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
这一品,问佛果,于中说及佛地无间道上的观修果,因此,可以说是如来成所作事。上面已经说过四种所缘事,所作成办所缘事即是佛地的止观。
此品由文殊师利菩萨来问。文殊称为法王子,以王子来比喻他可以继承佛位。文殊所说名不二法门,他说不二法门的一系列经典,又称为文殊法门。经为佛之所说,由菩萨结集为经,至于由菩萨说法,则是特殊情形,由此可知文殊师利菩萨地位之高,现在由他来问法,佛所说的自然是甚深法,而且本经实全经说如来藏,如来藏的见修行果与不二法门的见修行果无二,是故于本品中,佛与菩萨的对话,所说自然是说究竟法,虽落于言说而说,读者亦易由言说而知究竟密意,因为文殊所问,恰恰是读过前七品的读者心中想问的话。
本品可分为三科:
1.问法身相,由此并问及如来所说的事与相。这一问,占了本品的大部分篇幅。
2.问如来心生起相,又问化身佛的身相、如来所行境界,再问及佛成正等觉时、转法轮时、入大涅槃时的心理状态。于此两科中,其实即说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双运、如来法身功德与识境双运、如来法身与识境双运,这些都是要了知不二法门、了知如来藏的根本义理。
3.问如来的威德,这即是问如来法身对识境的功能。
今即依此三科,注本品密意。
【正文】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著戏论有所为故。
世尊,声闻、独觉所得转依,名法身不?
善男子,不名法身。
世尊,当名何身?
善男子,名解脱身,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如来法身有差别故,无量功德最胜差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义】如来法身是佛内自证智境界,此不独为本经所说,于《入楞伽经》、《胜鬘经》等经典都有说及。甚至可以说,凡是说不二法门、说如来藏的经典,都必说及这身与智无二的境界。还不止于此,同时亦必说及法界亦与法身、法智无二。这即是如来的甚深密意。
如来身、智、界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对识境有情来说,便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维、不可言诠,亦即是,如来身、智、界对识境有情都不成显现。笔者比喻之为荧光屏,荧光屏对荧光屏中的影像世界,亦不成显现,然而,这影像世界亦必不能离开荧光屏而成显现,所以如来的身、智、界,于识境虽不成显现,但识境亦必不能与之异离而成显现。此即称为不二,亦称为如来藏。
所以文殊在这里问法身相,便实在是问及上面所说的义理。
复次,人或以为如来由解脱而得法身,所以文殊便问及声闻与独觉是否亦有法身,因为声闻与独觉亦得解脱。这一问,是想澄清法身非独由解脱而得。
佛答:如来法身由转依而来,所以,声闻、独觉未成转依,却已得解脱,便只能称为解脱身,不能称为法身。从解脱来说,声闻、独觉与佛平等,从法身来说便有差别,以此差别,功德的差别便非常大,大到不能计量。
所谓转依,通俗来说,可以说是心理状态的转变。由凡夫的心理转变为佛的心理。若依佛说,转依实甚深密,前已略说[1]。今只能一说的是,转依亦有两种:一者不究竟,转阿赖耶识而依真如;二者究竟,离净染二边,得如来法身。本经所说的转依,即为后者。
复次,依无著论师说:“尔时依转得二道成就:一得极清净出世智道,二得无边所识境界智道,是名转依。”所说二道,前者即现证自然智境,后者即现证后得智境实相,此二,非分别现证,实于转依时同时现证,所以此即证入智识双运境界,亦即现证如来藏。是故可说究竟转依即现证如来藏,当然,此亦即现证不二法门。
经中佛说,如来法身相不可思议离戏论,亦无所为。无所为即是一切有为法尽,是故,如来法身于识境无有所作。由此亦可理解为:这亦有如无著论师所说的二道,不可思议离戏论是“极清净出世智道”;一切有为法尽,是离有为而见识境的“无边所识境界智道”。
复次,“由解脱身,故说一切声闻、独觉与诸如来平等平等”。此句经文中的“平等平等”,依藏译是“似平等”,若说“平等平等”,即是说小乘与如来法身平等。其实不然,现在是说小乘与如来法身都不轮回,得到解脱身,是故小乘与如来法身“似平等”。因此下面便说“由法身故说有差别”,若从法身来说,小乘与如来法身便有差别,此差别是:小乘不是离戏论,不是无所作。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当云何应知如来生起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一切如来化身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如来功德众所庄严住持为相。当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有生起。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遍于一切三千大千佛国土中,或众推许增上王家,或众推许大福田家,同时入胎、诞生、长大、受欲、出家、示行苦行、舍苦行已、成等正觉,次第示现,是名如来示现化身方便善巧。
