去做简单的语言交流。
自闭儿能不能说得更多、更主动一些呢?以往我们看到的成功案例,多是那些相对爱说话且智商比较高的阿斯伯格征孩子。我的齐齐在两岁半的时候,有着自闭儿所有的典型特征——无口语、基本无眼神交流、不配合、认知差。而之后在对他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并没有某些自闭儿的超常智商,每学习一项新内容,都要经过成百上千遍的练习,他的思维始终是线形的,无法融会贯通。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他仍然比不上比他小很多的普通孩子。
当齐齐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语言后,我发现他有两个喜好。其一是汽车,他会要求我给他买一本印有各国汽车的卡片书。他反复不断地看,一遍又一遍,然后把里面所有的汽车品牌、型号、产地背得滚瓜烂熟。其二是公交和地铁的线路和换乘站。对于他乘坐过的公交或地铁线路,他一般都会记得,而且会有意识地去背每一站的站名以及如何换乘。大家一定都觉得这只不过是自闭儿的刻板与特殊喜好罢了,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他有兴趣,我就支持他,而且,对于自闭的齐齐,说不定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呢!
我买了很多关于汽车方面的图画书,以及印有上海所有公共交通线路和站名的上海地图。就这样,齐齐开始有了和我们进行语言交流的话题。
这要感谢我的先生。因为对于齐齐喜欢的这两样,我完全不了解,基本属于汽车白痴和路盲。同为男性的爸爸就不同,他也有兴趣,可以和齐齐一起看书、讨论。有时候,他们还会相互考试,某个品牌的汽车有哪些型号,是哪个国家生产的,你喜欢哪个型号,我喜欢的又是哪个呢,出门看电影、去公园,要乘什么公交车,地铁怎么乘,如何换乘,有几条线路可以到,等等,都成为他们交流的话题,而路盲如我,出门的时候还要问问齐齐到底应该乘几路车呢。因为有了兴趣,孩子的话多了,和父母沟通的意识也增强了,齐齐还很有成就感呢。
但仅有这样的话题交流显然是大大不够的,我们需要制造更多的话题,要让孩子能够了解到我们身处一个很大的世界,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人、事、物。孩子自闭了,父母不能自闭,我们是孩子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后来,齐齐有了更多的经验和体会:坐汽车、坐船、坐飞机、看电影、看表演、看展览、逛超市、逛公园、逛菜场、吃中餐、吃西餐、吃火锅、吃烧烤、学画画、学游泳、学滑冰……除了让齐齐接受训练之外,我和齐齐爸爸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带着他去各种不同的场合,接触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景物,让他有不同的体会。既然上天给他关闭了一扇门,那我们就要把上天留给他的那扇窗开得大大的。
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也有意识地锻炼齐齐自我生存以及和不同人交流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带他出去吃饭,会要求他自己向服务员索要餐巾纸。等他能力更高一些后,我们还要求他通过询问自己去找洗手间。在旅游景点,齐齐学会了自己买门票;口渴的时候,他就会给自己买一瓶矿泉水;在云南看那些藏民表演的时候,他也跟着大人们到台前学习跳藏族舞,虽然只是拉着别人的衣服在那里转圈圈,但很显然,他也被这热情洋溢的情绪所感染。
对于齐齐而言,每一趟旅程都是一次新的学习、一份新的体验、一个新的进步。在旅途中,除了获得游历的快乐之外,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会随机设立一些目标,让孩子成功完成是我们的宗旨,然后通过不断练习,最终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在有了不同的体验之后,齐齐成了一个爱吃、爱玩、爱乐的孩子,这些不同经历也让他有了更多可以与人交流的话题和内容。
另一个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看书。其实,在齐齐还不太懂事的时候,我就已经给他买了两套不同版本的儿童百科全书,都是图文并茂的那种。虽然那时齐齐还只会跟着大人仿说,也理解不了什么,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一定会用上这些书籍的。除了这两套书以外,只要是我觉得对齐齐有用的、适合他的书,我都会一并买回来。
书买回来以后,我并不急着让齐齐看,我会先把书放在桌子上,有时候自己翻翻看看,再观察观察齐齐的反应。有些书正好适合他当时的能力,他就会自己拿过去看,而有些书,他可能只翻一翻就丢下了。这也没有关系,我会把他不看的书放在书架上。慢慢地,他的小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图书。
上学之后,每周三是他们学校的图书借阅日,我看到他借的是《名侦探柯南》,于是我就拿出来整套的日本漫画。有时候他借的是《白雪公主》,我就让他自己去找图画版的《格林童话》。后来有一天,他借了一本《埃及探秘》,我就给了他儿童版的百科全书,他好似找到了大宝藏,特别是其中几本关于汽车知识、太空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更是放在床头,每天翻阅。
这个时候,他和我们之间谈话所涉及的内容就更为广泛了。从地球的自转、公转到木乃伊的制作,从顶级的跑车阿斯顿·马丁到登上太空的第一人——苏联的加加林,从印度洋海啸到北京7·12大雨和上海的“海葵”台风……有时候,齐齐所了解的信息之多,连我都会自叹不如。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不要过多地去叹惜孩子自闭了、无法和我们交流了,这样的想法于事无补。在齐齐以及中心一些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我观察到孩子在语言沟通方面进步的过程:句子是如何增长的、理解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各种需求是如何逐渐学会表达的、对不了解的事物是如何产生好奇并提出问题的、认知常识的增长又是如何帮助语言丰富起来的。由此可见,语言表达重要的并不在于是否主动,而在于孩子是否会表达,有多少内容可以用来表达。
本章提示与建议
1.社交的基础来自运动,孩子和成人建立起配合是社交的开端。教会自闭儿如何玩各种运动器材,是让他们参与普通孩子游戏的前提。
2.自闭儿参与社交的最好场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集体环境中,这需要有老师的辅助和关爱,但前提是孩子要有“会玩”的能力。当能力不够时,让孩子在正常环境之中感受社交往往只是徒劳。
3.让孩子学会主动表达,要先从需求开始训练,创造时机和环境让孩子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喜好,寻找和孩子沟通的话题,以提高和孩子对话的几率,增加孩子主动说话的次数。最重要的是当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得以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提高到某个程度时,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