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相品第四

一切法相品第四

 

一切法相品第四

上面第三品已经解答何谓心意识及其义理,接下来第四品则说一切法如何由心意识变现而成为有,由此始说三自性相,亦即遍计自性相、依他自性相、圆成自性相。

三自性相分别由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变现,例如遍计自性相即由末那识执自我以作周遍计度;依他自性相即由眼等六识依缘起而转成境相;圆成自性相即由转阿赖耶识而依如来藏智识双运境相。

是故一切法的显现分为三种自性相,非谓将一切法分为三类,说有一些事物为遍计自性相,另一些事物为依他自性相,而唯属于无为法的事物或境界(譬如真如)则为圆成自性相。它只是说,当行者直观一切法时,依心识变现,可将事物看成是三种自性相中不同自性相的事物。所以,此三自性相实为行者观一切法时之三种心识状态,或者说是认识事物的三种观点。

欲了知此三自性相,须先了知“能相”与“所相”。三自性相为“三能相”,由是即有相应之“三所相”。《摄大乘论》说“三能相”为:一者,以依处为能相,此即说依他自性能相;二者,以遍计为能相,此即说遍计自性能相;三者,以法性为能相,此即圆成自性能相。由是“三能相”亦可视为观察一切法之三种见,由见而成立者即是“所相”(通常但名之为“相”)。故《摄大乘论》云:“彼转识相法,有见、有相,识为自性”。是即谓“三能相”皆“转识法相”,以“识”为自性而转起“见”与“相”。见不同,转起之相即不同,故遍计见所转起者,即成遍计自性相,依遍计而成立一切法相;依他见所转起者,即成依他自性相,依依他而成立一切法相;依圆成见所转起者,即成圆成自性相,依圆成而成立一切法相。

玄奘法师所传的弥勒学,依护法的“唯识今学”系统。其所说的法相,实指依第八识变现轮回界的种种法所相,与《解深密经》所说周遍轮回涅槃之诸法能相不同,经说的法相的范围周遍法界,所以既包括轮回界的一切虚妄分别相,亦包括涅槃界的清净圆满相,后者已超越唯识,是圣者内自证智的境界,此即名为如来藏,亦即修证果。

此品由德本菩萨请佛问法。“德本”之意即是功德之根本,此功德根本即是如来藏功德。识境之所以成立,皆因有如来法身功德,此功德亦即生机。所以“德本”之名,其意即涵盖一切法相皆以如来法身功德为本,由是而成显现。

【正文】尔时,德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释义】德本菩萨问释迦,根据什么叫做“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一句中之“齐何施设”,若是根据藏文,应该译为“能知几种法相故”。整句意思是,菩萨“能知几种法相,故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这样问,才能与下文说三种法相相应。

【正文】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

【释义】“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中之“所执”、“起”、“实”,乃唐玄奘翻译时所加,若依藏文及梵文,三自性相应译为“遍计相”、“依他相”、“圆成相”。若意译,遍计相译作虚妄分别相;依他相译作因缘相;圆成相译作第一义相。玄奘之前的译师,如真谛,便是这样译。唯识宗可能依此而理解,因此说圆成自性相是胜义,现代唯识学人,则说圆成自性有胜义。胜义与圆成,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当说及,于此处可以不赘。

经言“一切法相”,乃指诸法之“能相”,而所说之“诸法”则周遍轮回涅槃二界。所言“能相”者,即“性相”义,亦即对一切法相所作之定义。由此引申,即谓行者以何观点来认识一切法。但是,前两种自性相则实不能周遍涅槃界。

【正文】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释义】“谓一切法名假安立”一句,依藏译当译作“相应一切法施设名言”。譬如相应这张桌子,我们名之为桌子;相应这支笔,我们名之为笔,此即相应一切法而施设名言。

“安立自性差别”,当译作“由相及名安立诸法自性”,这样,意思便清楚明了。

两句合起来,原文“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当译作“相应一切法施设名言,由相及名安立诸法自性”。这即我们先由二取显现,再作名言显现,如是施设一切法的名言,再由一切法的相、名来安立他成为有。这就是由相及名来安立一切法的自性,笔的自性是如何,我们则根据笔之名、笔之相而安立它成为有。对待一切法,凡夫皆如此,随之当作真实。此即遍计相,或说为虚妄分别相。此即谓凡夫执相、名等遍计以观察一切法,成立虚妄分别有。