【释义】文殊接着问,然则对如来生起之相,当如何认知。
佛之所答,即等于说,世界相即是化身相,因为二者都由如来法身功德而成,都可以说为是一切功德的庄严。此答,即等如说,如来法身不成显现,唯藉化身而成显现、唯藉识境而成显现。
文殊再问,应怎样认识如来的化身方便善巧?佛即以“八相成道”作答。此即由佛出生及所经历,以至成等正觉,由此次第,知如来如何方便善巧示现化身。
这个回答,只说化身佛的示现,未说世界如何依于如来法身而成显现,此则于下面经文中广说。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凡有几种一切如来身所住持言音差别?由此言音所化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缘此为境速得解脱。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
【释义】言说亦是识境相,因此亦可以说是如来的化身,由是文殊便问,依如来法身的住持力,有多少种言说为众生说法。佛答为三种,下面大段经文即说此三种,要说这三种差别,为清眉目,须先作科判如下:
甲一、契经
乙一、依四事
丙一、听闻事
丙二、归趣事
丙三、修学事
丙四、菩提事
乙二、依九事
丙一、施设有情事
丙二、彼所受用事
丙三、彼生起事
丙四、彼生已住事
丙五、彼染净事
丙六、彼差别事
丙七、能宣说事
丙八、所宣说事
丙九、诸众会事
乙三、依二十九事
丙一、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
丙二、彼次第随转事,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
丙三、彼次第随转事,作法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
丙四、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事,即于是中勤精进事
丙五、心安住事
丙六、现法乐住事
丙七、超一切苦缘方便事
丙八、依颠倒遍知所依处之遍知事
丙九、依有情相,外观邪行所依处之遍知事
丙十、内离增上慢所依处之遍知事
丙十一、修依处事
丙十二、作证事
丙十三、修习事
丙十四、彼坚固事
丙十五、彼行相事
丙十六、彼所缘事
丙十七、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
丙十八、彼散乱事
丙十九、彼不散乱事
丙二十、不散乱依处事
丙二十一、不弃修习劬劳加行事
丙二十二、修习胜利事
丙二十三、彼坚牢事
丙二十四、摄圣行事
丙二十五、摄圣行眷属事
丙二十六、通达真实事
丙二十七、证得涅槃事
丙二十八、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世间正见超越一切外道,所得正见顶事
丙二十九、即于此不修退事
甲二、调伏
乙一、宣说受轨则事
乙二、宣说随顺他胜事
乙三、宣说随顺毁犯事
乙四、宣说有犯自性
乙五、宣说无犯自性
乙六、宣说出所犯
乙七、宣说舍律仪
甲三、本母
乙一、世俗相
丙一、说补特伽罗
丙二、说遍计所执自性
丙三、说诸法作用事业
乙二、胜义相
丙一、流转真如
丙二、相真如
丙三、了别真如
丙四、安立真如
丙五、邪行真如
丙六、清净真如
丙七、正行真如
乙三、菩提分所缘相
乙四、行相
丙一、谛实
丙二、安住
丁一、安立补特伽罗
丁二、安立诸法遍计自性
丁三、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
丁四、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
丙三、过失
丙四、功德
丙五、理趣
丁一、真义理趣
丁二、证得理趣
丁三、教导理趣
丁四、远离二边理趣
丁五、不可思议理趣
丁六、意趣理趣
丙六、流转
丙七、道理
丁一、观待道理
丁二、作用道理
丁三、证成道理
戊一、清净
己一、现见所得相
己二、依止现见所得相
己三、自类譬喻所引相
己四、圆成相
己五、善清净言教相(一切智相)
戊二、不清净
己一、得余同类相
己二、得余异类相
己三、得一切同类相
己四、得一切异类相
己五、异类譬喻所得相
己六、非圆成相
己七、非善清净言教相
丁四、法尔道理
丙八、总别
乙五、自性相
乙六、果相
乙七、领受开示相
乙八、障碍法相
乙九、随顺法相
乙十、过患相
乙十一、胜利相
【正文】世尊,云何契经,云何调伏,云何本母?
