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组织很难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类型组织之间的协同共生成为新趋势。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变革时代创新、创业、公共管理、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创新种群之间、创新种群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组成的基本要素是物种(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创新物种的集合是创新种群。多种创新种群联结形成各种群落,种群和群落在共生竞合的相互作用中动态演化,并形成系统整体演化。
国外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等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研究项目”,先后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标志着国家创新系统从学术研究走向实践。200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了《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美国科学和工程能力之实力》两个研究报告,正式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创新研究的核心概念。
国内研究起步于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归纳与特征描述。相关研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性、多样性、平衡以及创新主体的共生共荣。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自增益循环的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细分为微观、中观、宏观视角。微观视角主要研究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类研究通过单案例或多案例分析企业内部创新“小生境”。中观视角主要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产业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多聚焦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宏观视角主要研究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现有研究从企业创新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展开,缺乏企业种群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也缺乏企业种群与所处创新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分析阶段,缺乏动态演进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需要从理论逻辑出发寻找创新生态系统运作的原理与机制。在方法层面,目前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主要是构建各种评价指标体系。例如,从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适宜度、健康度、风险度、效益度等视角进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于生态位测算的指标;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创新种群互动关系研究。研究缺乏对数量生态学、种群动力学、演化经济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效激励创新行为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对创新起到有效促进作用。本书围绕这一问题设计:首先,阐述创新与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其次,介绍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工具;第三部分以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经验;第四部分对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五部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区域关联与功能优化问题,探寻创新生态不同发展阶段和演化过程及路径,揭示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描述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本书将生态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以生态理论的种群生命周期理论、种群合作原理作为主要测度方法和依据,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演进进行定量分析,对创新生态系统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机理提供确切的阐释依据。从生态学、生态系统视角研究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以此支撑、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发展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理论。以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也是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所在。以往创新扶持政策机制的设计多是从政策制定者的主观视角出发,较少建立在系统运行与主体行为结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政策很难落到创新主体需求的实处。本书在有效分析系统特征、演化机理和要素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将种群生命周期、种群阶段合作与竞争机制引入系统的演化分析中,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模拟调适,为创新实践者和创新管理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作 者
201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