【正文】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释义】依他相是怎么样呢?“谓一切法缘生自性”。缘生自性即是说缘起,中观宗所说之缘起,于瑜伽行派则名之为依他。但以四重缘起而言,此“依他”仅为相依缘起,以及相对缘起,不包括相碍缘起,唯相依与相对缘起谓之依他。

为何不包括相碍缘起?倘若包括相碍缘起,即等于是圆成,相碍缘起所成立的,即是成立圆成性。

“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此即谓依释迦所说之十二因缘等,有生灭、断常等现象之杂染法,由相依而成立为有,此如无明与行相依等。

【正文】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释义】“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依藏文应译作“谓一切法之如性”。何谓如性?亦即《入楞伽经》所言“唯心所自见”。一切法是怎么样,它就是怎么样,于见时,再不加以名言及句义以作增上。因为名言、句义无非都是虚妄分别,离虚妄分别,才见到“一切法如性”。对如性应该这样理解,能理解便够了,无须要再加名言句义来说自己的理解。此如性即是最深密的缘起,名为相碍缘起。

相碍缘起有外、内、密、密密四重相碍,其中最重要的是密密相碍,这一重相碍是说时空的相碍,于佛经中称之为“时方”。若是说般若的经,一般名为十方三时;若是说如来藏的经,一般名为十方四时;于密续中,亦即无上瑜伽的续,则不说十方四时,它只说四时与不定方,意指与我们不同的时空。我们是三时,它说四时。此第四时亦名为秘密时,亦即与我们元次不同的时间。不定方亦是与我们元次不同的空间。于四重相碍中,一切法之成立皆须适应这四重相碍。

以外相碍而言,色就是色,声就是声。为什么我们听见这个是声,看见那个是色?此即是相碍,是我们的局限。不同的生命形态,有着不同的相碍。以小狗为例,我们看见的颜色,它则看不见。然而我们听不见的声音,它却听得见。对小狗来说,它的相碍与我们不同。一切生命形态在自然环境里面,对外境的认识都有相碍,我们只能适应我们的相碍始可生存。倘若我们像小狗一样,听见的声音这么多;或者打雷,我们不觉得太大声,但对小狗而言已经令它害怕以至于躲起来。那么我们在这个自然界,对我们来说则不适应了。因此,不要以为听见声音多就是好。若是听的声音范围太广,你晚上睡觉都睡不着,连虫鸣的声音都觉得很大声。若是这样的话,声音的范围广了,我们整个生理则要改变来适应它。故说小狗的生理不同于人的生理。这即是外的相碍。

以内相碍而言,我们的耳朵只能听到声音,不能看见颜色;眼睛只能看见颜色,不能听到声音。我们身体一切的觉受即是适应这个相碍,然后始有我们这个觉受,我们的觉受刚好是适应这个自然环境的。若是天气长期寒冷,我们整个身体的机能都会发生变化,脂肪要多、皮层要厚、皮肤要粗糙,始能适应严寒的气候。然而于南方生活的人,较之北方人脂肪少一些、皮肤细嫩一些,这些都是内相碍的适应。

以密相碍而言,意指我们的心性。心性是多,法性是一。然而心性实为法性,皆因心性受到障碍,作出诸多分别,是故我们心的行相是多。此一与多之相对,我们亦须适应。心性必定是多,然后始能生活。倘若我们心的行相不是变化而且相续,则难以在这个识境中生存。

以人为例,作此种种观察,即知我们须适应各种相碍与局限。当我们能够适应它,则称之为任运。须知“任运”非谓任意运作,而是谓随顺诸法自然运作。其所随顺,即随顺其所受之相碍。以此故说圆成自性相,即是相碍缘起有。