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摄事显示诸法,是名契经,谓依四事或依九事,或复依于二十九事。
云何四事:一者听闻事,二者归趣事,三者修学事,四者菩提事。
【释义】佛将所说法摄为四事:为听者所闻的言说,令信者归依的言说,与修学事有关的言说,与证正等觉有关的言说。
【正文】云何九事:一者施设有情事,二者彼所受用事,三者彼生起事,四者彼生已住事,五者彼染净事,六者彼差别事,七者能宣说事,八者所宣说事,九者诸众会事。
【释义】对有情作六种宣说:施设有情,说其如何而成为有,说其依名言句义而住,说其如何成杂染及如何得清净;说有情差别,如凡夫、声闻、独觉、菩萨等。
复作三种宣说:如来法身为能宣说,此即宣说密意;言说为所宣说;于声闻、菩萨诸众会中,因问法者所问而宣说。
【正文】云何名为二十九事——
谓依杂染品有摄诸行事。
【释义】由三种杂染,摄众生诸行。此即以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分别摄众生一切惑、业、苦行。
【正文】彼次第随转事,即于是中作补特伽罗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作法想已,于当来世流转因事。
【释义】随顺众生补特伽罗想,此亦即随顺众生执著于人我,于是说来世流转因;又随顺众生执著于法我,于是说来世流转因。此即说众生由执人我、法我而成流转。
【正文】依清净品有系念于所缘事,即于是中勤精进事。
心安住事。
现法乐住事。
超一切苦缘方便事。
【释义】此三种宣说,依作为令众生皈依、信解、发菩提心,及由观修而得住法乐,且得离苦的方便。
【正文】彼遍知事。此复三种:颠倒遍知所依处故;依有情想外有情中,邪行遍知所依处故;内离增上慢遍知所依处故。
【释义】如实而知:众生的颠倒、邪行依何而来;众生离增上慢依何而离。以众生的颠倒、邪行可说为即是增上慢。
“依有情想外”一句,若依藏文,应理解为“依人我外”,亦即除了依着个体(自我)外,有情的邪行遍知,就是依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而他们的心理状态便即是无明。
【正文】修依处事。
作证事。
修习事。
令彼坚固事。
彼行相事。
彼所缘事。
已断未断观察善巧事。
彼散乱事。
彼不散乱事。
不散乱依处事。
不弃修习劬劳加行事。
修习胜利事。
彼坚牢事。
摄圣行事。
摄圣行眷属事。
通达真实事。
证得涅槃事。
【释义】此种种事,依学人的观修而宣说,说观修与现证。此中摄圣行及摄圣行眷属,即如观自成本尊,观众生为眷属。于观修中,观众生皆成本尊,即摄圣行眷属事。
【正文】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世间正见超升一切外道所得正见顶事。
及即于此不修退事。
于善说法毘奈耶中,不修习故说名为退,非见过失故名为退。
【释义】法毘奈耶即是法戒,由戒得定,由定生慧,所以得“正见顶”,超越一切外道所得见。
退失毘奈耶,不是由于见地错误,只是由于不修习。由此戒、定、慧三者,实以修定为主。
【正文】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依声闻及诸菩萨,显示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法,是名调伏。
世尊,菩萨别解脱几相所摄?
