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第七、第八两品,说果的密意,第七品为菩萨果,第八品为佛果,今观自在菩萨所问,即依菩萨所得果及如何得果而问。

观自在菩萨所问,可分为三分。第一分问十地,第二分问波罗蜜多,第三分综合前两分而问。

问十地,依菩萨的清净分而问。

问波罗蜜多,内容甚广,依次为:问六波罗蜜多、问四波罗蜜多、问六波罗蜜多各各差别、问波罗蜜多所得异熟果,然后问及杂染与清净,最后又建立三波罗蜜多(软、中、上)。于此诸问,佛皆依密意而答。

问十地与波罗蜜多,依十地果而问随眠及粗重断,重要的是,问及证果相以及菩萨之现证,问其功德及过失。最后,问及一乘,归结本经。

读者可能有一个疑问:既然本经是说观修如来藏的经典,那为什么还依波罗蜜多来说。此则须知,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不二法门,即是如来藏。释迦先说般若,目的是说深般若波罗蜜多,因此现在即不离般若波罗蜜多来说如来藏的观修,然而这亦不能只说般若波罗蜜多,所以便通说六波罗蜜多,同时还要更说四波罗蜜多。

笔者对前六品皆依文句诠释,那是为了方便初学,于第七、第八品,不打算这样做,对名言不再详细诠释,因为现证果已离名言句义,如果还用众多的名言句义来说果的密意,很不适合,反容易令读者落在名相之中,为众多名相所困,如是反而难以掌握果的密意。

【正文】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十地,所谓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复说佛地为第十一。如是诸地几种清净几分所摄?

【释义】此即问诸地各有几种清净,诸地如何摄此清净分。这即是以清净为各地的现证果。于下面经文当知:菩萨的现证果,非由作意而得,非由舍离而得,这即是不二法门的意趣。观自在菩萨所问,实为引起佛的密意而问,全品皆同此体例。

经中所说“极喜地”即“欢喜地”。所谓欢喜或极喜,即是密乘所说的“大乐”,亦即如来法身功德。由如来法身功德始能有识境显现,是故以世间的显现为大乐。初地菩萨证得大乐,是即证入如来法身功德。

此中“难胜地”又名“极难胜地”。因为五地菩萨要通达世间技艺,即是通达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还要懂得外道的宗教,术数、天文、地理、星象等,是故说为难胜。

【正文】尔时,世尊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诸地四种清净,十一分摄。

云何名为四种清净能摄诸地?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初地;增上戒清净摄第二地;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乃至佛地。善男子,当知如是四种清净普摄诸地。

【释义】佛说四种清净:初二三地分别摄前三种清净,第四种清净则摄四至佛地。所以此中便有次第:

初为意乐清净。这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说为胜义、世俗菩提心双运,但其密意则可依次第说为:一者,心性(识境)与如来法身功德双运;二者,如来法身功德与如来法身双运。

次为增上戒清净。这里所说的戒,并非说一般所持的戒律,亦不只限于菩萨戒,所以无上瑜伽密续,便有无上戒的施设,此依不二法门而施设[1]

三为增上心清净。于心清净得增上时,即心法性显露,已悟入智识双运境界。

四为增上慧清净。菩萨现证所得,不名为智,称之为慧,此即次第证入智识双运如来藏的慧,至佛地,则现证自然智,同时起后得智,于起后得智时,便即说为增上。

【正文】云何名为十一种分能摄诸地?

【释义】以下所说,除首分外,其余的形式都是:由A圆满,而未能A1,是故于此分中便未能圆满,经精勤修习,此分即得圆满(施设为B);接着,由B圆满,而未能B1,是故于此分中便未能圆满,经精勤修习,此分即得圆满(施设为C),如是环环相扣。

