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艺术
看了许多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大多与惩罚学生有关。我也在十多年前,因为学生犯错,用小棍将学生的手打肿了。“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认知。
时至今日,教师却处于弱势。在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时候,言语不可粗俗,行为不可过激,稍不留神,举报、整顿、负面报道就会如潮水般涌来,很多老师在这样的“打击”之下渐渐失去了锋芒,开始了“微笑服务”,学会了对学生和家长毕恭毕敬。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是教育和人性的双重悲哀。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之一。成人的世界有很多规章制度,也有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等一系列惩罚措施,然而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为什么就不能罚了呢?为什么罚了就犯错了呢?
在我看来,是我们误解了“罚”字。“罚”有两个概念——惩罚过去的错误和鞭策未来的希望。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惩罚是因为愤怒,而不是因为智慧。可以说,在我的班主任工作历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惩罚是因为愤怒,是通过惩罚来宣泄自己的怒气。而事实上,这样的惩罚过后,学生的错误往往依然存在,而我也多了几分后怕。这样的惩罚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是极为负面的。进行这样的惩罚,如果是在愤怒的情况下,极容易失控地伤害学生。但是如果因为害怕担责,不罚、不管了,也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这也是在伤害学生。其实,惩罚是一门艺术,是为了更好的明天的艺术。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我总结出了三种惩罚方式:
其一,视优而罚,罚出愧疚之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在他们犯了错误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回避或是隐藏,这很正常,我们不必去揭发这些问题,而是要多看待孩子在错误中的正确之处。有一次,班里的体育委员在活动时丢了足球,我告诉他:“说明你在认真打篮球,忽视了看管足球。”体育委员非常愧疚,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丢球事件。愧疚之心,是人对于自身的惩罚,心中有愧的人,是更有潜力进步的。
其二,视差而惩,惩出羞耻之心。有些孩子是会知耻而后勇的,所以惩罚也要靠向他们的羞耻之心。班里有个别学生喜欢将空饮料瓶扔来扔去地玩,既危险又不文明。我将他们的行为画成了简笔漫画在班里传阅,题为“身边的不文明”。几天过后,那几个扔瓶子的学生主动来道歉。其实羞耻心是高尚的,处理好了,也是前进的动力。
第三,静观不罚,罚出反省之心。有人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也可以将我的惩罚方式称为“大罚不罚”。我上学的时候很淘气,曾故意将小便溅了老师一裤子,老师并未嗔怒,还提醒我小心滑倒,本想找乐子的我,刹那间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心中难过。在自愿为老师打扫了一个月办公室后,我的心才渐渐安定下来。三十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依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自己仍在反省,也感慨当年老师惩罚方式的高明。没有了愤怒的惩罚,往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但要惩罚,还要认真地罚,更要学会艺术地罚。