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序品第一
在讲序分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佛讲经处所。
凡是一本经,于序分须留意,佛是在何处讲经。如果是了义的经、重要的经,就一定不在灵鹫山来讲。
讲二转法轮的时候,很多经是在灵鹫山来讲,也有在给孤独园等地方讲的。那些经都是讲空、讲缘起。可是一讲到如来藏等了义经,地点就不同了,一定不在凡间释迦所住之地,而是在宫殿、楼台、宝阁等等地方来讲。
第二,闻法众。
还要注意的就是闻法的人了。初转法轮以声闻为主,没有菩萨。二转法轮以菩萨为主,有时候有阿罗汉、有声闻,则一定是大比丘众二千五百人俱。这是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听法人的条件要提高了,须具有“三大”的菩萨才堪能闻法。
何谓三大?即是愿大、断大、智大。
愿大:发大愿,即是发菩提心。
断大:即能了知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分辨何为佛之言说、何为佛之密意。对于言说,于闻法后不生执著,是即为“断”。断的意思不是不遵从佛的言说,而是能断除名言来理解密意。密意是佛的内自证境界,超越世间,本来无可言说,可是于说法时又不能不藉言说来表达,所以“断大”便是断名言而知离言的密意。
智大:即是已证如来藏的智。
具足三大的大菩萨,始能称为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之意,譬如文殊、弥勒、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便是具足三大的大菩萨。
第三,问法者及其名号。
闻法的菩萨都是大菩萨。于此经中出现三个大菩萨闻法,正是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此情形已经很不寻常。在这三大菩萨问法之前,还施设了一些菩萨的名号。这些菩萨除了在这本经出现以外,其他经中很少见到他们的名号,例如“如理请问菩萨”、“胜义生菩萨”等,可是在这本经中他们是带头的大菩萨。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号与本经的内容有关。这些菩萨的名号是施设出来的,为本经施设一个菩萨的名号,由这个名号,读者就应晓得名号的密意,此即本经的主旨。例如“如理请问”,即是因为本经深密,是故若有思疑,亦应如理而问,不起诤论而问。又如“胜义生”,便即是由胜义来理解生与无生,由是得究竟的无生法忍。
上面所说,便是《序分》的密意。
【正文】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
【释义】薄迦梵译言“世尊”。无垢友尊者于《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中说,“薄迦梵者,已除死魔、烦恼魔、蕴魔、天魔等四魔,为轮回众之导师,其功德与事业无量无边庄严,以功德故,具吉祥相形好。三乘眷属,能自利利他菩萨众,即以其为共依怙主”。用“薄迦梵”名,有如是功德,故经中言说即用“薄迦梵”名。
【正文】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释义】佛在这样的地方说法,须留意,此即突显出如来藏智识双运界,亦即智境上有识境自显现,是故智境与识境双运,这些识境的显现,不是没有条件的,要随缘才可以自显现,要适应缘起才可以成为有。识境的基是佛内自证智境,因此,我们就说识境的显现即为智境上的庄严。至于称为“自显现”,那是强调并非由造作而成。
说“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密意是周遍,周遍一切情器世间。用现代语言来说,便是周遍一切时空,是即为大平等性。佛放大光明周遍普照,便即是如来法身功德周遍一切时空的识境,是故一切识境平等,如来法身功德平等。
【正文】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释义】魏本此处有“住法界殿如来境界处”一句,加上这句后,经文即说智识双运的如来藏境界。如来内自证智的境界广大无边,智境上的识境亦无量无边。这并不是说,释迦说本经时有种种时空的世界出现,释迦住于如来藏境界来说本经,于此境界中,便有“无量方所”、“周圆无际”。
【正文】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释义】佛讲经处是“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即指这个识境是“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的地方。
