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状态”的问答
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一张纸条,问我:“老师,开学了,可我还处在过春节的状态中,每天闭上眼睛还是游戏和电视,一点儿学习状态都没有,怎么办啊?”再看一眼他的作业,的确没有什么状态可言。
我也在很多场合遇到过“状态”的问题。记得一次公开课前,我患了重感冒,嗓子发音不畅,精神状态不佳,还没有讲课,已然退却了三分。最终,这节课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课后,我总觉得是自己的状态影响了发挥,事实上我可以讲得很好。这样的事情,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很多的失败和不足,都被我用“状态”两个字一带而过了。
而今再看到这位学生的问题,我却真的反思了很多。
其实,“状态”两个字本身就可以教育自己。状,即需要面对的现实;态,即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别是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我们所拿出的态度,既能够决定人的高度,又能够决定事情的解决程度。
其实如果把心放大,现实不过有两类:必须面对的和可以放弃的。如果眼前的现实是必须要面对的,诸如生活,诸如追求,我们就需要拿出坚定的态度,拿出责任和担当。身累了,心却不能停,态度端正了,状况也自然会不同。如果面对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诸如名利,诸如金钱,我们更要拿出从容的态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心不向往,身体自然也不会为之疲累。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将现实颠倒了,可以放弃的却锲而不舍、不择手段地追求,必须面对的却寻找借口百般回避。更多时候,“状态不好”四个字便成了逃避担当和责任的最好借口。
“状态不好”,更多的时候是心绪太乱,想法太多,总而言之是欲望太多。如同我的那一节课,想要表现得更加充分,想让声音更加好听,想在课后听到更多赞扬,才会找到“状态”做借口。其实一节课只有“讲”和“学”,讲到了,学到了,就有收获了。是我想得太多,想要从这节课中得到的太多。带着这样的心,就算是换一件事情做,难道就能做好吗?连我都不相信自己。
心系一处地做事,总能有收获;带着浮躁的心做事,便有了成败。
我常坐在校车上听书,耳机里讲的全是道理。但当我沉迷于车窗外的人和物时,那些值得思考和学习的道理便远离了脑海,随风飘散了。于是我选择闭上眼睛。曾经因为栽种葫芦不得果而郁闷,后来朋友告诉我,需要剪掉那些多余生长的藤蔓,葫芦才能一心一意地结果。学生的问题也一样。那并不是“状态”问题,而是一颗不断在游戏、电视和学习间权衡的浮躁的心没有安定下来。
眼望的,耳听的,常常和心中所想的分道而行,只有做好选择,心系一处,好的状态才会找上门来。于是我回复了他:“游戏便是游戏,电视便是电视,学习便是学习,时间指引你来到了新的学期,你的心就要顺应这时间,集中自己的精力,才能找到状态。你的问题,不是状态,而是心。”
放下笔,我也需要面对必须要面对的,去找寻自己的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