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敬畏
在一则新闻里看到,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因为向奶奶讨要月亮不得而绝食。这样的威胁弄得全家人混乱不堪,甚至在医院里提前为孩子预定了病房以备不测。
在另一则新闻里,一位上初一的孩子,因为父亲没有为她买到心仪的生日礼物,便狠狠地给父亲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那字条上写着五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字:“我要杀死你!”可怜的父亲经过一夜的寻找,终于将狼狈不堪的孩子带回了家。
这样的新闻似乎已经变得寻常了,甚至再严重一些,“以死相要挟”的故事也很难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了。
林清玄曾经讲过:“我觉得这世界之所以会物欲横流,贪婪无尽,是由于人不能自见渺小,因此对天地、对自然的规则缺少敬畏的缘故。”这样的话,深刻揭示了世道背后的人心。
人心是需要培育的,这应当是教育的初心。而培育人心的沃土是家庭,最初的肥料是尊重和敬畏,这样的人心成长起来才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开出美德之花。孩子讨要月亮的愿望是美好的,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向往着美好的事物。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份难得的好奇心。讨不得而绝食,只能是全家人溺爱孩子的恶果,忽视了在家庭的土壤中留下尊重与敬畏。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应该是尊重;人与自然之间真正的爱,应该是敬畏。
很难想象这个绝食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难想象的是他的家人该如何面对他的成长。而那位要杀死父亲的少年,心中已经失去了平衡,无法权衡一份生日礼物与自己父亲的重量。虽然父亲很辛苦,但孩子不尊重亲情、不敬畏生命的种子却是他亲手播下的。
如今的孩子们在家里太“大”了,大到抬头仰望的都是自己的天,低头俯视的全是自己的路,身边的人都是理所当然的“服务员”。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这份“大”,衬出了家长的自甘渺小。他们用被工作和生活压榨得越来越小的时间和空间,养育着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自然无法收获成长的果实。
记得我在讲《弟子规•孝篇》的时候,学生问我:“为什么要讲孝?”我的回答很简单:“父母是生命的根源,尊重父母就是敬畏生命,这就是孝。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文化才有意义。”
人的成长之路是漫长的,但不管最终有多么枝繁叶茂,其始之处也总该有爱。教育,无论从业与否,是每个人都可以谈论的话题。但无论如何评说,尊重自己和其他生命,敬畏天地自然,这些都应当是教育最重要的环节。
人真正健康的成长需要从知道自己的渺小开始,在漫漫长路上学会尊重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