为什么名为极自在?因为能够随缘。于相碍缘起中,能因应任运,适应障碍(局限),这便是“随缘”。以人为例,能显现为人,便须适应很多局限,能适应,便具足五官。蚯蚓所能适应的局限,便跟人不同,所以它没有眼,亦没有耳,可是它触觉的适应,却比人灵敏,因此,它便可以凭触觉来认知周围的环境。这样的任运,便是“极自在”。
至于说“净识为相”,那就是说释迦说法的地方显现为识境相,但却是清净的识境相,在这里,亦有“智识双运”的密意。
由上来所说,便知释迦说法处即是如来藏境界,因此本经所说,必然与如来藏有关。
【正文】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灭诸烦恼灾横缠垢,远离众魔。
【释义】闻法者皆为如来所都之大众。“所都”为唐代到宋代用语。遗留至今,说“都是”,一切都包括在里面称为“都”。“都”就是总的意思、总摄的意思。
“如来所都”是即如来所总摄的部众。由此可知,于说本经时,如来已经有分部的建立,例如如来部、金刚部、莲花部等。正因为有分部,所以才相对说为无分部的“如来所都”。本经所说,是大总义,若分部而说,则是别义。是故经言“如来所都”,即显示本经说大总义,即究竟义,是即密意。
这些菩萨听经,听经是“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缠垢”。讲经之功德可成就我们的利,祛除我们的害。把我们的垢障祛除,则成就我们的义利。义利的意思就是我们懂得佛经所讲的境界。
梵本中“境界”一词为artha,artha有两个含义:一为境;一为义。境与义其实相通。例如,心中生起一个行相,既是行相便自然是境,然而此境亦必同时有义,而且境与义不可分离,所以心的行相,既是境相,亦是义相。我们想起一个人,便以此人的境相为心行相,行相中亦同是具有此人之义。
我们闻法,懂得佛经的义理,于是便得到一个心理境界,因此闻法之所得,可以称之为义,又可以称之为境。
【正文】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释义】此句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却翻译得很难解。此说超过“如来庄严”的庄严,依什么处所而成显现。
看瑜伽行的经典,一定要重视它讲庄严。弥勒菩萨有一本论《现观庄严论》,以庄严为名。无著论师有一本论《大乘经庄严论》,亦以庄严为名。从这两本论你就晓得,瑜伽行派很重视“庄严”二字。
拙作《心经释颂》中有两句:“修为现观诸庄严,证则究竟无分别。”这是按瑜伽行中观来说的,是当时我闭关修止观的境界,于关中写此《心经释颂》。坛城本尊等等一切境界都是法界的庄严,是智境上呈现出来的识境。智识双运界中的识境即可称为庄严,我们观修便是依种种庄严而修。所以这里说“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便是说如来藏的境界,是如来法身上显现的一切庄严,亦即是如来法身上显现出来的一切识境。周遍一切的世界,所以是广大无边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广大无边法界中的一个识境世界来讲经。不只三千大千世界,故于此处即不说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这里的众生则不只是我们这个世间,不只我们所晓得的六道,还包括我们不认知的一切其他世间、其他时空的众生。所以,这是把如此广大的识境,当成是瑜伽行中观行人所应观修的境界。此点极为重要,亦为观修如来藏所需的抉择见,是亦显示密意。
这就与唯识不同了,远远超越唯识。唯识只是我们心识所能到的境界,我们想到什么地方,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便只有多大。而瑜伽行所观的境界则远远超越我们心识的境界,因此我们也把这超越我们心识的境界,叫做非识境。这非识境其实亦是识境,只不过不是我们的识境。
这样说来,如来智境上所显现的识境,就包含两个境界:一个我们称之为识境;一个我们称之为非识境。
【正文】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释义】这主要是讲三解脱门:大空、无相、无愿,要由哪条路来走,才到这个解脱门?这条路是大念慧行。在这条路上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是大止妙观,即是修止观。修止观就是瑜伽行。我们以大念慧行为路,修止观为乘,如此始能入三解脱门。
要注意它不是“空解脱门”,是“大空”,超越了小中观所讲的“无自性空”。超越它了,所以叫大空。这个大空即是“现空”。不光是空,还是现空,是现空双运。亦可以说是“明空”,明空双运。由现空、明空,即可显示一切法自性即是本性。
空是代表智境,现是代表识境。藉如来之现分,识境始能生起,因此我们把现分看成是如来内自证智境的功德(功能),即是生机。所以现空等于识与智。智识双运则为现空。证到现空,才叫做大空。