因为任运而成立我们,我们即是圆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密密相碍,此如我们对时空的适应。是故我们生出来一定是立体的,不可能是二元次与四元次,必定是三元次。然而无论如何相碍,我们都是于智境上显现出来,是故平等。因为一切法都是在智境中随缘自显现任运圆成,是故一切法平等。唐玄奘于经中将“如性”翻作“平等真如”,亦有其道理。

【正文】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

【释义】对这真如,须勇猛精进、如理作意、无倒思惟才能通达。可见要通达圆成性实在甚难,所以现代有些学人便生误解,他们不将圆成性当成是缘生,因此说他是胜义,这样,就不能理解如来藏与缘起的关系。倘若我们承认圆成亦是缘起,且是相碍缘起,则此句很容易理解,因为相碍缘起深密,所以才需勇猛精进、如理作意、无倒思惟。

有些唯识宗学人强调自宗与瑜伽行派不同,正因为这些差别。其实这是很大的差别。如果不把圆成看作是识境,因而将圆成看作是胜义,看作是无为法,则根本不可能理解如来藏,不知道如来藏是智识双运的境界,亦即是佛内自证智,根本智与后得智双运的境界。

民国初年支那内学院的学者并未否定如来藏,然而如今有些唯识学人却反对如来藏,因此对经中所说之真如未能正解。经中这句话亦可以说真如不离缘起。真如可喻之为荧光屏中人相,如果他的心识能离开荧光屏来看荧光屏,所见便唯是影像相;与此同时,他知道荧光屏中一切影像唯是缘起。倘若如是理解,则知为何圆成性亦是缘起。此即为《解深密经》之密意,是故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倘若以为从荧光屏外面来看荧光屏影像,所见者即是真如相,那么便已离缘起,这就错了。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真如相即是相碍缘起相。心识跳出荧光屏来看荧光屏世界,正是认识到影像是如何根据缘起而生起。其中最重要的是,影像应该根据荧光屏的功能始能生起,所以荧光屏的功能就是因缘,如何能说它是脱离缘起呢?

“如”是佛见识境相时之所见。智境没有相,以佛之智来看识境,识境所显现之相即可说之为“如”。因为强调其为真,故名为“真如”。

【正文】于此通达,渐渐修习,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释义】如此通达,然后慢慢地一步一步观修,一直修到“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始为成佛。非谓见到真如则能成佛。是故瑜伽行派说,初地菩萨是触证真如,是即见到真如。初地菩萨已经跳离荧光屏,来看荧光屏的世界,然后次第观修,直至圆满成佛。于此须这样理解圆成性的相。下面对此三自性的相,还有很详细的解释。

【正文】善男子,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翳人眩翳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藤,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翳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释义】此段经文用眼目喻说三自性相。设若一个人的眼睛有病,病眼人所见为模模糊糊的相,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具模糊不清的过患,此等同遍计相。凡夫以遍计相认识一切法,故说“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病眼人所见毛发、颜色等相差别现前,分别不清,犹如散光眼所见,似有一光轮,此差别现前的一切相,如同依他的一切缘生法,故说“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净眼人,是即眼睛没病的人,所见一切相则等同圆成相。

“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一句,依藏译为“本性所行境及无乱所行境”。无眼病之人,看见的是净眼本性所行境及无乱所行境,是即圆成相,因为净眼本性亦是圆成,一切净眼,都须适应其相碍才能任运圆成,因此净眼本性其实亦是圆成性。

【正文】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释义】颇胝迦宝即琉璃宝,亦即净水晶,经文以琉璃宝喻说三自性相。帝青(indranīla)是帝释天的青色琉璃宝,心想见到什么,帝青宝上便显现什么,因此,名为帝青宝。在唐诗与宋词中常以帝青宝作喻,特别是说到牵牛花。在唐代,牵牛花有一个很名贵的品种,即名为帝青宝,唐代很多诗词都说到这种牵牛花。

经文说,譬如一块清净的水晶,若以青色染之,则看起来像帝青、大青的颜色。接着,我们又根据它所像的颜色,认为是帝青末尼宝及大青末尼宝,在这里便有两重设喻。水晶成为青色,此即喻为依他;将它误作帝青末尼宝、大青末尼宝,那便是遍计,是依他自性相上的遍计所执相。其他种种颜色的设喻,与此相同。