善男子,当知七相:一者宣说受轨则事故,二者宣说随顺他胜事故,三者宣说随顺毁犯事故,四者宣说有犯自性故,五者宣说无犯自性故,六者宣说出所犯故,七者宣说舍律仪故。
【释义】调伏即是说戒律,此说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别别解脱的戒律,如不杀生,即于杀生解脱,但如果不杀生却偷盗,那就只能于杀生解脱,于偷盗未解脱,此即别别的意思。
由制定戒律,得戒律的相应法,依此宣说为七种:1.受持法戒;2.随顺别解脱戒说“他胜”(波罗夷pārājika),此为比丘及比丘尼所受的戒;3.说犯戒过失;4.说犯戒自性,亦即所犯之事,其本质如何;5.宣说不犯戒时,本质如何;6.说犯戒后,如何出离所犯,这是犯戒后的补救;7.说不守律仪的过失。
【正文】曼殊室利,若于是处,我以十一种相,决了分别显示诸法,是名本母。
何等名为十一种相:一者世俗相,二者胜义相,三者菩提分法所缘相,四者行相,五者自性相,六者彼果相,七者彼领受开示相,八者彼障碍法相,九者彼随顺法相,十者彼过患相,十一者彼胜利相。
【释义】本母(mātikā)即是了别诸法的准则,此处分为十一种。
玄奘翻译成“决了分别”有点含糊,依藏译应解作:“我以十一种相,分别诸法性相,解说其义,是名本母。”意思就是,根据十一种相来分别诸法的性相,然后解说其性相。
【正文】世俗相者,当知三种:一者宣说补特伽罗故,二者宣说遍计所执自性故,三者宣说诸法作用事业故。
【释义】说世俗法,即说识境种种。佛以后得智观察识境,然后依众生心识宣说,此三者,即说人我。众生为补特伽罗,即为持业力不断流转的生命形态,由身见故,众生执此为自我,是即人我。既有人我,于是由遍计而安立自性,复由作意思维起种种业相,是即为世俗相。
【正文】胜义相者,当知宣说七种真如故。
【释义】胜义相即七种真如,此前已说。
【正文】菩提分法所缘相者,当知宣说遍一切种所知事故。
【释义】菩提分所缘相,即遍观一切种事,是即遍观佛所知事,其行相有八,如下所说。
【正文】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行观故。云何名为八行观耶,一者谛实故,二者安住故,三者过失故,四者功德故,五者理趣故,六者流转故,七者道理故,八者总别故。
【释义】观菩提分法相,由八种观而得了知,其了知相,即名行相,因了知必由心了知,亦即由心的行相而得了知,故说为行心相。
此八种观行相,下面别别细说。
【正文】谛实者,谓诸法真如。
【释义】谛实相,即七种真如相。
【正文】安住者,谓或安立补特伽罗,或复安立诸法遍计所执自性,或复安立一向、分别、反问、置记,或复安立隐密显了记别差别。
【释义】即是“人我相”、“法我相”。此外尚有佛所说的因明,即用一向、分别、反问、置记四种方式来讨论法义。复有隐密相与显了相,隐密相即是言说的密意,显了相即是言说。
【正文】过失者,谓我宣说诸杂染法,有无量门差别过患。
功德者,谓我宣说诸清净法,有无量门差别胜利。
【释义】宣说杂染法相,即显示种种过患;宣说清净法相,即显示种种殊胜利益。
【正文】理趣者,当知六种:一者真义理趣,二者证得理趣,三者教导理趣,四者远离二边理趣,五者不可思议理趣,六者意趣理趣。
【释义】建立宗义而说,是即理趣。宗义非为究竟,所以建立宗义只是善巧方便。佛所建立,分为六种:依真实义而作言说建立;依佛所现证而作言说建立;为教导而作言说建立;依离二边而作言说建立;依如来身、智、界不可思议而作言说建立;依佛的意乐而作言说建立。
【正文】流转者,所谓三世三有为相及四种缘。
【释义】生死相续不断,此由善恶之业而成。由是即有过去、现在、未来相,并依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而成立众生的身与心识。
【正文】道理者,当知四种:一者观待道理,二者作用道理,三者证成道理,四者法尔道理。
【释义】道理,即成立法则之理,凡说法则,皆须依四种道理之任一种而成。
【正文】观待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生诸行及起随说,如是名为观待道理。
【释义】此依相依而成立法则,佛说为依因缘而生诸行,及随此因缘所生诸行而说,是即相依,依于因缘。
观待道理既由相依而成,是即由果可以立因,此如能见外境,即可成立眼与眼识。
【正文】作用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得诸法,或能成办,或复生已作诸业用,如是名为作用道理。
【释义】谓由因缘生起诸法;诸法之成立为有,即为成办;既成办,即有业用,是即作用道理。
作用道理是由因生果,此即以因缘为因,成办诸法及业用为果。
【正文】证成道理者,谓若因若缘,能令所立、所说、所标义得成立,令正觉悟,如是名为证成道理。又此道理略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
【释义】由因缘证成诸法,即证成道理。其所证成,即由所施设、所言说、所表义而得成立。例如人能见到外境,由依心识而见,即依心识与外境的相依,施设外境为“唯识无境”,此即施设及言说;说一切外境唯藉心识而成显现,无有不依心识而能成显现的外境,此即表义。