依这个程序,即是说,A虽圆满,但同时引生未能圆满的心理状态A1,菩萨的修习,即是令A1亦能圆满,而且须与A无相违而圆满。此即十一种清净分能摄诸地。

【正文】谓诸菩萨先于胜解行地,依十法行极善修习胜解忍故,超过彼地证入菩萨正性离生。

【释义】胜解行是菩萨修习的基础,能于修习中现证胜解,且能随顺此胜解,便说为得胜解忍,地地的超入,即由地地现证的胜解忍而来。

【正文】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微细毁犯,误现行中正知而行,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随所获得菩提分法,多修习住,心未能舍诸等至爱及与法爱,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诸谛道理如实观察,又未能于生死涅槃,弃舍一向背趣作意,又未能修方便所摄菩提分法,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又由于彼多生厌故,未能多住无相作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彼诸菩萨由是因缘此分圆满,而未能得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著无碍妙智妙见,由是因缘于此分中犹未圆满。为令此分得圆满故,精勤修习便能证得。

由是因缘此分圆满,此分满故,于一切分皆得圆满。善男子,当知如是十一种分普摄诸地。

【释义】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诸分所未能得的圆满,可将之依次开列如下。由此次第即知诸地菩萨所须得的圆满。

1.即前说之未能得胜解忍→2.于微细毁犯未正知→3.未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持陀罗尼→4.未能得多修习而住三十七菩提分,未能舍对等至及法的爱→5.未能观察诸谛道理,及未能舍离涅槃与轮回的分别→6.未能对生死流转如实观察,及厌于生死而未得无相→7.未能住无相而修习→8.未能住无相而舍离功用,是即有作意,由是于相不得自在→9.未能于通达言说,即未能于用言说宣说密意时得自在→10.未能现证圆满法身现前→11.未能遍一切所知境,无著无碍,妙智妙见。

如上所说,即为地地超越所须得的胜解忍,菩萨住于一地,虽清净分圆满,但同时即有胜解忍不圆满,此即上来所说。上列的胜解忍不圆满,由世间说至出世间,由识境说至智识双运境界,此即上面所说的密意。所以,成佛并非舍离世间而成,而是无舍离而舍离,是即地地超越,所谓圆满,即是无舍离而舍离圆满,若作意舍离,即此分犹未圆满。

对于无舍离而舍离,不要以为是很难的事,佛家称之为“尽”,其实凡夫亦有“尽”,如超越婴孩状态而至少年,于少年时,婴孩状态即尽,少年不需要作意舍离婴孩状态,然而此婴孩状态,实已无舍离而舍离。菩萨的地地超越亦即如是。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

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

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

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

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罪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

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

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释义】上面说十地与佛地,是即上面所说的十种犹未圆满得圆满,由是而成超越。

又,“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此句依藏文应解说为:“初地菩萨证得二喜:出世间之心喜及殊胜之大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此说初地菩萨已能出离(喻为心识已能离开荧光屏),得出世间,于是心喜;更能证得如来法身功德(喻为住在荧光屏中的人能证到荧光屏的功能),于是殊胜大喜。心喜与殊胜大喜是即二喜。玄奘译不洽。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

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安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释义】说十地菩萨及如来地,各有二种愚与一种粗重,此中所说的愚,即是菩萨安住于地上的心理执著,此中所说的粗重,即由此执著而来的心理负担。此亦可与上面所说的十一清净分对应参阅。

将十一分与诸地对应,复与诸地的愚对应,如是通盘观察,即能胜解十地与佛地的密意,此前已说为“尽”,说为无舍离而舍离。于根本自然觉性中既名言句义尽,是即作意尽,是故由“尽”即可地地超越。此重密意甚为深密,若与密意相违,便不能无分别、无所得。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佛现证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言无上正圆正等觉,观自在菩萨赞叹此为希有,喻愚为罗网,喻粗重为稠林,即说十地之愚与粗重,实难超越。由是知不二法门、如来藏教法之深密。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善男子,于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后后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于佛地除生清净。

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

【释义】观自在菩萨问,由何殊胜安立诸地?佛答由八种清净安立。八种清净通摄十地,由二地起,八种清净辗转增胜,此如增上意乐清净成就,即可增上心清净,由心清净成就,即可增上悲清净,如是等等。

由八种清净次第可见,以菩提心为因,生起大悲,成就威德,即由此次第安立诸地,亦即次第现证如来藏。

“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一句,依藏文,是问诸地有几多种清净,而不是问诸地有几多种殊胜之所安立。

此段经文中,有两句须作改动才能明白其意,即将“唯于佛地除生清净”一句移至“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之后,即成:“又初地中所有功德,于上诸地平等皆有,唯于佛地除生清净,当知自地功德殊胜”。