这是一个基本的喻,由这个喻就知道,依他所成的相,我们恒时加以分别,于是成为遍计相。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便以为自己所见的已经是依他相,那就不认识依他上的遍计。认识这点,对理解下面的经文非常重要。

【正文】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

【释义】“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此句说出一重要义理。与水晶上的染色相应,本来是与依他自性相相应,可是,我们有言说、习气,于是我们便不仅与染色相应,还因所染的颜色,将水晶看成是别的事物。在这里就有两重惑乱:我们把净水晶色看成是翡翠色,那是一重惑乱。再将净水晶末尼宝看成是翡翠末尼宝,那又是另外一重的惑乱。这重惑乱,说它是“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

再说明白一点,识境中一切法相皆可说为依他。亦即一切法的相等于一块被染色的净水晶,将染上去的颜色视为真实,那是依他。一切外境行相,都等于是曾染色的水晶,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它经过染色,所以才会依它的颜色来作分别,一分别,就将水晶看成是帝青末尼宝等,是即遍计自性相,亦即我们观察一切法所成立的自性相。要明白这点,我们才可以说应该如何观修。

何谓遍计?遍计即是分别。由分别而产生名言,譬如琥珀、翡翠、金。此即落于名言中作分别,由是便分别成不同的事物。依此名言,在识境中有真实的作用,但一切法相,则并不是依此遍计而成立,其实是由依他而成立,如外境依心识而成变现,心识依外境而起功能,这便可以说为依他自性相。

何谓圆成?不管其所染之颜色,所见唯是水晶,此谓圆成。又如瑜伽行派常用的木头幻变例。幻师将木头变现为马,看见是马的相,此谓依他;将之当作是真马,此谓遍计;知道变出来的马仍是木头,此谓圆成。三自性相之分别即在于此。

【正文】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

【释义】遍计相即是邪执,于依他相上起邪执,即是“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邪执遍计所执相故,有此邪执便变成惑乱。

在这里,颇胝迦喻为清净,种种染色喻为杂染,所以遍计是依杂染而成,由杂染得惑、业、苦三种果,即是轮回果。至于依种种颜色,当成是种种末尼宝,即是名言显现。瑜伽行派说名言显现是颠倒因,亦成惑乱果。

【正文】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释义】依他上所起的遍计,当然无有真实;即使是依他,此依他亦不真实,以依他亦不是真实自性故。这里说,“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并不是说依他自性相本身就真实,有自性,实在是与圆成相连文而言,即是说,纵使是于圆成相上起遍计,亦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常不真实,恒时不真实,即是无自性,一切法都具无自性性。

【正文】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释义】此一段经文极其重要。唐玄奘的翻译比较晦涩,吕澂先生已依藏译作过校勘,我现在根据藏译,参考吕译,将之改译如下:

依着与名言相应之相,可知遍计相;依着依他相上之遍计所执相执,即可知依他相。

第一句是了知遍计相。例如,根据翡翠此名言,说翡翠色的净水晶为翡翠,知此即了知此为遍计相。

第二句是了知依他相。要了知依他相,便须了知依他相上的“遍计所执相执”。什么是“遍计所执相执”呢?将水晶遍计成翡翠,其所执,是执著翡翠颜色,这翡翠颜色便是成立遍计所执相之所执,亦即,由于执著翡翠颜色,才会把水晶当成是翡翠,于当成是翡翠时,这块翡翠,便是遍计所执相。能这样了知,便知道依他相,亦即,知道水晶的绿色相。它与遍计的区别仅在于:依他自性相没有因水晶的绿色相成立翡翠,而遍计则将翡翠成立。