此又分为清净及不清净二种。
【正文】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释义】由清净五种相可以证成,七种不清净相则不成证成。
【正文】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释义】今说五种清净相。
彼相现前,是能现见,名现见所得相,此由世间现量可得,如无常、苦、无我等。所以由无常相,即可证成无常,而此无常相世间皆知,如人自少至老。
【正文】依止现见所得相者,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由彼能依粗无常性现可得故。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以为依止现可得故。由此因缘于不现见可为比度,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释义】依止现见所得相,为依比量成立。如依无常,即可说一切行皆刹那性等。依种种有情差别,即可说种种业等。依有情的苦乐,即可说净不净业无失坏,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正文】自类譬喻所引相者,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释义】引世间共所了知,以成譬喻。此如生死相为世间所共了知,种种苦相为世间所共了知,不自在相为世间所共了知,盛衰相为世间所共了知,如是由生死、苦相等,即可作种种譬喻,如是即为自类譬喻。此如由生死相可引申为常断相,更可引申为离生死相,即涅槃相。又如由苦相可引申为种种苦,更可引申为离苦之灭相。
能对治相实由所对治相引申而来。如贪,为世间所共了知,由此引出离贪,此即以贪为所对治,以离贪为能对治。
【正文】圆成实相者,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释义】上面三种相,决定能成,是即圆成相。
此如说相碍缘起,谓一切法任运圆成,此中,世间有种种局限,此即是现见所得相;依止现见所得相,即能成立对世间种种局限的适应,这适应并非现量,不为世间所见,但却可依比量而成立。例如,我们的世间是三度空间的世间,这是现量,是故一切情器皆须适应三度空间而成立体,说其适应即为比量。由此亦可成立自类譬喻所引相,我们无须细数世间有多少种局限,亦无须细数一生命形态的显现,需要适应哪一种世间的显现,但一定知道,凡成此生命形态的局限者,必须适应,这便是自类譬喻。所以对种种局限的种种适应,便称为任运圆成。任运即是适应,圆成即是得由圆成相证成。
【正文】善清净言教相者,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涅槃究竟寂静,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
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由清净故应可修习。
【释义】清净言教相,即是一切智相,亦即“一切智者之所宣说”,经中已举例言,如涅槃等。
依此五相而成立的道理,即证成道理,由五相证成故。行者是故可依此五清净相作观修时的抉择与决定。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相者,当知有几种。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五种:一者若有出现世间一切智声无不普闻;二者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者具足十力,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惑;四者具足四无所畏宣说正法,不为一切他论所伏,而能摧伏一切邪论;五者于善说法毘奈耶中,八支圣道四沙门等,皆现可得。
如是生故,相故,断疑网故,非他所伏能伏他故,圣道沙门现可得故,如是五种,当知名为一切智相。
善男子,如是证成道理,由现量故,由比量故,由圣教量故,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释义】因为说到清净言教相,即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说,所以文殊便问有几种一切智相。佛答为五种。
一、胜者已出世间,但于一切人天世间无不通达,所以其声世间无不普闻,亦即是说,佛所说法,为一切人天世间所能解悟。
二、佛以宿世功德,由业力成就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此如《宝女所问经》所说。
三、具足十力,此为如来法身功德,于现证如来智时,同时具足,由此十力,可断世间种种惑,如知业报合与不合等。