整段经文是说,在初地与上诸地平等皆有此八个清净,但佛地却没有生清净,诸地菩萨要知自己所证该地的功德殊胜。

为什么佛地没有生清净?因为当证到如来法身时,如来法身不是识境,即无显现,有显现才能称之为生。佛经中说“生”是说“显现”;说“有”是“显现”与“存在”,既无显现,即不能说有生,更不能说有生清净。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于诸有生最为殊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释义】观自在菩萨问,何以说菩萨生于“诸有生”最为殊胜。所谓“诸有生”,即此世间有种种有法的建立。佛用四因缘来答,即是说菩萨应由“诸有生”来集起、思择诸有,复由于诸有,悲愍众生,至自能无染而除他染,而得究竟。此如诸佛,由言说宣说密意,不受言说所染而能除他染,此即由密意以除他染。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槃乐住;堪能速证而复弃舍;速证乐住无缘无待发大愿心;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释义】由此段起说波罗蜜多。先由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而说。依佛所说,波罗蜜多的建立,实依菩萨行的愿而施设,至于菩萨愿,则有四因缘。这四因缘,即由菩萨厌离世间、求住涅槃,并依其成就而发无愿大悲。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

【释义】下面即说六波罗蜜多为菩萨学事,并说六波罗蜜多种种功德。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释义】由戒定慧说六波罗蜜多,是即布施、持戒、忍辱为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为增上心学所摄,慧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遍摄六波罗蜜多。此即说菩萨观修次第,先修戒学,再修定学(心学),圆成慧学,次第观修都须精进。且戒、定、慧的次第,是因为必须得增上戒才能入禅定。于增上戒中,以安忍最难,能安住于法、安住于决定,不但得胜解,还要安住,而且还要无舍离而能舍离此安住,是故为难。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释义】菩萨所行为积资粮,此说戒学所摄为福德资粮,慧学所摄为智慧资粮,精进、静虑通摄二种资粮,是故菩萨最应精进修定。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之心;四者,亲近真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释义】本段经文即说六波罗蜜为菩萨所应修学事,由所应修学,成立六波罗蜜多。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

【释义】六波罗蜜多之外,复有四波罗蜜多,即方便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

【正文】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于修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于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释义】佛说四波罗蜜多为六波罗蜜多的助伴。

布施、持戒、安忍以方便波罗蜜多为助伴,此即以此三者为摄一切有情的方便。

精进波罗蜜多以愿波罗蜜多为助伴,由愿力克服种种困难才能精进。

静虑波罗蜜多以力波罗蜜多为助伴,所谓力,即由劣转胜之力。

慧波罗蜜多以智波罗蜜多为助伴,此所谓智,即生起禅定的智。

此四波罗蜜多实依佛密意而建立。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后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释义】此说六波罗蜜多的次第,即说菩萨先须出离世间,然后才能受清净戒;既受已,复能安忍;安忍已,始能精进;精进已,始能修禅定;复由禅定得出世间慧,此出世间慧即是般若,但不是深般若。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

【释义】下面即说六波罗蜜多各有三种差别。

【正文】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

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

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

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

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

静虑三种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

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释义】于各各三种差别,不复解释其名相,但于实修时,则须了知其差别。一般来说,上师于说修习仪轨时,即依学人的需要而有所说。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回向故。

无染著者,谓不染著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无顾恋者,谓于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及报恩中,心无系缚。

无罪过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

无分别者,谓于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词执著自相。

正回向者,谓以如是所作所集波罗蜜多,回求无上大菩提果。

【释义】此段说由五因缘,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即由此五因缘可到彼岸,下面对五因缘即有解说。

【正文】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善男子,当知此事略有六种:

一者,于喜乐欲财富自在,诸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二者,于随所乐纵身语意,而现行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三者,于他轻蔑不堪忍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四者,于不勤修著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五者,于处愦闹世杂乱行,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六者,于见闻觉知言说戏论,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释义】此说无染著。染著有六种,都跟波罗蜜多相违,此如,“于喜乐欲财富自在”,行者在欲乐中深见欲乐的功德、欲乐的胜利,是即与布施波罗蜜多相违。举此一例,其余五者即可知其相违。这六种染著,分别与六波罗蜜多对应,依次为相违品。

【正文】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果异熟?