此外便是“明分”,识境生起能被了别,这“了别”即称为“明”。所以“明分”指的同样是如来法身功德(即如来内自证智功德),只是这是从相来讲,一切识境都显现为能被了别,识境才可以成立,如是明空双运,亦即大空。
讲现空、明空,汉传的华严宗,藏传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大中观,汉传教外别传的禅宗,其实都是讲现空、明空。禅宗以“家常日用”来讲“现”。它讲“家常日用”就等于讲现分、明分,因为我们生活所在的识境,即是现空、明空的境界,若光说空,反而不是“家常日用”。
所有属于大中观系列的宗派其实都讲现空为空,不是光讲一个空。小中观则不然,讲空、讲空性。空是不了义,空只是施设名言,在《般若经》中,释迦已明言,空是假施设。
由此我们就可以预期这本经会讲什么。就是讲大念慧行与止观,讲大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此亦即菩萨行。下面在第七品中,即宣说菩萨行的密意。
【正文】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是薄伽梵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性,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释义】接下来就是讲佛诸功德。
功德一:“是薄伽梵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
“不二”即说现空不二,由此不二才能趣向无相法。
功德二:“住于佛性,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
“到无障处”。宁玛派讲四重缘起:业因缘起、相依缘起、相对缘起、相碍缘起。四重缘起在佛经找不到这个名词,这叫“道名言”,宁玛派施设的道名言。等于天台宗讲“一心三观”,在佛经也找不到“一心三观”这样的说法。这个名言亦是天台宗的道名言。华严宗讲四个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此于佛经中亦不见如是名言,因为它亦是华严宗的道名言。
佛家每一宗为了解释自宗的教法,遂依佛之密意,并结合自宗的观修来施设道名言。我们施设相碍缘起是很有理由的,于此经中就看到了“逮得一切佛的平等性到无障处”。无障处不是没有障碍,凡识境必有识境的障碍,是即相碍,但一切诸法都能各各适应一些相碍而成为有,既能适应,是即无碍。此如不懂游泳的人,水对他们来说,即是相碍,但如果对水能适应,便成无碍。一切诸法都成无碍而显现,是即“一切佛的平等性到无障处”。
所以即是说:如何能够无障?能适应那些障,则为无障,并不是要将障碍清除,然后才成无障。于三度空间的世间,我们适应三度空间而显现为立体,那么,三度空间便不成为障碍。倘若到了五度空间,能无障,便须显现为五度空间的形态。我们无法知晓五度空间为何形态,但对五度空间的生命体而言,那便是他们的天然状态,那就是无障处。
由此可见宁玛派成立相碍缘起是佛之密意,等于华严宗成立法界缘起。说一切法相融,一法含多法,多法含一法。所以一个芥子含一切法,一切法都含有这一个芥子。这个说法亦是佛之密意,即为佛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是故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是华严宗最高的建立。就叫事事无碍,事理无碍。二者相融,等于是相碍缘起,能够相融就是能够无碍。在宁玛派就叫任运圆成。
功德三:“不可转法”。
转即是生起,“不可转法”就是无生,无一法实际生起,生起的只是智境上的识境自显现而已。等于我举的例,荧光屏上的画面生起一个影像,假如住在荧光屏的影像世界中,便会将所有影像看成是实物。一旦离开荧光屏,就看见他们只是影像,这就是并无实有的法生起,是即不可转法。
功德四:“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
那就跟刚才所讲一样,刚才讲一切法的平等性无障,这样生起即是无生。如果用我的比喻,则可以这么讲,一切电视机画面上的影像无碍显现出来,但不是荧光屏生起这些影像,只是影像的显现而已。此无碍自显现便即是如来法身功德的“所行无碍”。
由于法界具足如来法身功德,此功德例如生机(称为“现分”),因为有了生机,所以一切法即能任运圆成而成为有,是即“所行无碍”,这是指如来法身的无碍。
功德五:“其所安立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的安立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举例来说,一个人的成立,就不知要适应哪一些相碍,现代科学都无法一一举出,而且,所适应的局限一环扣一环,因此人体的组织才会这么精密,在人体组织中拿去任何一种组织,便会将整个组织破坏,这就可以说,人的安立不可思议。人是这样,一切法都是这样。