四、具足四无畏,此亦为如来法身功德,由四无畏而成言说,无可诤论,是为辩才无碍。
五、于善说中,能成立八正道、四沙门果等。
五者皆非现量,亦非比量,是圣教量。因为此已离识境的因明。
【正文】云何由七种相名不清净:一者此余同类可得相,二者此余异类可得相,三者一切同类可得相,四者一切异类可得相,五者异类譬喻所得相,六者非圆成实相,七者非善清净言教相。
若一切法意识所识性,是名一切同类可得相。
【释义】不清净相即是不成证成道理的相。
佛先说第三种“一切同类可得相”,这即是共相。凡是依意识而生的一切法,即是一切同类可得相,同为意识所生故。这即是说识境相,由二取显现而成名言显现。
【正文】若一切法相、性、业法、因果异相,由随如是一一异相,决定展转各各异相,是名一切异类可得相。
【释义】佛再说第四种“一切异类可得相”,这即是别相,此如由相成立诸法、由性成立诸法、由业法成立诸法、由因果成立诸法,如是别别成立,即成别相。
【正文】善男子,若于此余同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异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非决定故,是名非圆成实相。又于此余异类可得相及譬喻中,有一切同类相者,由此因缘于所成立不决定故,亦名非圆成实相。非圆成实故,非善观察清净道理,不清净故,不应修习。
若异类譬喻所引相,若非善清净言教相,当知体性皆不清净。
【释义】佛未说一、二两种,“此余同类可得相”、“此余异类可得相”,此即似同类可得,但实非同类可得;似异类可得,但实非异类可得,故说为“此余”。如于意识所生相作增上,或于种种别相作增上,所成之相即为“此余”。此“此余”相,即是异类相。如由意识所生相,可说为依他,外境依心识而成显现故,但若以种种名言作增上,于是成为遍计,此遍计相,便是“此余同类可得相”。佛说,“此余”相不可成立,所以非圆成相。由自类譬喻所引的相,若为异类,亦不可以成立,所以亦非圆成相。
如是即诸不清净相已说竟。
【正文】法尔道理者,谓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尔道理。
【释义】本来就已存在的道理,非由如来建立而成。
【正文】总别者,谓先总说一句法已,后后诸句差别分别究竟显了。
【释义】总说一法义,其后更别说差别。此如说空,是总说,更分别说十八空,如是别别显示空,即是别说。
【正文】自性相者,谓我所说有行有缘,所有能取菩提分法,谓念住等,如是名为彼自性相。
【释义】佛所说法,能缘其所说而行,此即所说自性相。此处以菩提分法为例,如说四念住,其自性相,即可依身观不净、依受观苦、依心观相续、依法观因缘生,如是即缘身、受、心、法的自性相而行。
【正文】彼果相者,谓若世间若出世间诸烦恼断,及所引发世出世间诸果功德,如是名为得彼果相。
【释义】彼果者,为断世出世诸烦恼,引发世出世诸功德,如是即为彼果相。此如如来藏果,即能令名言尽,引发悟入智识双运的功德,是即为如来藏果相。
【正文】彼领受开示相者,谓即于彼以解脱智而领受之,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是名为彼领受开示相。
【释义】以解脱智领受佛的开示,而非落于凡庸见,始能名为领受相。此如佛说如来藏有常、乐、我、净四德,若落于凡庸见,即可说之为真常,如是即非领受相。复次,既领受已,尚须对他人宣说,是名开示相。
【正文】彼障碍法相者,谓即于修菩提分法,能随障碍诸染污法,是名彼障碍法相。
【释义】于依自性相观行时,随障碍而修,是即此相。如修身念住应持自身为本尊而修,如是始易知自身之不净,若不敢自成本尊,即障碍法相。
【正文】彼随顺法相者,谓即于彼多所作法,是名彼随顺法相。
【释义】随顺于法,令法多生增长,是即此相。如修身念住,既自成本尊,复由迎请智慧尊而悟入心法性,是即随顺法相。
【正文】彼过患相者,当知即彼诸障碍法所有过失,是名彼过患相。
【释义】由随顺障碍,成过患相。
【正文】彼胜利相者,当知即彼诸随顺法所有功德,是名彼胜利相。
【释义】由随顺法功德,成胜利相。如前例,悟入法性即是胜利。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菩萨略说契经、调伏、本母、不共外道陀罗尼义,由此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得入如来所说诸法甚深密意。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汝今谛听,吾当为汝略说不共陀罗尼义,令诸菩萨于我所说密意言词能善悟入。善男子,若杂染法若清净法,我说一切皆无作用。亦都无有补特伽罗,以一切种离所为故。非杂染法先染后净,非清净法后净先染,凡夫异生于粗重身执著诸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随眠妄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我闻、我嗅、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如是等类邪加行转。若有如实知如是者,便能永断粗重之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清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善男子,当知是名略说不共陀罗尼义。