善男子,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叶。

【释义】此说无顾恋,是即不顾恋异熟。由不顾恋故,得六种果异熟,与六波罗蜜多次第相应,如因布施,果异熟为得大财富;因持戒,果异熟为得往生善趣,如是等等。

至于“大宗叶”,元魏菩提流支译为“大威德力”。

【正文】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间杂染法?

善男子,当知略由四种加行:一者无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谓修行余波罗蜜多时,于余波罗蜜多远离失坏。

世尊,何等名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以波罗蜜多饶益众生时,但摄财物饶益众生便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如是名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于众生唯作此事名实饶益,譬如粪秽,若多若少,终无有能令成香洁。如是众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无有方便,但以财物暂相饶益可令成乐,唯有安处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饶益。

【释义】此说无罪过。所谓罪过即间杂染法及非方便行,经言由四种加行成间杂染法,于饶益众生,唯依事相而不善安置,即成非方便行。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有几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我终不说波罗蜜多除上五相有余清净。然我即依如是诸事总别,当说波罗蜜多清净之相。总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当知七种。何等为七?

一者,菩萨于此诸法不求他知。

二者,于此诸法见已不生执著。

三者,即于如是诸法不生疑惑,谓为能得大菩提不。

四者,终不自赞毁他有所轻蔑。

五者,终不傲放逸。

六者,终不少有所得便生喜足。

七者,终不由此诸法于他发起嫉妒悭吝。

【释义】观自在菩萨又问波罗蜜多清净相,佛答,前说五相,其实已经具足,此五相即上面经文所言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这五因缘相,然而清净相亦可总说为七种,即如经文所言。

此中,“菩萨于此诸法不求他知”,即说唯依佛所教,不更于佛所教之外复作寻求。此如今人说大圆满,于宁玛派之外更求他知,于是便向苯教大圆满作探讨,是即不成清净相。

【正文】别说一切波罗蜜多清净相者,亦有七种。

何等为七?谓诸菩萨如我所说,七种布施清净之相,随顺修行。一者,由施物清净行清净施;二者,由戒清净行清净施;三者,由见清净行清净施;四者,由心清净行清净施;五者,由语清净行清净施;六者,由智清净行清净施;七者,由垢清净行清净施。是名七种施清净相。

又诸菩萨,能善了知制立律仪一切学处;能善了知出离所犯;具常尸罗;坚固尸罗;常作尸罗;常转尸罗;受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七种戒清净相。

若诸菩萨,于自所有业果异熟深生依信,一切所有不饶益事现在前时,不生愤发亦不反骂;不瞋不打不恐不弄;不以种种不饶益事反相加害,不怀怨结;若谏诲时不令恚恼;亦复不待他来谏诲;不由恐怖有染爱心而行忍辱;不以作恩而便放舍。是名七种忍清净相。

若诸菩萨,通达精进平等之性;不由勇猛勤精进故;自举凌他;具大势力;具大精进有所堪能;坚固勇猛;于诸善法终不舍轭。如是名为七种精进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有善通达相三摩地静虑;有圆满三摩地静虑;有俱分三摩地静虑;有运转三摩地静虑;有无所依三摩地静虑;有善修治三摩地静虑;有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三摩地静虑。如是名为七种静虑清净之相。

若诸菩萨,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是名为慧。由此慧故,如实了知解脱门义,谓空、无愿、无相三解脱门;如实了知有自性义,谓遍计所执若依他起若圆成实三种自性;如实了知无自性义,谓相生胜义三种无自性性;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谓于七真如;又无分别离诸戏论,纯一理趣;多所住故,无量总法为所缘故,及毘钵舍那故,能善成办法随法行。是名七种慧清净相。

【释义】于清净相又可依波罗蜜多作别说,是即六种波罗蜜多各有七种清净相。

于此中须稍作解释者为七种慧清净相:

1.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为门清净。

2.遍计依他圆成三种自性,为自性清净。

3.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为无自性清净。

4.于五明处了知世俗谛义,为世俗清净。

5.由了知七真如而如实了知胜义谛义,为胜义清净。

6.由无分别、离诸戏论为理趣清净。

7.缘无量总法,善成办随法行,为行清净。

此七种,即佛密意。如解脱,密意即三解脱门,如自性,密意为三种自性。如是等等。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五相各有何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彼相有五种业:谓诸菩萨无染著故,于现法中于所修习波罗蜜多,恒常殷重勤修加行无有放逸。

无顾恋故,摄受当来不放逸因。

无罪过故,能正修习极善圆满、极善清净、极善鲜白波罗蜜多。

无分别故,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正回向故,一切生处波罗蜜多,及彼可爱诸果异熟皆得无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释义】观自在菩萨问五因缘相能作何业?是即问于今生及异熟中有何功能。佛之所答随文易知。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说波罗蜜多,何者最广大、何者无染污、何者最明盛、何者不可动、何者最清净?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著性、无顾恋性、正回向性,最为广大。无罪过性、无分别性、无有染污、思择所作,最为明盛。已入无退转法地者,名不可动。若十地摄、佛地摄者,名最清净。

【释义】此问波罗蜜多功德,佛以五因缘相作答,由佛答可知,八地以前所证,唯能说为广大,无污染,至八地始能名为不动,至十地及佛地始能名为最清净。由此即知,菩萨于十地中的功德,六地以前广大,六七地无污染,八九地不可动,十地及佛地极清净。

本经由五因缘相分别十地,是即次第观修瑜伽行的密意,凡夫修证,先须求广大,即须求无染著性、无顾恋性、正回向性,然后求无污染,如是等等,而成观修。此密意唯于此经宣说。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所得波罗蜜多诸可爱果,及诸异熟常无有尽,波罗蜜多亦无有尽?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展转相依生起修习无间断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诸菩萨深信爱乐波罗蜜多,非于如是波罗蜜多所得可爱诸果异熟?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波罗蜜多是最增上喜乐因故;二者,波罗蜜多是其究竟饶益一切自他因故;三者,波罗蜜多是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故;四者,波罗蜜多非诸杂染所依事故;五者,波罗蜜多非是毕竟变坏法故。

【释义】此说波罗蜜多功德,由五因缘,菩萨所得波罗蜜多果及果异熟无尽,波罗蜜多亦无尽。所谓无尽,即恒时为福德、智慧资粮。

佛说五因缘,增上喜乐因、饶益一切自他因、当来世彼可爱果异熟因,为福德资粮;非杂染所依事、非是毕竟变坏法,为智慧资粮。此五因缘,由前三种,故诸可爱果及果异熟常无有尽,由后二种,故波罗蜜多亦无有尽。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几种最胜威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一切波罗蜜多,各有四种最胜威德:一者,于此波罗蜜多正修行时,能舍悭吝、犯戒、心愤、懈怠、散乱、见趣所治;二者,于此正修行时,能为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三者,于此正修行时,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四者,于此正修行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释义】说一切波罗蜜多有四威德。第一种依正修行时的抉择见而得,由抉择见,自然能舍悭吝、犯戒等;第二种依正修行时的观修而得,由观修得“无上正等菩提真实资粮”;第三种依正修行时的决定见而得,决定智悲双运(深般若则为决定智识双运),是故“于现法中能自摄受饶益有情”;第四种依正修行时的证入而得,既能证入,自然“于未来世能得广大无尽可爱诸果异熟”。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因、何果、有何义利?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是一切波罗蜜多,大悲为因;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释义】此说波罗蜜多的因果义利,最重要的是以大悲为因。佛说大悲,即说世间,以世间为因,即不离世间,始能证得出世间;不离世俗,始能证得胜义。正由于此,行者虽厌离世间,但却不能作意舍离,须无作意、无舍离而舍离,此即前说之所谓“尽”。正由于此,才能说为智悲双运,或智识双运境,否则即落智边。至于得果,仍然是得世间果,这才能说为大悲。以大悲为因,证大悲果,是即因果无二。大义利为“圆满无上广大菩提”,是即圆满自生根本觉。此根本觉为本来具足,非重新生起,所谓圆满,即是令此自生根本觉得以发挥功能,于时有情惑乱的觉受即尽,既尽,是即圆满。