这句经文,即说宁玛派相碍缘起的意趣、华严宗法界缘起的意趣,亦即是识境自显现的理趣。
功德六:“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不仅现在,于过去、未来(三世),法身都可以藉识境而成显现。在法性中诸法皆以本性为自性,除此别无自性,是故平等。由是说如来法身功德流布一切世界,复因功德与法身不可分离,所以便可以说,如来法身流布一切世界。
功德七:“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如来法身境界是身、智、界三无分别,上面已经由身来说如来的本性,现在即由智而说。
如来法智,对修行人来说,应无疑滞,因为识境即依智境而成立,是故不应只住于识境,而不知智境,若能悟知智境与识境双运,是即无疑滞,由是一切行都能成就大觉。这即是说,行者若依佛密意,悟入智识双运的如来藏境界,其所行,即能成就大觉(现证大菩提)。
功德八:“凡所现身不可分别”。
智境须藉识境而成显现,因此一切识境都可以说是如来所现身。由是一切识境即无分别(玄奘译“不可分别”,实为“无分别”)。
【正文】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决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减,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释义】下面三种功德,即依闻法者而说。
功德九:“一切菩萨正所求智”。
诸佛功德即是一切菩萨的正所求智,是即自然智,因为佛内自证智并非新得,只是证入一个法尔的智境,此智境有功德生起。菩萨先须证入佛内自证智境的功德,然后才能证入法尔的佛内自证智。如是便是“正智”,菩萨所求即此“正智”。
功德十:“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佛现证自然智,同时起后得智。后得智即是观察识境的智,因此佛之所证,可以说是自然智与后得智双运,亦即根本智境与观察识境的智双运,由此双运而成智境与识境不一不异,是即“无二”,由是而住彼岸,即证菩提与涅槃。菩萨由“正所求智”的观修而得成佛,所以说“得佛无二住胜彼岸”。
功德十一:“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此处玄奘译“不相间杂”,依藏译应是“无有差别”。为什么要“无有差别”?因为要证无中边的佛地,无中亦无边的佛地,是即离诸分别而成无有差别,如是才能说为“无二”。依瑜伽行的教法,分别中边只是加行道上的事,世亲论师的《辨中边论》,就是为加行道上行人而造。加行道以上,即离中边,而且是离边复离中,因为既无有边,即无有中可以安立。所以如来的“解脱妙智”,既无中边,又周遍法界(“极于法界”),只能用虚空来比喻,而且还超越三时(“穷未来际”)。此即菩萨成佛时之所证。
功德十二:“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
这便是一乘的建立,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于佛功德中,能得调顺,即是佛子,此即为能得如来密意,并依此抉择、观修,由是得决定而成现证,是即能成调顺,悟入一乘。这显示如来的言说不同,但密意则一,是故只有一乘,无有三乘。
对如来功德的密意,须如上所说而理解。
说闻法众“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是即说由戒、定、慧三门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具足三明”,三明为菩萨所有,不是声闻所有。三明是:第一,宿命明,宿命智明;第二,生死明,生死智明;第三,漏尽智明。
此三明,宿命明是晓得过去世;生死明是了解过去未来世。我晓得自己过去世做过一些什么事,做过什么人,或者做过什么众生。我晓得未来我会到什么地方去,我未来怎么样。还有漏尽明。漏就是烦恼,烦恼与漏是同义词。烦恼都尽了,用智来尽那个烦恼。所以这个是菩萨的三明。
“具足三明,逮得一现法乐住”,这就是讲现分,大乐。“现法乐住”即是住法乐中,这个乐,即是如来法身功德,由此功德才可以有识境生起,所以便可以说为佛的大悲,但对识境中的生命来说,则可以说为大乐。若依智识双运而修,即因大乐而得法乐,能现证这个境界,是即证入佛乘的如来藏。这是说菩萨由具足三明、现法乐住,由是得成就三解脱门。
【正文】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其名曰,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