接着是了知圆成。于染过青颜色之水晶,既不执著其翡翠色,更不执著其为翡翠,如实而知其为净水晶,如是即了知圆成。

这即是经文所言,“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如果依一般人的推理,若依他自性相上,无执于遍计所执相,那么,所知道的便应该是依他自性相,然而不然,由断除了一切遍计的依他相,所能认知的是圆成自性相。为什么?因为凡是依他,亦一定落于名言,像经文所举的例,依他相为绿色的水晶,这绿色,便即是名言分别,由这分别,就不知道这是水晶。所以,由断除了一切遍计相的依他相,即可了知圆成相。在这里,依他其实亦是施设,若执依他为真实,便成遍计。

于三自性要这样来了解:

根据名言而成立的事物,此谓遍计。譬如,染过青颜色的水晶,名言显现为翡翠,我们即将之当作翡翠。知道绿水晶,则知道是依他;知道净水晶相,则知道圆成。此为三自性之分别。

此段经文是本品之重点。这一品篇幅不大,却是全经中非常重要之一品。谓诸法相,略有三种,看我们落在哪一个层次去认识它。

遍计自性相无非由执相、名以成立;于依他起相上复须成立遍计自性,即复须执其相其名始能建立其为有,以须如是始能说依他自性相故。此如说“无明缘行”,即依“无明”与“行”之相与名说依他。故一切依他自性相,除非不落言说,若落言说,必成遍计而似显现。

然行人于观修时,则可离相与名而作深观,由是于依他自性相,则能不执其与相名相应之遍计自性,如是现观,即现证圆成自性相。《解深密经》所说止观,依此三自性相而建立,观察依他自性相,可以视为关联遍计自性相与圆成自性相之桥梁。

上来所说之三句,即是修习方便。由依他起相起修,若能不执虚妄分别,远离遍计,即证成圆成相。然而此中理趣却非如是简单,下面经言,即一修行次第。

【正文】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

【释义】原来识境中一切法(事物)是依他的,然而我们却加遍计上去。当能够这样如实了知,则懂得何谓无相。相是根据名言而成立的,我们建立翡翠这个名言,当说翡翠时,不必见翡翠,都有翡翠的相;我们给一个名言说黄金,就有黄金的相。当我们施设一个名言,即同时施设了一个概念(句义)。所有相的成立,都由名言、句义而成立,且将之当为真实。当知道这些时,我们便知道何谓无相,便即是去除名言句义来认识现象。

根据名言、句义来成立相,即是由分别而成立相。譬如一支笔,根据名言句义,即使笔不现前,我们亦得到笔的相。不过,猫、狗、乌鸦必定不会看成是笔的相,何以故?因为我们给了一个名言“笔”,因此根据笔的概念就成立了笔的相(同时亦成立了笔的功能),这是由人的主观概念来成立它的相。其他的生物跟我们不同,所以它们成立的相也便不同,小狗可能把笔当作骨头去咬。我们看见是红色、绿色,小狗则看不见这些颜色。因此,我们说这件衣服是红色、那件衣服是绿色,小狗看起来即是黑、白、灰三种色。

概念不同,亦可以说是相碍不同,相碍的条件不同,则有不同的概念。因此,我们知道有相是根据我们的名言句义而来。懂得如是道理,则知道何谓无相。离开名言句义则无相,是故绿色并非真实的绿色,只是根据我们的内相碍,根据我们对局限的适应,我们才把它看成是这样的颜色,而且给一个名言给它,叫做绿色。此外,还分成草绿色、翡翠绿色等,再作种种微细分别,其实都是名言句义。

所以,无相也就是离分别。

【正文】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

【释义】杂染分三:烦恼、业、生三种,惑、业、苦分别为其果。识境中一切法皆为杂染相,因为这些相,我们将之当作是真实,则有惑、有业、有苦,是即成立三种杂染。

识境中一切法,可成立为依他,因此一切杂染法,实在即是依他相。由于如实知道依他(即不落在遍计的层次来看依他法),因此,就如实知道杂染法实在亦是依他法。在观修时,先依相依缘起来成立一切杂染法,亦即成立杂染法为相依有。然后用相对缘起来观察,龙树在这时,是用“相互为因”来否定相依有,因此就成立相依有无自性。这就是如实了知依他相,亦即如实了知一切杂染法相。