【释义】陀罗尼非佛家所独有,凡记忆文句、通达法义、禅定咒术,印度诸宗派皆有陀罗尼修持。此处文殊所问,即问佛之言说,说为契经、调伏、本母三科,是则其所说的法义,究竟与外道修陀罗尼而得的法义有何不同。
佛以不共陀罗尼义作答。佛家陀罗尼共有四科:一、法陀罗尼,能记忆文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通达法义不忘;三、咒陀罗尼(声音陀罗尼),依禅定而修声音,能得法义光明;四、忍陀罗尼,能悟入诸法离言实相,了知诸法本性自性,且能得法忍。
此中声音陀罗尼的修习,与外道不同,外道建立为“声常”,佛家则说声非恒常,所以外道为杂染法,佛家为清净法。又如忍陀罗尼,佛家所悟入者,为诸法离言实相,外道所悟入者,未离名言,亦未离识境,如所说之梵,梵亦在识境中内。
此段经文,佛先说以密意言词令菩萨得悟入,所以不能由佛的言说,来与外道陀罗尼作分别,必须由密意始能作此分别。此分别有三:
一、杂染与清净的分别。杂染与清净皆是本性,所以不是原来清净,因受杂染即成杂染;亦不是原来杂染,因加以清净即成清净。以此之故,由杂染法成立的外道陀罗尼,无论如何皆不能转为清净;反之,本来清净的佛家陀罗尼,无论如何皆不受杂染,这是最基本的分别。
二、外道成立自我,且以为梵我一体,于是自我之外,还有梵我,佛家说补特迦罗无我(人无我),因此,即无种种邪加行,如说我与我所,并由是建立我见、我闻等。所以佛家即能建立离烦恼、离戏论,且离作意的陀罗尼门,尤其是声音陀罗尼门与忍陀罗尼门,此二绝非外道所能比拟。
三、外道依大梵成立陀罗尼门,佛家既离作意,是即无有依止,且无加行,由观修陀罗尼,能悟入诸法离言实相。
【正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杂染清净法 皆无作用数取趣
由我宣说离所为 染污清净非先后
于粗重身随眠见 为缘计我及我所
由此妄谓我见等 我食我为我染净
若如实知如是者 乃能永断粗重身
得无染净无戏论 无为依止无加行
【释义】若离识境(例如数取趣),则无论杂染法与清净法皆无作用,因杂染与清净皆依识境而建立。是应了知,非能将染污法清净,清净法亦非先染后净,是故无所为,亦无所得。
缘粗重身随眠见,即有我及我所,并由此而起种种我见,如我见、我闻等,以至我染、我净。若知我及我所皆为随眠(潜伏的烦恼)则能断粗重身,由是无净、无染,得离识境的名言句义成无戏论。如是于识境中即无依止,亦无加行。
此三颂可与上段经文合参。
【正文】尔时,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加行,既无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
【释义】文殊师利问如来心生起相,即问佛有无心行相。凡夫藉心行相而知识境,若佛有心行相,是则如何能智识双运而不落于识境;若说佛无心行相,是则又如何能见识境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佛答:佛已离心意识,是故不可以说有行心相,然则如何能见,佛说为有“无加行心法”生起。所谓“加行”,即由心意识所起的行心相,无加行心法,即离心意识而起的心法。此境界难被识境认识,所以佛补充说,此“事犹如变化”。
文殊菩萨追问,若远离加行,如何能有心法生起?
佛以两个比喻作答,说此两比喻前,先说什么是加行生起的心法,如修般若,先修加行,由加行力,有心生起。此心的生起,即藉加行力而成。其实凡夫心行相的生起,亦可以说是由加行力生起,例如,惯住于名言句义,则其心必以住名言句义为加行力,由是即依名言句义而起心行相。佛的心有“无加行心法”,所以,即与凡夫不同,亦与修般若的加行力不同。这种心法,难以言说,所以只有用比喻来令人理解。
第一个比喻,喻如睡眠,何以能够睡醒呢?是不是有一个睡醒的心生起?当然不是,并不是有一个睡醒的加行,由加行力令人醒觉。这即可以喻为“无加行力心法”。
第二个比喻,喻如入灭尽定,于定中已无心行,但却可以起定,这亦不是因为修起定的加行,由加行力令人起定,所以这亦是“无加行力心法”。
无加行即是名言尽,一切名言句义自然而尽,是即离言说、离戏论,若须由加行而离名言句义,那便必须有作意、有功用,要成立种种观修来舍离,如是即有所为、有功用、有所得、有分别,是即不能通达离言法性,更不能无分别而证涅槃,无所得而证正等觉。由是可知,无上瑜伽的观修,必须是无加行的观修,亦即名言尽的观修。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释义】上面只说如来法身,所以文殊便问及如来化身,有心、无心?