此处虽说因果,但不能落于缘生的因果来看波罗蜜多,说大悲为因,并非说由因生起波罗蜜多;说可爱诸果异熟,并非说正修行波罗蜜多,以得果为究竟。所以能得如是种种果,只是因为有二种资粮积集,既有如是资粮,自然得如是果。

【正文】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具足一切无尽财宝,成就大悲,何缘世间现有众生贫穷可得?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是诸众生自业过失。若不尔者,菩萨常怀饶益他心,又常具足无尽财宝,若诸众生无自恶业能为障碍,何有世间贫穷可得。譬如饿鬼为大热渴逼迫其身,见大海水悉皆涸竭,非大海过,是诸饿鬼自业过耳。如是菩萨所施财宝,犹如大海无有过失,是诸众生自业过耳,犹如饿鬼自恶业力令无有水。

【释义】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然菩萨具足财宝,又成就大悲,何以世间众生还会贫穷?将问题引申,即是菩萨已具足威德,又成就大悲,何以世间众生还会受苦?

佛说这是众生自业过失。饿鬼与大海水喻,即说因饿鬼自业,以致大海于彼成为涸竭,菩萨不能救济自业过失所得果。

这里其实涉及加持这一问题。若以为能得佛菩萨加持,即能离诸苦,那是迷信,而且可能演变为对偶像迷信。所谓加持,笔者曾举过一个譬喻,不懂游泳的人,将他推落游泳池三次,他就懂得游泳,那就是加持。依这个譬喻,即知何谓自业的成就与过失。能令众生成就业功德,减损业过失,那才是真正的加持。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多,取一切法无自性性?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何故不取有自性性?

善男子,我终不说以无自性性取无自性性。然无自性性离诸文字,自内所证,不可舍于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是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

【释义】此说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由此解说何谓无自性性。

观自在菩萨问佛,何以取诸法无自性性,而不取诸法有自性性?这问题,即是为了解说“以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而问。

佛说:不是用无自性性来取无自性性。这一点很重要,无自性性只是为了超越遍计等三自性性而施设,是故亦不可取证。诸法的无自性性,实在是因为一切诸法只是由名言句义建立为有,若离诸文字、离诸言说,即可内自证其为无自性性。那就是说,诸法本来是无自性性,一切自性都由众生增上而成,然而诸法并不如其增上的自性而成为有。

佛在究竟说时,说“一切诸法本性自性”,此即谓一切诸法的自性即是本性。所谓本性,是本初已经具足的性,此如镜影,若问镜影以何者为自性,只能说,一切镜中影像实以镜性为自性,这镜性,亦即镜中影像的本性,故说为“本性自性”。由此说,即可了知一切诸法无自性性。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云何波罗蜜多、云何近波罗蜜多、云何大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软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

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已上,是名近波罗蜜多。

复于无量时修行布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已上,是名大波罗蜜多。

【释义】菩萨正修行波罗蜜多,可区别为近波罗蜜多、大波罗蜜多二位。观自在菩萨实在是想问此二位,于问时,连同波罗蜜多而问。

佛说菩萨正修行善法,未能制服烦恼,而且还受烦恼制服,这便是在菩萨胜解行地中,由“软”而生起胜解,这便是波罗蜜多的通义。此中所谓“软”,是胜解行地中的三位之一,胜解行地有软、中、上三位,上位得波罗蜜多坚固,相对于坚固,下位便称为“软”。

若菩萨正修行善法,虽然有烦恼现前,但却能制服烦恼,而不受烦恼所制,那便是近波罗蜜多。近的意思,是说他近于大波罗蜜多。这是胜解行地上的中位,由此位生胜解。这是初地至六地菩萨之所证。

若菩萨正修行善法,已无烦恼现前,此即大波罗蜜多。这是胜解行地上的上位,由此位生胜解。这是八地菩萨以上之所证。

区别波罗蜜多,若只说般若时,则说分为两种:初地至六地所证,说为般若波罗蜜多;八地以上所证,说为深般若波罗蜜多。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

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

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

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释义】所谓随眠,即是有不善的倾向,然而尚未起现行,所以,可以看成是潜伏的烦恼。依瑜伽行的名言,随眠烦恼即是潜伏在阿赖耶识中的烦恼种子。

菩萨未成佛,仍有烦恼随眠,此说为三种:

一、初地至五地,有害伴随眠。此谓由不俱生烦恼,如放逸、懈怠等,起现行烦恼,同时由俱生烦恼,如见、疑等作助伴,由是而起烦恼。菩萨由正修行令助伴的烦恼永灭,既无助伴,不俱生烦恼即不起现行,是即“害伴”,害其助伴令其不成助伴,故说菩萨此随眠为害伴随眠,其实意思是,由害伴而令随眠不起。

二、六七二地,有羸劣随眠。这是说无明随眠力弱,是故由正修行,即能伏此随眠,令烦恼不起现行。故说菩萨此随眠为羸劣随眠。

三、八地以上,有微细随眠。无明烦恼随眠已不能起现行,唯有微细所知障,故说菩萨此随眠为微细随眠。

由上面所说可知,即使要制伏(害)烦恼随眠,亦应以俱生烦恼为主,所以行者于不俱生烦恼,不需作意舍离。这是佛的重要开示。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此诸随眠,几种粗重断所显示?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但由二种,谓由在皮粗重断故显彼初二;复由在肤粗重断故显彼第三;若在于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经几不可数劫能断如是粗重?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经于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所谓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量劫不可数故。

【释义】观自在菩萨所问,即问:要断几种粗重,才能断诸随眠。佛以皮、肤、骨作喻,说三种粗重断,复有佛地,则永离一切随眠。

观自在菩萨又问,经历几时能断粗重。佛说为三大不可数劫,或无量劫,此以劫为时的单位,但接着,又用年、月、半月、昼、夜、一时、半时、须臾、瞬息、刹那为劫的单位,此即说经无量年,以至无量刹那,即能断粗重。这即是说“无时”,此密意应须了知,不宜坚执三大阿僧祗劫。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释义】问佛诸地所生烦恼何相、有何过失、有何功德。其实是想显示佛的密意,不离烦恼而有功德,因为烦恼无相,即无过失与功德,虽然烦恼无相,但烦恼不因无相而不转起,所以菩萨于初地时,便如实能知诸烦恼生起。若烦恼有相,即成污染。何谓有相,即落于识境中的名言句义而知烦恼,烦恼即依名言句义而有相。因此要断烦恼,非作意舍离而断,实由悟入一切诸法法界,了知一切诸法法界,始能令烦恼尽。

由无污染相,烦恼即不能生诸苦,是故无有过失。而且,菩萨还能由无相而为有情断苦因,是即有无量功德。

烦恼无污染相、无过失、有功德,即是智识双运境界的密意,观自在菩萨即赞叹此重密意,此即诸菩萨生起烦恼,具足功德,是即明烦恼不须作意断除、世间不须作意断除、识境不须作意断除。

【正文】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违,如是展转递兴诤论,如是名为此中密意。

【释义】此说一乘密意。由佛种种言说,可以建立声闻乘、大乘。若依法界一味(即玄奘译“同一法界、同一理趣”),则唯有一乘。若对法界一味作增益减损,即起诤论。

【正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诸地摄想所对治  殊胜生愿及诸学

由依佛说是大乘  于此善修成大觉

宣说诸法种种性  复说皆同一理趣

谓于下乘或上乘  故我说乘无异性

如言于义妄分别  或有增益或损减

谓此二种互相违  愚痴意解成乖诤

【释义】此三颂,玄奘意译,而且将颂句移置,若依元魏菩提流支译,则文义较易明了,今引其译文如下:

种种诸法相 我依一理说

生于下劣解 我说名二乘

如闻声分别 而不知彼义

故诸乘相违 慢众生诤

知诸地妙相 及诸愿生处

此胜相对治 我说是大乘

【正文】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此名何教?我当云何奉持?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于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说此诸地波罗蜜多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七十五千菩萨,皆得菩萨大乘光明三摩地。

【释义】此为嘱咐,说本经密意为“诸地波罗蜜多了义之教”,是即所说为大波罗蜜多、深般若波罗蜜多之教。此亦即不二法门之教,以上面已说法界一味故;此亦即如来藏之教,以上面已说智识双运而成唯一故。

【注释】

[1]详可参不败尊者造,谈锡永释,沈卫荣译:《幻化网秘密藏续释·光明藏》,华夏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