瑜伽行派所说之依他,并非仅说心识与外境相依,他们是将心的行相亦视为外境,因此烦恼的行相、业的行相、心的行相,都如同外境,由是成立依他。

一样东西我们觉得它可以满足我们的贪,因此而给很多名言句义给它。这是宝石,这是钻石,这是珍珠。根据这些句义认为很值钱,我们由此而惑,以惑为缘则成立这些东西的价值。宝石之所以如此贵,即是根据我们的惑,把它当作是很贵重的东西。是故一切财宝其实都是由人的名言句义造它出来,始能变成为宝。常言道:物以稀为贵。稀有则贵了。倘若现在遍地皆为黄金,黄金一定不值钱。等于我们现在遍地是泥土,泥土一定不值钱。阿弥陀佛的净土以黄金为地,我们听起来这么贵,其实一点都不贵。整个土地是黄金,黄金还有什么金贵。所以说我们是从惑来成立它的。

我们亦从业来成立一切法相,彼此各种因缘业力,譬如,我们觉得水对我们有用,我们去开发水源,由此成立井的相、塘的相,这便是我们的作业。引水来灌溉,这便有业在其中,灌溉即是业。植物需要水,是故要灌溉,这又牵涉到相碍缘起了。植物没有水则不能生存,不能显现,不能成为有,这即是相碍的条件,一环扣一环。因此我们要开发水利,水利对我们人来说极其重要。这即是业。业之功德其实是为了适应相碍。

苦亦然,譬如,有些东西不见了,我们觉得很苦。原来有的,变成没有,则觉得很苦。有些东西原来没有的,忽然有了,我们亦觉得很苦。此有与无即是因缘,有与无是依因缘而显现出来。因此,我们这样了解杂染相法,则知道都是因缘而成,都是缘起。是故从依他来了解。

【正文】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释义】见到圆成则见到清净,因为是客观之所见。荧光屏的人看荧光屏的世界是从遍计来看。离开荧光屏来看,还是缘起,可是知道它是适应其局限,适应其条件,然后才成立它的显现与存在。没有加上名言,亦没有加上依他之因素,是故看见影像就是影像,每一个影像都是适应其条件而生起,如是则看见圆成,亦可以说是真如相。

上面三句经文,实为深一层次的观修。现证“无相”,不必现观依他自性相,以缘生为本然故,无可现观,所须观察者仅为加于其上之相与名,于此无所执,即了知无相。

然则于此观修中,如何能知其为杂染相抑或清净相?前已说了知依他自性相之观修,由此观修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前亦已说了知圆成自性相之观修,由此观修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故此三者非是三种内观,仅是现证无相之观修。既已了知三自性相,则杂染、清净相法实已现观,不必于修证无相更有别观。此亦即宁玛派不共生起次第之观修目的,于依他自性相之所缘境不更寻求名言,唯成咒鬘庄严,如是即如实了知依他自性相上之遍计自性相。故可由是而现证无相。

【正文】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释义】上面是说生起诸法相,此段经文说断灭杂染相法。事物是从依他而生起,若从依他相能够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则能断灭杂染相法。

何谓无相之法?在依他上能够了知遍计之相。原来是依他而成的法,能够清除其遍计,则所有杂染皆不成立,因为我们的惑、业、苦都是根据名言句义而来。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则能证得清净相法。

上面几段经文是一环扣一环作观修。先成立三自性相,然后成立如何无相,再成立如何断灭杂染,如何证清净相。

菩萨须断灭杂染相,始能证清净相。断灭杂染,则须了知无相。因此,了知无相即是菩萨之所为。由观察三自性相,便能够了知无相,正是菩萨所要做的观修。

由是可知观修之关键,即在于“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

【正文】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释义】此段经文是一个总结。

没有遍计即是无相,知道依他是杂染,断除一切遍计即是圆成。是故根据三自性相则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根据这样,就说他是“诸法相善巧菩萨”,是故施设诸法相善巧的菩萨,对一切法相善巧。