【释义】此说种种佛土来的菩萨众,他们都是菩萨摩诃萨。
菩萨众由种种佛土来,即非释迦化土的菩萨。佛经中说及他佛化土的菩萨时,必为说不二法门、如来藏的经典。
说他们“皆住大乘,游大乘法”,这大乘是指无上大乘。一般所说的大乘,是二转法轮的法,是讲空。三转法轮才叫无上大乘,就是讲如来藏,是即“狮子吼”。
“于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
不同的世界就有不同的分别,我们这个世界有我们这个世界的分别。如果是不同时空的世界,就有不同时空世界的分别。这些分别是我们不理解的,不可思议的。这里就强调要不分别种种分别,对种种分别不起分别,要强调种种。本经说至此处,都一直强调周遍、强调种种,所以此处是以平等性为主旨,复由平等而说周遍及种种。
于本经序分,已说多种密意,于下面经文,便须留意大乐、周遍、平等性等密意。
“摧伏一切众魔怨敌,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意”。
有作意即有分别,没有分别则不会有作意。假如你住在如来藏的境界,你就无有作意来行、来修,就无须像声闻众等等作苦集灭道四谛、十六行相等等分别。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这是说法乐,即住于法乐之中。
“超五怖畏”,这五怖畏是:
第一,不活畏。不活不是生死的活,是指不能生活,无以为生就叫不活。
第二,恶名畏。怕人家给自己一个恶名。凡是佛、凡是大菩萨一定有种种恶名加在他身上,释迦牟尼都曾经给人诽谤。因为根据佛的授记,凡是佛在我们这个化土里面,就有这个化土的魔给他为难,因此没有背上恶名的就不能成大菩萨,所有大菩萨都有恶名,龙树菩萨都有恶名,文殊师利菩萨有恶名。怕人家说我恶名,那便是有分别,落善恶边,那就不是菩萨行。
第三,恶趣畏。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是有所疑惧,而成大悲心不足。若无疑惧,便可以到三恶趣救渡众生。
第四,死畏。即是畏惧死亡。
第五,大众威德畏。怕人家说自己没有威德,不像一个大修行人。
大菩萨没有五畏。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很少表现他有威德,很少表现他怕恶名。因此都是没有五怖畏。五种畏惧都没有,才是大菩萨。
“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
不退转地即是八地以上。能证入如来藏的是八地菩萨,不退转地菩萨。
这些菩萨摩诃萨的名号叫什么呢?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点出本经主题的名字出来,解甚深义的密意。
“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问得合理的问题。这本经是讲了义的经,因此不应用不了义的问题来问。如果现在还问不如理的,用不了义的问题来诤论,就不是如理请问。
“法涌菩萨摩诃萨”,“涌”是流露的意思,翻译成“涌”字。一个菩萨如果他有证量,他讲经的时候,是住在止观的境界来讲。现在讲如来藏的经,你住的境界就是如来藏的境界,修如来藏的止观、决定如来藏为智识双运境,于此境界中说法,即成法涌,一切言说都是法的流露,此即法涌。
“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清净慧是识境的慧,不过是清净的。因此这位菩萨,便即是得离世间的名言与句义,通达识境的真实。
“广慧菩萨摩诃萨”,周遍一切慧,不止是通达我们这个世间的智慧,还能通达无边世间。
“德本菩萨摩诃萨”,此所谓“德”,即如来法身功德,由如来法身功德才有一切种种世间显现,用现代的语言来说,便是一切时空的种种世间显现,是即一切识境以德为本,德本菩萨即对此通达。
“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能了知识境如何而生,如何依如来法身而生,是即知“胜义生”。这并不是以如来法身为生因,一切诸法只是随缘自显现而生,是即“胜义生”。由知胜义生,即能得无生法忍。
这些菩萨的名号,即与本经的密意有关。
然后是我们熟悉的三大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曼殊室利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他们在本经中,是主要的问法者。每位菩萨之所问,都根据菩萨自己的观修而问,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即见到他们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