佛言:无自依心,有依他心。此即说无自生心法,心法唯依外境而成。
这便即是《入楞伽经》所说的“唯心所自见”,由自见而成心法。
这里说的心法,即是佛后得智所起的心法。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行,如来境界,此之二种有何差别?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所行,谓一切种如来共有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如来境界,谓一切种五界差别。何等为五?一者有情界,二者世界,三者法界,四者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释义】文殊问:如来所行与如来境界有何差别?佛答:如来功德即是如来所行,所以不同于如来境界。
如来境界摄五界,即情、器世间,法界,佛所调伏的世间,佛以方便作调伏的世间。此五,称为无量界,以皆无量故。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槃,如是三种当知何相?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当知此三皆无二相,谓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法轮非不转正法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
【释义】文殊问成等正觉相,转正法轮相,入大涅槃相。
佛答三者皆无二相。“何以故?如来法身究竟净故,如来化身常示现故。”此即是说智识双运,如来法身为智境,如来化身则住于识境,法身与化身不相异离,故成智识双运,由双运即可说为“非成等正觉非不成等正觉,非转正法轮非不转正法轮,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有情类但于化身见闻奉事生诸功德,如来于彼有何因缘?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是彼增上所缘之因缘故,又彼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故。
【释义】文殊问:有情只于化身佛处得见闻奉事,是则如来法身对有情又有何关系?
佛答:如来是有情增上所缘之因缘,因为“化身是如来力所住持故”,如来力所住持,即是增上缘,此住持力由如来而来,所以如来是增上缘的因缘。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等无加行,何因缘故,如来法身为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无量化身影像,声闻、独觉解脱之身无如是事。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譬如等无加行,从日月轮水火二种颇胝迦宝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颇胝迦宝,谓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诸有情业增上力故。又如从彼善工业者之所雕饰末尼宝珠出印文像,不从所余不雕饰者。如是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极善修习,磨莹集成如来法身,从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化身影像,非唯从彼解脱之身有如斯事。
【释义】文殊师利问:何以如来法身能放大智光明,出无量化身,何以声闻独觉解脱身则不能?
佛答:此如水火琉璃宝,唯日月轮水火琉璃宝能放大光明,余水火琉璃宝则不能,所以只有具大威德,始能为有情所住持,由是如来法身能为有情放大智光,成种种化身。解脱身非日月轮水火琉璃宝,只能喻为水火琉璃宝,是故无此大威德。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来菩萨威德住持,令诸众生于欲界中,生刹帝利婆罗门等大富贵家,人身财宝无不圆满,或欲界天色无色界,一切身财圆满可得。世尊,此中有何密意?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菩萨威德住持,若道若行于一切处,能令众生获得身财皆圆满者,即随所应,为彼宣说此道此行。若有能于此道此行正修行者,于一切处所获身财无不圆满。若有众生于此道行违背轻毁,又于我所起损恼心及瞋恚心,命终已后于一切处,所得身财无不下劣。曼殊室利,由是因缘,当知如来及诸菩萨威德住持,非但能令身财圆满,如来菩萨住持威德,亦令众生身财下劣。
【释义】此本品第三分,问如来菩萨威德,能利益众生福德,有何密意?
佛答:如来菩萨威德可令众生富贵、身财圆满,是由于众生“于此道此行正修行”,是故与如来菩萨的威德相应,若众生违背此道、毁谤此道,则“所得身财无不下劣”,以与如来菩萨的威德不相应故。所以如来菩萨的威德,不但能令身财圆满,亦可令身财下劣。由是而知,欲得加持,先须相应。
【正文】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秽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诸净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难得?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诸秽土中八事易得,二事难得。
何等名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二者有苦众生,三者种姓家世兴衰差别,四者行诸恶行,五者毁犯尸罗,六者恶趣,七者下乘,八者下劣意乐加行菩萨。
何等名为二事难得?一者增上意乐加行菩萨之所游集,二者如来出现于世。
曼殊室利,诸净土中与上相违,当知八事甚为难得,二事易得。
【释义】如来有两种色身,报身所住为净土,化身所住为秽土,此二者何事易得,何事难得?
文殊师利菩萨此问,实即表明净土亦为识境,与秽土平等,仅以净秽不同,所以显现为易事难事即有不同。所谓易事,即令有情易入道之事;所谓难事,即令有情难入道之事。经中所说易事难事,随文易知。
【正文】尔时,曼殊室利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此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于此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是如来成所作事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摩诃萨,皆得圆满法身证觉。
【释义】此为嘱咐品。
如来嘱咐文殊,本经所说,“名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此亦即现证法身之了义教,由此可知本经宣说密意,至应珍重。
吉祥
【注释】
[1]读者可参考谈锡永及邵颂雄的《辨法法性论及释论两种》(台北:全佛文化,2009年),此外,《无修佛道》(华夏出版社,2010年)一书亦实全书都说转依。《无修佛道》初名《宁玛派次第禅》(香港密乘,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