如来功德的根本是成立一切法。但是,凡愚则不知道一切法是藉如来法身功德而成为有,是即不了知一切法。如何了知一切法?从三个不同的观点,亦即从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彼此互有关联。原来事物是根据依他而成,我们在根据依他而成的事物上,加上名言句义,是故变成遍计;一旦有此遍计,则变成杂染。若是断除此遍计,则认识到无相;当认识到何谓无相,则杂染相亦断除,由是得到清净相。是故菩萨所要做的,不是去掉依他,而是了知依他相上之遍计,要断除的是遍计。

由于遍计即名言与概念,是故菩萨之所为,不是在概念中修行,而是离一切名言与概念,由是则断除杂染相得到清净相,现证一切法无相。依他相上去除名言句义,我们便见到圆成。

亦可以说我们不落名言句义,则了知一切事物是适应其相碍而生起,适应其局限条件而生起。以荧光屏为喻,荧光屏的功能是平等,亦即法界功德平等。在平等的法界功德中,为什么有种种变现呢?业力是一个因素,因为种种业力不同,致使我们要有种种不同的适应,譬如,狗的适应便跟人的适应不同,是故有六道众生之显现。时空亦是一个因素,这样适应就在这个时空,那样适应就在别的时空。这两个可以说是相碍缘起中的重要因素,其他的因素便可相应而知了。

由此认知,则看到真如、看到圆成,然而真如与圆成皆落于缘起,落于智识双运界的相碍缘起。

【正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 杂染相法不能断

不断杂染相法故 坏证微妙净相法

不观诸行众过失 放逸过失害众生

懈怠住法动法中 无有失坏可怜愍

【释义】吕澂先生对第二颂曾依藏译校勘,今引述如下:

众生放逸有懈怠 不能分别行过失

于诸无住无动法 极失坏故成可愍

第一颂重宣观修瑜伽行的要义,观修瑜伽行的目的是证一切法的微妙清净相。这现证的次第是,先了知无相法,然后断除杂染相法。

众生失坏无住无动法,这即是失坏一切法的微妙清净相,何以不知一切法本来无住无动?是由于“不能分别行过失”,那即是永远落在名言句义而行,由是不知无相,不能断除杂染相法。

颂文还有一个要点,微妙清净相法无住无动。何以故?

仍以荧光屏为例。如来藏境界喻为荧光屏境界,荧光屏喻为如来法身,荧光屏的功能喻为如来法身功德,荧光屏上的影像喻为如来法身上的识境随缘自显现。此自显现本来微妙,本来清净,所以不落入任何名言句义之中,亦即不能用任何名言句义来定义此识境的生起。一旦落入名言句义,即有所住,不落名言句义,即无所住,是即清净。

至于无动,那是说如来法身,一切法依如来法身而成存在或显现,但如来法身并不因之而受杂染,是即无动。

所以无住无动,即是智识双运界,识境无所住,智境无所动,那就是微妙清净法相,亦即是如来藏的境界。既然智境识境双运,识境必落于缘起(所以说是随缘自显现),因此智识双运界不离缘起。

在我们的譬喻中,可以这样理解:荧光屏不因为种种影像显现而有所变动,种种影像除荧光屏外即无所住。可是,荧光屏影像中的人,却依着影像世间的名言句义来生活、来思维(二者都是“行”),因此所见即为有相(由名言句义而成为有的相),于中即成杂染相——烦恼相、业相、生相,并以此种种相为真实,是故颂言“坏证微妙净相法”。

众生“不能分别行过失”,实在由于二取,以我为能取,以我所为所取,由此二取成立一切法实有,于中成立我为实有,同时成立我所有法为实有,是名“二取显现”。当取一切法依二取显现而成实有时,立即成立名言句义,即是对一切法的名言与概念,由是一切法便成为“名言显现”。所谓有相,即依名言显现而成。

人们常以禅宗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为例来理解佛法,对这公案,应该这样理解:当落于名言句义作分别时,依山的名言、水的名言,便说“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当知道相依时,便可以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时候,可以说是证入无相。然而,当认识如来藏智识双运界时,知识境一切法,实依相碍缘起而自显现,这时便可以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此即现证微妙清净相法,亦即如来藏相、智识双运界相、任运圆成相。

如上所言,皆与观修有关,所以是瑜伽行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